刘庆宁漱玉泉畔忆清照

个人简介:刘庆宁笔名:青牛居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童年时的文学少年,年轻时的的工科男,成年时的企业家,古稀之年期盼在文学的园地里耕耘,期盼微小的收获。

漱玉泉畔忆清照

图文/刘庆宁

济南趵突泉以天下第一泉著称,此次故地重游就是要看那三泉汇涌的奇观。

穿过绵绵雨帘,步入趵突泉大门,沿小径向右环行,便见到第一处泉水:一座假山,一泓清澈见底的水,汉白玉的栏杆围护着一泉,近前一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让我一扫秋雨带来的阴郁——“漱玉泉”!凝视良久,真的是传说中的漱玉泉吗?启身疾步北行,“李清照纪念堂”的匾额豁然眼前。我虽非文人,却也常附庸风雅地读些唐诗宋词,青年时代在词人中就对辛弃疾、李清照两位情有独钟。我刚游完了大明湖,出门浏览导游图时,方知错失了拜访辛稼轩纪念馆的良机,未成想,倒与易安居士不期而遇,了却心愿了。前天游曲阜时,导游曾提醒我们,买金石印章,最好买赵家的,细打听,方知赵家即赵明诚家族的后代。顷刻间,我便想起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眼前浮现出李赵二人诗词互答,恩爱有加的影像。

突然我在问自己,一代词人李清照何时进入我的记忆?追忆起来,应在少年时代,那是一个英雄的年代,婉约宗主的名气难以打动我们的英雄情结。有一天忽然读到“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一下就被震撼了,它比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凄切来,不知豪迈了多少,当了解此诗出于一个女词人之手时,李清照三个字便永远地镌刻在脑海里。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姐姐大学毕业被分到一个企业当工人。一个夜班,她借着工作台的灯光正在诵读宋词,一位粗通文墨。在工厂被谑称为“教授”的值班干部微醺近醉地巡查到此,一把夺过姐姐手中的书,翻了翻道:“小丫头在看《宋词选》,看得懂哇?我来给你讲讲……李清照……声声慢……”接着开始讲解了。当讲到“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时,他竟解释道,李清照的心情很不好,守在窗前,照着镜子独自在感叹:……呵,我怎么长得这么黑呀!”这段喷饭的笑话,被我们笑了几十年,直到今天,对于那些皮肤较黑的主,还常用此诗来打趣,笑曰:“她(他)怎么守着窗儿?不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却在我年轻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对李清照更深的了解,还是从七十年代读《金石录后续》开始的。

在我们眼中,李赵两家门当户对,理应和谐和美,其实不然。李赵两家分属不同门派的政治集团,道不同,不相为谋。据说,李格非最终就是在李清照央求未果之后,被身为宰相的公公赵挺之逐出京城客死他乡的。李赵的结合不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倒有点相互倾慕而争取来的。据元代《琅嬛记》载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记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已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不知是明诚的智慧欺骗了父亲,还是父亲本身也喜欢才情横溢的少女词人。总之赵明诚幼年就加以托梦之说,把爱神之箭射向了李清照。而风流倜傥的大学士赵明诚亦引来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心动之望。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有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为证:“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娇嗔、任性、顽皮却又小鸟依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婚后的分居又引来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蚂蚱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相思之情。

当年最令我触动的是《金石录后续》里所描摹的他两人对金石的痴迷。赵明诚酷爱金石,李清照对金石书画亦有很高的造诣,传世的《金石录》虽署名为赵明诚,却应是两人共同的作品。收藏已成为他们一致的爱好。赵未入仕前颇为拮据,“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质衣换钱,以收所爱,真的令人为李赵夫妻的走火入魔所感动。

生活的节俭,却因收藏的乐趣而生动丰富起来。我最羡慕的不是他两“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的工作状态,而是“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李清照记忆力特好,常常获胜,“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其性之乐,其情之融,在这生动而充满智慧的游戏中,在满怀、满室的茗香中漾开,一直香到数百年后的今天。

二人世界,相聚也好,分居也罢;入仕也好,黜官也罢。生活的浪花和冲击毕竟有限。然而,外敌的铁蹄已在耳边震响,“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我每每读到此处,总在叹服,“且恋恋,且怅怅”六个字就把人的孤立、无助、无奈的心绪、境况刻画的入木三分,不觉黯然神伤。我们的生活通常平庸而无情趣,且常常抱怨:该长身体的时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该学习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该上班的时候赶上上山下乡,该事业有成的时候赶上下岗……而我却在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遇到战争,这就是最大的幸运。李赵的后半生就是一个明证。国难当头,靖康耻辱,覆巢之下安得完卵?连国都都保不住,皇帝都被掳走了,何况一个小官吏乎?

他两人以毕生心血和积蓄收集保存的书画、金石、古董,大多毁于战火,失盗于江宁。而李清照此时更遭受两大打击。一是夫君赵明诚守土不力,大敌当前不战自退,令清照心寒。此刻再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才能读出她心中的悲痛、愤懑,悟出那振聋发聩的内涵。第二件是赵明诚此后又被启用,可在赴任时“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李清照虽一日三百里地赶到江宁,夫君赵公终因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李清照自此失去相爱相惜之人,加上并无子嗣,从此跌入痛苦的深潭。《临江仙》中,她写到:“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就连花花草草都能激起无限诗意的她,此刻情绪的低落,让人潸然泪下。

一代才女也曾如花似玉,也曾娇羞俏皮;论诗文,鬼斧神工,空前绝后;论恩爱,琴瑟之好,凤凰于飞……可在国危家难中以不肯过江东之心,终老于江南之地。至今思易安,双泪湿衣衫,痛哉!痛哉!在江东的苦难日子里,李清照终于完成了《金石录后续》的撰写,了却了夫君的未竟心愿,更留下了一部传世的经典。

秋风疾,秋雨稠,雨打芭蕉情更愁。赶紧打住遐思,让目光从时空的隧道收回,信步走进李清照纪念堂。秋雨似为一代才女落泪,秋雨又似在荡涤尘世间的污垢,秋雨更似绵绵的乐曲,低吟浅唱在李清照曾经的诗意中。我仿佛看见才女望着屋外的海棠,笑问:“试问卷帘人,是否海棠依旧?”;又见她看着风中摇曳的芭蕉,关心是否“叶叶心心舒卷有情”。我庆幸秋菊尚未绽放,那“人比黄花瘦”,“遍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的凄楚不再。转入后花园,但见溪亭仰目可视,“长忆溪亭日暮”,只是不见伊人在,但见水长流;不见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何见“惊起一滩鸥鹭”?雨中的纪念堂游人稀少,为数不多的参观者仿佛在朝觐,步履轻盈,屏息静气,只有沙沙的雨声在倾诉我们对这位绝代词人的怀念、景仰。

后院的“静治堂”听说陈列了李赵及家人的蜡像,令我望而却步,因我平生最不喜赝品,讨厌蜡像的呆板粗糙,讨厌塑料的假花,更不忍让蜡像来破坏我心中那美好的形象。倒是堂前那尊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韵先生创作的汉白玉雕塑倒有几分神韵。而郭沫若的几处题字,确有大家风范,他题写的对联,借来作为我游趵突泉,意外遇漱玉泉,忆李清照的一点总结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huiz.com/hybyf/12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