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男,48岁,年05月16日初诊
医案分析
01
主述
双眼结膜充血6天。
02
现病史
6天前因饮酒后出现双眼结膜充血,伴流泪、眼屎增多,无发热、畏冷,无视物模糊,无假膜形成,医院,诊断为“急性结膜炎”,予头孢克肟内服,配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外用后症状稍缓。近两日上述症状再发,始轻渐重,甚为烦恼,遂来求诊。辰下:双眼结膜红肿充血,稍涩,伴流泪、眼屎增多,口干而苦,心烦,失眠,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
03
处方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2g夏枯草15g栀子15g黄芩9g柴胡12g生地黄9g泽泻12g当归9g砂仁6g(后入)大黄6g(后入)菊花20g牡蛎20g(先煎)
三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嘱其注意作息,忌辛辣油炸厚腻食物。
二诊(年05月19日):服上药后患者双眼结膜红肿充血大减,余证皆缓,大便转常,仍诉寐差,舌红苔微黄,脉稍数。于上方基础上去大黄、当归,减轻栀子剂量至9g,并加用炒酸枣仁15g,合欢皮20g,续服三剂,煎服法同前,电话随访得知患者服用上三剂后诸症皆止,结膜炎痊愈,未有反复。
02
按语
急性结膜炎也称传染性结膜炎,是指防御能力减弱或外界致病因素增加时,引起的结膜组织炎症,多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起病急,传染性强,为接触性传染,易形成流行,多发于春秋季节,俗称“火眼”或“红眼病”,临床以眼部异物感、烧灼感、发痒、流泪以及眼部分泌物增多等为其主要表现,这种疾病往往给病人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对生活影响重大,故应引起重视。
案中患者以“双眼结膜充血、红肿”为主症,结合病史,西医病属“急性结膜炎”范畴无疑,在中医学上,未见急性结膜炎一病,但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多是因正气不足,复感外邪,风湿热相搏,瘀滞于胞睑、白睛而起。《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肝开窍于目”,可见肝与目系疾病关系密切。
本案患者正因饮酒后湿热内生,蕴结肝经,肝火循经上扰,灼烧脉络,阻滞气血,故见双眼结膜红肿充血、稍涩;肝火上炎,迫津外泄,故见流泪;肝火旺盛,灼伤津液,凝结成块,故见眼屎增多;肝经湿热,耗伤津液,津液不能上乘舌面,故见口干而苦;肝经湿热,上扰心神,心神不宁,故见心烦、失眠;湿热下注膀胱,膀胱不利,故见小便黄;湿热下注大肠,耗伤津液,肠道传导失司,故见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亦为肝经湿热之象。
四诊合参,审证求因,治当清肝泄热,利湿明目,方投龙胆泻肝汤加减。
《本草新编》记载:“龙胆草,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肿、退热,皆推广之言也。”故方中予苦寒之龙胆草以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夏枯草苦寒,入肝经,功善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柴胡苦寒,可平少阳之热;黄芩一味,功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配伍栀子则清热泻火之效倍增;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泽泻甘、淡,功善利水渗湿、泄热;砂仁辛温,可化湿温脾,以防诸药寒凉伤及脾胃;大黄苦寒,可泄热通便;菊花苦寒,功善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牡蛎咸凉,可滋阴潜阳,以降上逆之肝火;全方药味精简,共奏清热利湿,泻火明目之功。
二诊之时,患者诉服上药后双眼结膜红肿充血大减,余证皆缓,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仍予上方加减,因其结膜红肿充血减轻,可见肝火得减,故减轻栀子剂量至9g,并予去当归;因患者大便转常,故予去大黄;因肝经湿热,上扰心神,心神不宁,故见失眠,故予加用炒酸枣仁、合欢皮以养心安神;如此则湿热得祛,肝火得清,目睛得养,遂续服三剂后,结膜炎痊愈。本案方证相符,故效如桴鼓。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