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38张图,阅读约需8分钟。
编者按
期末已至,在复习、论文和考试中辗转周旋的RUCer们,或许如同上面几篇日记中描述的一般,也是“头痛身疲”。
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极为贴合的文字,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在“国学大师”的光环背后,季老的大学生活,似乎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吐槽老师,抱怨学业,应付考试,偶尔也会感到迷茫空虚,悲观消极。这本日记在出版时曾被建议删改,而季老则决定一字不改,他说:“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
当文人们因为才华被我们推上神坛,就有了谪仙李白的“不食人间烟火”、鲁迅笔下被过度解读的两棵枣树。文人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在不知不觉间被拉远了。
在神坛背后,文人们也不过是普通人,他们同样经历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琐碎的日常里,并不是只有我们的身影,文人们也被生活裹挟着,度过璀璨而又平凡的一生。
让我们走进文人们的日常生活,去看看文人们在神坛背后的一面,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为我们在面对生活时注入些许力量。
这是一份关于文人们的绝密档案......
关于创作瓶颈
期末已至,RUCers手头上有多少篇要交的论文?面对眼前的空白文档,一个个问号在脑海中盘旋:论文定什么主题?论文结构怎么安排?文献资料怎么找?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一篇论文后,还要自嘲或被嘲为“学术垃圾”“太水了”。
而仿佛被点满了写作天赋的文人们也不总是下笔如有神。秃头写稿,一位阿根廷作家深有体会。
你有多少个日夜在与论文的斗争中度过?(图片来源:搜狐网)
秃头边缘人士:博尔赫斯
读者:你有过“创作阻滞”吗?
博尔赫斯:这是什么意思?
巴恩斯通:意思是你头脑枯竭写不下去。
博尔赫斯:我的头脑总是枯竭,但我假装并没有这回事。
——《博尔赫斯回忆录》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