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
此为开篇。先说结论:中美关系已经进入“无限冷战”时代。中美间不可能发生“热战”,因为中美双方的最高决策层是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中美双方都具有相互摧毁的能力。尽管我国战略界多用“竞争”、“斗争”、“对抗”来表述当前的中美关系,刻意回避甚至不愿提及“冷战”二字,但国人必须面对现实。冷战的表述源于美苏争霸时期。当时为争夺世界霸权,美苏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尽管分歧和冲突严重,但美苏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战(即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双方的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舆论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故称之为冷战。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一种矛盾状态。做个类比,夫妻间会“冷战”,其结果,一种以“离婚”为结局,一种反而使婚姻关系得以持续。国际关系大致如此。我们把导致夫妻间“离婚”为结局的“冷战”,称为“有限冷战”;把反而使婚姻关系得以持续的“冷战”,称为“无限冷战”。同理,我们把当年的美苏争霸称之为“有限冷战”,把现今的中美关系称为“无限冷战”。为何如此界定?01首先,什么是“无限冷战”?“无限冷战”与“有限冷战”的区别是什么?回答上述问题前,不得不提及美国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作者以“玩家”的视角,把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活动都看成是一次次游戏,这些游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限游戏,一类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无限游戏以延续为目的;有限游戏有边界,无限游戏没有边界;有限游戏有明确的规则,无限游戏则在进行过程中不断改变规则。詹姆斯-卡斯教授展现了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游戏世界。如果把大国比作“玩家”,那么冷战就是大国间玩的一种游戏。因性质不同,分为“有限冷战”和“无限冷战”两种。所谓有限冷战,是指相关大国都以战胜对手为明确目标,双方有明晰的势力范围及行为边界,相同的斗争逻辑规则(即避免直接热战),且必将导向一方胜利另一方失败结局的大国间游戏。美苏冷战,最终以苏联解体美国获胜而告终,分出了胜负结局,且双方在争霸期间战略目标明确,双方阵营泾渭分明,是标准的“有限冷战”。所谓无限冷战,是指相关大国至少有一方不以战胜对手为明确目标,双方的势力、利益及行为范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争中既遵循一定规则,又不断在重新定义规则,斗争在持续但又看不清或看不到结局的大国间游戏。当前中美双方就处于这种“无限冷战”中。或许有人会说,什么有限无限,明明是结果导向。正因为大家见证了美国的胜利,苏联的失败,才把那次冷战称为“有限冷战”。其实,当时美苏冷战的结局是可以推算的,因为苏联必然失败。简言之,这是由苏联的文化基因、经济结构、组织模式的致命弱点决定的。比如说,大国沙文主义以及极富侵略性的民族文化基因,决定了苏联必将导致“失道寡助”,“众叛亲离”的结局。经济实力远不及美国的苏联一开始玩的就是一场归于失败的“有限游戏”,自己不争气,外因才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中国不是苏联。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与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讨论当时国际局势时表示:“现在的局势不是热战破裂,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冷战共处’。”当前中美间的“无限冷战”,与毛主席所说的“冷战共处”神似。一部分美国极右翼政客想把中国当成苏联,发起了类似于当年美国打败苏联的“有限冷战”。为中国设定了界限,为中国设定了结局,但问题是中国不是苏联。中美冷战不会是“有限冷战”,而会是一场“无限冷战”。中美间是“中华武术”与“西方搏击”的交手,各有各的优势与技巧,文化底蕴不同,刚柔相交,缠绕互错,难分胜负。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判断:第一,中美双方的战略目标截然不同。美方抱着“有限冷战”的思维,其一切行为是为了确保“美国第一”、“美国优先”的地位,视中国为挑战其全球霸权的“头号敌人”。因此美国的战略目标是遏制中国,战胜中国,阉割中国,让中国重回“病夫”、“残废”的状态。中国的战略目标并不是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新霸主。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对外侵略”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便在盛唐时期,中国也没有主动向世界输出过“中华模式”,所谓的万邦来朝,都是对方受当时中华文化的吸引,主动来华学习交流的。现今,官方所说的“中国模式”,只是告诉世人这个模式姓“中华”,而并不是要求其他国家也“改姓”中华。这一点,海内外媒体尤其是国内媒体,千万不要解读为中国政府要对外推行“中国模式”,进而造成外人的“误解”甚至“误判”。一方是十四亿中国人为追求更美好生活权利而奋斗的崛起,一方却是为维护自身世界霸权一己私利的恶意干扰和遏制,截然不同的战略目标和行为动力,决定了这次冷战完全不同于那次冷战。第二,不会形成截然对立的两方阵营,没有泾渭分明的势力范围和行为边界。全球化的趋势不会逆转,而中国恰恰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贡献者和坚定维护者。截止今年8月,面对疫情以及美方无情打压,中国对美国出口反而增长了20%,而美国对中国出口仅增长1.8%。中国与东南亚、欧洲的经贸数据则更为耀眼。经过这十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国已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经贸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经贸关系还将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此次新冠疫情,中国以非凡的防控水平,以及将“疫苗”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承诺,必将在国际体系中再次展现“大国担当”和“中国贡献”。未来新冠病毒还会与人类长期共存,而哪个大国疫情防控越得力,那个大国就越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新动力。在这个危转机的过程中,中国无疑又将获得一次战略发展的时间窗口。刚刚过去的“双节”消费升温,仅仅是中国经济的一次“热身”,但对尚处于严重不安和动荡中的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是一种触动,一种向往。尽管现实世界中还有“五眼联盟”,美国现任国务卿还在忙于“组团”所谓的美日澳印“印太小北约”,但这些联盟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更多还是一种安全及情报互通机制。一些西方国家可能会在如香港、新疆等一些政治议题上与中国对立和分歧,但这不是其对华关系的全部。更多的国家不排斥美国与中国的竞争,甚至还希望在这种竞争中渔利,但它们并不愿在中美间“选边站”,因为“选边站”不符合自身的核心利益。毕竟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底层需求,也是各国政府的执政目标。第三,中美较量的底层逻辑是文化的碰撞和文明的交融。德国学者伊里亚斯在他的《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把“文化”和“文明”做了一个界定和区分: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简言之,文化是存异,文明是趋同。人类社会的冲突大多因误会而生,而误会则很多时候来自文化的差异。人们一旦以一己偏见来解释对方的行为,冲突就会产生。正如《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说的,这种冲突就像“聋子式的对话”,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文化的差异产生冲突,而冲突的平衡点产生新的规则,达成新的共识,增进了相互理解,进而又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并由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个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其本身就是一场无限游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质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特性和差异。过程中,其他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这种文化碰撞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但最终还会是促使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深度交融,并共同发展塑造与时俱进的新型全球文明。03中美这场“无限冷战”已经开始,可能会有缓和,但绝对不会停止。中国该如何应对?当务之急,要认识到几个现实。一是“对抗中国”已成美政界共识。在当下的美国,“对抗中国”是一个坚定的跨党派议题,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罕见的统一。近期美国国会出台的一系列涉台、涉疆、涉港法案几乎都全票通过,是体现。无论特朗普连任或是拜登当选,“对抗中国”不会改变。美国对华的政治谱系大致分为三派:“惩罚派”:以最强力手段全方位惩罚中国在贸易、南海、人权、新冠疫情等方面对美国利益造成的损失;“脱钩派”:谋求在技术、医疗、金融、安全领域与中国脱钩,缩减对中国市场的依赖,重新确定美国在相关领域的领导地位;“拯救派”:从务实的角度,他们承认中国依然是美国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是国际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虽然两国分歧明显,但不妨碍在某些领域有合作。虽然中美关系已经无法回到特朗普之前,但并非只有冲突一条选项。目前“惩罚派”声音最响,“拯救派”最被忽视,但三派都将中国定位成“战略竞争者”或“战略对手”,只不过在具体竞争方式和结果上,尚未达成一致。认清这个现实,就是要放弃“乞美对华心慈手软”的幻想。斗争的同时,多思考如何做“拯救派”的工作。二是“韬光养晦”策略已不适用。“韬光养晦”的策略,在当前语境而言显然是不适用的。事物的成长发展总是受历史阶段约束的。当年小平同志谈“韬光养晦”时,美国及其盟友基于“联中抗苏”的需要,同时细致评估当时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后,基本把中国定义成了一个“重症病人”或“残废”,即便这个病人或残废看上去个子很大,但缺了元气和力量,谁还会在意你?而现在,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体量、实力及全球影响力,如果再“韬光养晦”,就会被西方视为背后有一个“惊天阴谋”。好比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即便故作低调的蜷缩在墙角,也会被人视为挑战和威胁。所以不是“不韬光养晦”的错,现在重提“韬光养晦”,就是假,就是错。容易给对手以口实,同时引发战略误判。那该怎么办?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大国心态向世界展现自己。这种展现应该有别于“战狼式”的高级黑或低级红,而是展现国家的实力,展现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展现国家的国际责任、大国担当。三是中国又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战略判断,马上就会成为现实。上一次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是“事件”后的反恐合作,那个机遇期长,中国受益颇丰;这次的战略机遇期短,恐怕最多只有两年时间,但够用。新冠疫情给了中国一次难得的“危转机”的时间窗口。可以预见的是,此次疫情将会促成最大限度的国际合作,而美国参不参与已不重要,毕竟美国已是防疫最差样板。中国的参与很重要,且中国完全有实力和能力向全球提供“疫苗”这个全球公共产品,届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会更大,远大过因疫情所承受的负面评价;另一个可预见的是,中国还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引擎,这一点更为关键。其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于国内疫情的高水平防控,全球经济复苏将在疫情期及后疫情时代更加倚赖于中国。中国政府及人民在防控疫情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当然越是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越需要战略定力,要防范“红眼病人”的嫉妒与中伤,要避免陷入对手的行为节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04认清现实是为了放弃幻想,找准策略,坚定信念,为了更好的应对中美间这场“无限冷战”。美国现任政府对于中国的冷战手段可谓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但效果又怎样呢?基辛格认为,美中两国领导人必须探讨不能再继续推进威胁的界限,以及如何定义它。华盛顿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实现在战略和经济上都具有其他国家无法威胁的单方面优势”。佐利克认为,特朗普正在输掉与中国的“新冷战”,其对华政策是“彻底的失败”。因为,特朗普与中国的 导致美国创造的就业岗位减少了30万个。其认为,仅TikTok的闹剧就向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即特朗普希望对企业和投资进行政治控制,在这样一个经济体中,高管们必须付出政治支持才能赢得白宫支持。特朗普政府就制裁、出口控制、投资筛选、海外经商、签证、供应链发出连番威胁,以国家安全为由掩盖恐吓行为。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美国法治管理下的公平、创新和竞争市场优势被破坏。民主党候选人贺锦丽称,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看法和做法,导致美国人失去了生命、工作和地位。尽管美国内部对现政府有批评有反思,但对方内心都是以“美国优先”为立足点的,且丝毫不会动摇他们“对抗中国”的共识。其极右翼政客还在不遗余力的扩反华朋友圈,还在利用各类国际平台诋毁中国。中国可做能做的就是确保这场冷战不往美国所希望的“有限冷战”方向发展,而是打一场“无限冷战”。中华民族是从苦难中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其斗争的韧性是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第一,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社会公平,强大国防。道理简单,但治国如烹小鲜。内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国家安全的最大保障,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外宣。此点不赘述,引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话,就能说明问题:“苏联是一个对西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因此我们一直采取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第二,不与美搞意识形态之争,规避美方“有限冷战”的陷阱。此点很关键。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意识形态原因对华进行了集体制裁。小平同志为化解危机,对到访中国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直到年,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得以恢复。年7月23日彭佩奥发表演讲,宣示特朗普政府将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组建反华联盟的政策。次日,我国政府表达了不与美搞意识形态之争的立场:“最近美方一些反华势力还蓄意制造意识形态对立……中国仍希望与美国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国不会随美方起舞,但也绝不容美方胡来。”由此可见,美方企图将中国塑造成为第二个“苏联”,用意识形态对立,将中国引入“有限冷战”,用心险恶。中国政府的对应很高明,同时还要积极提倡不同政治制度在全球的和平共处。第三,讲究斗争的艺术。“有限冷战”全凭实力和武力,拳头大的通吃,对中国不利;“无限冷战”也需要实力和武力,但更讲究斗争艺术,四两能拨千斤,对中国有利。几个斗争原则:一是斗“势”不斗“力”。斗“力”是有限斗争方式,而斗“势”则是无限斗争方式。近来,美国在台海,南海区域频繁“舞剑”,实质也是一种做“势”。这一点中国高层“洞若观火”,于是中国军方也有了相关区域的各层级的军演,顺便还“抹去”了所谓的台海中线。中美双方都是在斗“势”,看谁戏份最足,看谁更投入,但实质还是一种表演。“无限冷战”期间,这种斗势还会持续,演化为国际舞台上各种纷繁复杂的斗争。当然,不斗“力”并不代表不增长自身的实力,科技实力、军事能力、经济金融权力,这些“力”是“势”的基础与保障。二是用“冷”不用“热”。“冷”是冷静和理性,“热”是冲动与鲁莽。“无限冷战”是一场耐心与韧性的较量,需要理性、冷静和克制。面对美国的各种无端挑衅,中国体现了高水平的自我管控,有理有力有节的“回敬”美方挑衅。因为冲动和鲁莽会使这场较量导向不利我方的“有限冷战”方向。三是美“蛮”我“巧”。依仗强大实力,特朗普政府用“蛮”对我进行立体打击,中国政府则用“巧”劲予以回应。“中华武术”比“西方搏击”更强调技巧,更强调四两拨千斤。用“巧”应是中方长期坚持的斗争策略。四是美“堵”我“纾”。大禹治水的智慧。拆招,化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无数的案例,有无穷的智源,来指导中国决策层与美国开展一场“无限冷战”。不可数典忘祖,守着金矿要饭。结语中美已进入“无限冷战”,意味着较量的无休止性;意味着谁也不能最终战胜谁;意味着世界各方力量将在中美间相互纠缠共生;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动态平衡。难道这不是世界本源状态的体现?当前是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有幸参与其中,见证中华文化的复兴,见证中华民族的崛起。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已呈现一种“亢龙有悔”的状态,新冠疫情是一个警示,而“群龙无首”才代表未来多文明的融合形态。中美“无限冷战”是中美间文化碰撞的表现形式,客观上使得双方都来共同书写并定义一个崭新的地球文明。“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此,以《老子》章句做个结尾。一家之言,笑纳。本文系点一咨询原创首发,仅作分享之用。转载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