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全世界已经有多个国家进入了疫情防控紧急状态。然而新冠病毒并不是首个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人类健康的病毒,因为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贸易和人员流动与交流的日益频繁,进一步扩大了全球各种新发传染病的传染范围,旅游业也成为了各种传染病的潜在传播途径之一。
事实上,在旅途中的各个环节,我们都有可能接触到某些传染病的病毒,比如在各类公共交通工具(飞机、邮轮、火车或者出租车等),当地的餐饮以及住宿场所(酒店、餐馆等),或者可接触到的病毒潜在感染者等。如果我们没有提前加强自身的卫生防护意识,就很有可能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因此,无论是出国旅行,还是外出参加其他活动,首当其冲的是提前做好自身的健康安全防护工作。那么,了解在旅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传染病症状、主要传染途径以及有预防传染的相关措施就很有必要啦!
几种传染病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年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病毒最早于武汉被发现。该病毒症状一般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然而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度、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全球确诊新冠肺炎例,死亡例,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超33万例。目前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是意大利,达到例。除中国以外,死亡人数过千的国家还有西班牙、伊朗、法国。
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是最早于年在美洲爆发的一种可传染性病毒,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当前这种病毒已经迅速传播到全世界。而近期美国总统也公布了仅去年因为大流感就造成了该国可能2.5-6.9万人死亡。
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是半天至3天左右,最长时间可达7天;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
登革热
登革热病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被感染后的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重症患者可伴有休克、出血或者其他重要脏器器官损伤的症状,重症患儿病死率高。
该病毒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或地区(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年登革热病在菲律宾造成人死亡。
中东呼吸综合征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并伴有寒战、咳嗽、气短、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死率较高。年9月中东呼吸综合征被首次发现,当时沙特首次报告2例临床表现类似于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而在年5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毒感染疾病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据统计,截至年5月全球共有人感染了该病毒。
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是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潜伏期平均为14天。被水痘病毒感染后,前驱期一般会出现低热、头痛、乏力、咽喉痛、咳嗽或全身不适,后在1-2天进入出疹期,初期为红色斑疹,经过数小时后为红色丘疹、疱疹,形似水滴,一般7-10天后可治愈。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人传人,多发于儿童群体。
主要传播途径
旅游中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大致可以分为5类:
接触感染:主要指通过游客与病毒携带者(如新冠状病毒、艾滋病等)之间的各类接触行为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直接感染: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饮食感染:主要是指游客食用了被病毒(如霍乱、诺如病毒等)所污染的食品、饮料等食物,并迅速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
媒介感染:指游客被旅游地各类携带病毒(如登革热、疱疹病毒、狂犬病等)的动物、昆虫等叮咬后所遭受的感染。
气溶胶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具体预防措施
想要在旅途中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佩戴口罩
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出门一定要佩戴口罩,一次性口罩需要及时更换,要正确佩戴好口罩,防止飞沫感染。
2、出行习惯
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出门一定要佩戴口罩,一次性口罩需要及时更换,要正确佩戴好口罩,防止飞沫感染。随身携带一些预防传染病的药品,以备必要时用。如带些板蓝根冲剂,或板蓝根片、金菊冲剂、磺胺类药物等,以防流脑之用;抗病毒口服液或吗啉双胍(病毒灵)、金刚烷胺可预防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红眼病、病毒性支气管炎、麻疹等病。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预防可传染病毒的关键,是时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要用流动的水洗,可以使用肥皂液或消毒液,甚至是酒精,不要去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换洗衣物保持身体清洁等;另外也要注意,少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逗留。
4、注意饮食卫生
出门在外时,时刻要谨记病从口入。所以不仅要注意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之外,还要尽量选择正规的餐厅就餐,不选择无健康保证的路边摊食物。
5、接种疫苗
在行程规划时,可以提前了解当地有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类型,有必要的话提前在国内接种相关传染病的疫苗,目前有20多种传染病是能够通过疫苗进行预防的,至于有关疫苗的注射事项要在制定计划时和医生做好详细咨询。
6、预防蚊虫
外出旅行,尤其是选择去炎热的夏季或者在亚热带或热带国家或地区,在气候炎热且空气相对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滋生蚊虫,而它们是疟疾、黄热病、登革热、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恙虫病和出血热等病毒的传播媒介。因此带上可驱虫的药物,并尽量选择长衣长裤,避免蚊虫叮咬导致被病毒感染。
7、避免接触野生禽畜
要避免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远离病毒来源。
8、劳逸结合
旅途中要劳逸结合,张弛适度。饮食要注意营养,切不可单纯从经济实惠角度考虑,也不能只注重品尝地方风味。劳累和营养不足,必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就将乘虚而入。
对于旅行途中预防可传染病毒的相关小贴士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啦!近期亚欧美等多个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呈现爆发态势,所以应仍然保持警惕,为了健康做好全面的防护工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