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红,成为结膜炎和角膜炎所引起。
一般人常把两病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疾病。
结膜是一层近乎透明之薄膜,覆盖在巩膜和眼睑上;角膜是一透明无色且没有血管的组织,由规则排列的细胞构成。
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眼科常见病之一,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和过敏性。
主要表现为红眼、刺痛、烧灼感、分泌物较粘稠、流泪和畏光等,病毒性急性结膜炎并没有眼皮肿和耳前淋巴结肿大。
过敏性结膜炎还有痒、结膜红肿、分泌物较清澈等特征。
正常的角膜有上皮细胞保护,不易感染,但当角膜上皮细胞受到损伤时(如外伤、带隐形眼镜等),微生物、病菌便会趁机侵入角膜,造成严重的角膜炎。
角膜炎有细菌性角膜炎、阿米巴原虫角膜炎、流行性角膜炎等。
流行性角膜炎的传染力极强,预防之道在于平时要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洗手,并保持干燥,避免用手揉眼睛。
结膜炎,中医学称为“爆发火眼”,“天行赤眼”,认为是感受风热毒邪所致。发病急骤,易于传染,春秋两季为好发季节。
虽然眼红有角膜炎及结膜炎之分,但针灸治疗是一样的。
眼睛的五行,关系到治疗。
眼睛红是眼白的部分被旁边的火克过来了,火克金。
眼睛有五轮:
眼皮是肉轮,跟脾土有关系;
两边的眼角红红的,是血轮,跟心有关系;
眼白叫气轮,跟肺有关系,眼白变红了,就是旁边的火克金了,所以为什么说扎驷马上中下,补肺气,健肺就清火了;
发青的地方就叫风轮,跟肝有关系;
黑的地方,瞳孔,叫水轮,跟肾有关系。
每个地方都有太极,一处一太极,一处以五刑,眼睛亦有一太极及五行。
十四经效方面,常取肝经之行间穴。
陷谷透涌泉治眼红也有效,因为足阳明经脉(大肠经和胃经)和他的经别、经筋均分布到眼眶下部,网维于眼胞。
取输穴陷谷能通上达下,以疏泄经络之风热湿邪,结合透刺肾经之“井”穴涌泉,可使清热泻火之功更著,此确有扶正祛邪和疏调经气之功。
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穴位就是你随身的药囊,一切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患者的自愈潜能。
现在的食品都是精工细作的,应该很养人?脾胃这么娇气,还有什么宜忌的吗?
饮食不都得靠脾运化吗?所以说五脏中,肾为先天之本,管什么呢?
脾为后天之本,后天,就是你打出生后这一辈子的事儿都在这儿,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可想而知它有多重要了。
脾的负担这么大,天天不停地工作,相当于满负荷运转,我们要多加护理才行。
有几种习惯是最容易刺激脾胃的。
1、过量饮食吃伤了脾
现在的物质生活好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每顿饭都能吃的很饱,很撑。
脾的功能就那么大,连续奋战几个小时才能把一堆食物消化干净。
这样一来,不仅不能保证这些食物全部转化为水谷精微,还会有相当程度的“豆腐渣工程”出现,饮食变成了痰湿;更得不偿失的是,脾气受重伤了,会在很长时间内出现疲劳、困乏、不思饮食的情况,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吃伤”了。
2、脾喜欢甘甜这个味道
大多数痰湿体质的人爱好吃的食物中,甜食、甜点占了很大的份额。
脾是很喜欢甘甜这个味道的,但是,喜欢的东西经常会失了度。
偶尔吃一块儿半块儿的还说得过去,可现在不少人拿点心当饭吃,奶油蛋糕什么的,一顿好几块。
百病生于过犹不及,就算脾再喜欢甜味的食物,吃多了一样有伤,这叫做滋腻碍脾,除了肥胖,还会出现腹胀、身重、脱发、口舌黏腻的状态。
3、肝病最容易侵犯脾胃
中医说肝主怒,生气的时候肝气很旺盛。而肝有个特点,叫做“喜条达、恶抑郁”,就是说这个火你要发出来,不能憋在心里。要是心里的气话没说出来,没说痛快,就觉得浑身都憋屈,手胀、眼胀、胸胀。这时候肝气不能正常疏泄,不能调达,于是造成了肝郁气滞。
肝得病了有个特点,容易向脾胃转化。因为肝属木,脾胃属土。在五行生克中,木能克土。当生气时,肝气旺盛,就会横逆犯胃。再加上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就导致了胃火。
肝火犯胃就会吐吞酸
胃火的明显表现就是吐酸水,西医上叫做胃酸分泌过多,烧心、胃疼。
胃液分泌增多,你就会想吃东西。但这时候是不敢吃东西的,吃的东西把鼓鼓的闷气都给压下去了,更糟糕!
这种对食物的“饥饿感”并非真正的“饿”,只是脏腑功能紊乱产生的一个“虚假信号”。
如果我们因为这个“虚假信号”大吃,吃进来的食物就会给脾增加繁重的负担,它要额外地去消化。
再加上人心情不好时,倾向于吃一些有滋有味的零食,大多数都是又甜又腻又油的食物,糕点、巧克力、坚果等等,每一样都不好消化,痰湿大量产生。
不仅如此,肝气郁滞也影响到了脾气散精、胃气降浊的工作,使得运化的水谷精微上不能输送到全身,产生的痰湿糟粕下不能排出体外,最后停聚在身体里,形成肥胖。
所以心情不好时,得缓一缓,找些别的事情消遣一下,慢慢的,舒畅了才能吃饭去。
4、脾主思,思虑过度也伤脾
从心理的角度上说,中医认为脾主思,我们的精神思维活动要依靠脾气的健运,从后天饮食中消化吸收充足的能量,使气血充足,以满足精神思维活动所需。
反之,过度的精神思维活动会加重脾气的负担,就如同一台崭新的机器,老让它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那么磨损一定会很严重。
所以说,“思虑伤脾”。
特别是在吃东西的时候,脾气在不停的运化,气血充盈的胃肠,工作量很大,如果在这个时候看电视、谈判、聊天、玩游戏,消费了过多的精力,便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食物不能充分的运化,变成了痰湿,在体内堆积。
总而言之,人的消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摄入过多,摄入无方,无法正常消化、吸收与排出,只会给自己带来绝对过剩或相对过剩的“痰”和“湿”,漫溢于腑脏、肌理甚至肌表,最终得不偿失。
比如有个高血压、高血脂好几年的患者,一直用西药调整,控制的还行,但是最近老感觉比以前怕冷了,总觉得嗓子里有痰,但是咳不干净,痰是白色黏稠的;还有的眼睛比较酸涩,早晨起来,下眼睑和手指经常会有轻微浮肿,大约一个小时才能缓解。患者听人说,水肿跟肾有关,可能是高血压引起的肾病,但是他去查了肾功能都还正常,没办法,只好求教中医治疗。
从体质与疾病倾向的角度讲,痰湿体质是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土壤,可能您现在只有其中1~2项,但如果不加重视与调理,很可能继续发展。
还有一位患者,食欲一直不太好,舌苔一直都是又白又厚,舌两边还有牙印,这位患者喝酒比较厉害,基本上每晚都要喝上4~5瓶啤酒,去年查出高血压和高血脂后,就喝的比较少了,但是血压控制的还是不稳定,经常觉得头晕发沉,走路也提不起劲,总觉得两只脚像灌了铅,这种情况使患者非常困扰。
这位患者的问题与上面一位朋友的问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喝酒的习惯,加速了痰湿体质的发展速度。
痰与湿不能在身体里得到转化,都成为了代谢废物,痰湿在内,上则蒙蔽清窍而头晕,下则流注肢体而感沉重。
如不加干预,会继续发展,出现代谢障碍的一系列问题。
因此,如有类似问题,请及时找中医调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中医有一个特色叫“冬病夏治”,他怎么治?简单说就是温阳督脉。
我们知道,督脉是经脉里的太阳经,是人体里的护卫,能挡住外来的侵袭。
中医把这个督脉看得很重要的,不少的脊柱疾病都是从这来的。
通过天灸的方法温养督脉,用灸的方法激活它,使生命处在一种很好的运行状态。使自身强健起来,就能抵御外邪了。
所以说,要紧的是我们的观念问题,必须尽快改变。
现代人的一些体能不是在进化,而是在退化,是我们把自己身体的能动性都给放弃了。
但愿更多的人能够读懂自己的体质,让生命焕发出健康的光彩!
点点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