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初冬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别名
靛青根(《本草便读》),蓝靛根(《分类草药性》),靛根(《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图片
产地
①板蓝根,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
②马蓝根,主产于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形状鉴别
①板蓝根
又名:大蓝根。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
②马蓝根(《本草便读》)
又名:蓝龙根、土龙根。为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全长10~30厘米,灰褐色。根茎圆柱形,径约2~6毫米,上部带有短的地上茎,地上茎有对生分枝,根茎有膨大的节,节上分生稍粗的根茎及细长的须根。根细长而稍弯曲,表面有细皱纹。根茎及地上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显纤维状,中央有大形的髓;根部质较柔韧。气无,味淡。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
苦,寒。
①《本草述》: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凉。
《本草便读》:入肝、胃血分。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毒。
②《本草述》:治天行大头热毒。
③《本草便读》: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④《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
⑤《现代实用中药》:马蓝根为清凉、解热、解毒剂,用于丹毒、产褥热等。
⑥《中药志》:清火解毒,凉血止血。治热病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大头瘟,及吐血、衄血等症。
⑦《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腮腺炎。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
⑨《广西中草药》:治乙脑,流感,流脑,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60-g;或入丸、散。久用:适量,煎汤熏洗。
注意事项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相关配伍
①治流行性感冒:板蓝根一两,羌活五钱。煎汤,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日。(《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钱。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李杲,普济消毒饮)
③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山茨菇各一两,连翘八钱,甘草六钱,青黛一钱(冲服)。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放入大砂锅内,放清水~毫升,煎成毫升,分为10份,装入小瓶。4岁以上儿童每天服一次,每次15毫升;1~3岁每次服10毫升,每天一次,温服。(《全展选编·爱国卫生》)
④治肝炎:板蓝根一两。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肝硬化:板蓝根一两,茵陈四钱,郁金二钱,苡米三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痘疹出不快:板蓝根一两,甘草三分(锉,炒)。上同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同调下。(《阎氏小儿方论》)
⑦腮腺炎:板蓝根30克,煎水服用,连服5天,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腮腺炎发热肿痛时可用板蓝根30克、野菊花15克、银花10克,煎水饮,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板蓝根30克、贯众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与腮腺炎患者有密切接触者服用,可防止传染。
⑧病毒性肝炎:流行期间可用茵陈、板蓝根、贯众各15克,水煎服,每日二次,防治。
⑨流脑:板蓝根、大青叶煎剂,对脑膜炎双球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用大青叶、板蓝根各25克、甘草15克,煎水饮,连服3~5日,对流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⑩红眼病:板蓝根30克、蒲公英9克、生甘草6克,加水煎服,可以预防红眼病。蒲公英9克、野菊花6克、板蓝根9克、黄连3克,煎水,熏洗,每日3~4次,对治疗暴发性红眼病效果极佳。
相关论述
1、《本草经集注》:“此即今染(纟禁)碧所用者,至解毒人卒不能得生篮汁,乃烷,布汁以解之亦善。以叶涂五心,又止烦闷。尖叶者为胜。”
2、《新修本草》:“陶氏所引乃是菘蓝,其汁抨(普更切)为淀者。菘蓝为淀惟堪染者。”
3、《本草图经》:“有菘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尔雅》所谓箴;马蓝是也。又福州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益菜。”
4、《本草衍义》:“蓝实即大蓝实也。谓之蓼蓝实者,非是。《尔雅》所说是解诸药等毒,不可阙也。实与叶两用。注不解实,只解蓝叶,为未尽。《经》所说尽矣。蓝一本而有数色,刮竹青、绿云、碧青、蓝黄,岂非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者也。生叶汁解药毒,此即大叶蓝,又非蓼蓝也。”
5.《纲目》:“菘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卖,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二蓝花子并如蓼蓝。苏恭以马蓝为木蓝,苏颂以菘蓝为马蓝,宗爽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皆非矣。”
6、《三农纪》:“枝蓝形如蓼蓝,不花实。间有花,红靛色。无实。以枝栽上中,即生叶,比蓼蓝大而皱拗,色深青而圆。秸赤有节,节间发叶,叶可出淀,味辛,不堪食。”
7、《植物名实图考》:“蓝,《本经》上品,李时珍分别五种,极确晰。为淀则一,而花叶全别,今俗所种多是蓼蓝、菘蓝,马蓝即板蓝,其吴地种之木蓝,俗谓之瑰叶蓝,亦间种子。”
8、《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毒。”
9、《本草述》:“治天行大头热毒。”
10、《本草便读》:“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11、《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
12、《现代实用中药》:“马蓝根为清凉、解热、解毒剂,用于丹毒、产褥热等。”
13、《中药志》:“清火解毒,凉血Z血。治热病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大头瘟,及吐血、衄血等症。”
14、《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腮腺炎。”
15、《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
16、《广西中草药》:“治乙脑,流感,流脑,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