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角结膜炎,又名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季节性结膜炎等。青春期前起病,持续5-10年,多为双眼,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该病在中东和非洲发病率高,温带地区发病率低,寒冷地区则几乎无病例报道。春夏季节发病率高于秋冬两季节。春季角膜炎是一种复发性结膜炎,常常双眼受累,并可损害角膜表层。本病典型由过敏反应引起,故多于每年春、夏季发病。春季结膜炎主要见于儿童,一般在青春期开始发病,20岁以前自愈。
春季角结膜炎临床表现
1、结膜的改变:
睑结膜和球结膜是VKC的主要受累部位。在上睑结膜出现铺路石样的乳头反应,乳头有时会发生融合。这些位于睑结膜的乳头呈多角形,头部扁平肉眼检查清晰可见。然而,这些乳头并没有病症特异性。裂隙灯下可见乳头直径在1~8mm,彼此相连。每个乳头都具有1个中央血管。荧光素可使乳头顶部着染。在乳头之间及其表面常有一层黏性乳白色分泌物形成黏性假膜。在受累的结膜区一般观察不到滤泡反应。
角巩膜缘的改变多发生于有色人种。主要表现为角巩膜缘区的胶质样结节或隆起,大多位于上1/2的角巩膜缘区赘疣状的小白色斑,称为Horner-Trantas点,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的炎性细胞组成。有时也可观察到角巩膜缘区结膜的变薄、变宽和混浊。
2、角膜的改变:
在VKC患者,角膜受累的程度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指征。在眼睑型VKC患者中高达50的病例有角膜病理表现。眼睑型或混合型VKC患者几乎毫不例外地都存在角膜的并发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