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请回复数字“1”获取!
阴山山脉,是我国东西走向第一条最大最雄伟的山脉,绵延数千公里,似一条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
阴山山脉,是我国东西走向第一条最大最雄伟的山脉,绵延数千公里,似一条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
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的东段,东西约公里,海拔两千多米。不仅是祖国北疆的天然屏障,也是内蒙古高原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她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矿产、植物、动物、水利资源等。
大青山东部,呼和浩特市东北部新城区境内有一座东西长约20公里的名山——“蟠龙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壮美的自然景观。
1蟠龙山
“蟠龙山”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东北的大青山上。由石灰岩构成,远望山形如蟠龙翻滚,故称“蟠龙山”。它毗邻举世瞩目的“大窑文化遗址”,历经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如今的山势与山貌,虽没有“大窑文化”那么闻名于世博大精深,却绝不亚于大窑山的神奇、俊秀与壮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名乐府民歌《木兰辞》,所歌“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黑山,即大青山。呼市地区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花木兰是在大青山的“蟠龙山”前宿营歇脚,而后翻越大青山随军在后草地与柔然军作战的。
据蟠龙山前的老村民相传:古时山上浓荫密布,云雾缭绕,远望似几条巨龙在云雾中嬉戏,仿若仙境。山上经常下起濛濛细雨,隐约可见龙、山、雾的奇景,十里开外却是晴空万里。约一小时功夫,云开雾散,蟠龙山又恢复往日的宁静。
当地人祖辈相传,阴天时决不能上山,上去的人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一说是被龙吸入腹中,一说是被龙卷上了天空,还有一说是被龙架起的天梯超度升天了。山前的沙梁村里,至今流传着巨龙从天上伸下舌头,佯作天梯,被绥远大将军识破把戏的传说。“蟠龙山”的众多神话传说使它更显神奇、神秘。
但有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古代的蟠龙山,松柏满山,峰峦叠嶂,草木翠绿,远望如墨染的山水国画,堪称人间仙境。
我们可从当年山门石柱上的一副楹联窥见蟠龙山的威严与雄壮,上联为: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下联为:举目远眺,海阔天空。这副楹联把蟠龙山的雄伟和威震四方的豪壮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如今,山门已毁,这幅对联成为该山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见证。
现在的蟠龙山受气候影响,没有了当年雄浑的气势,却遗留下许多自然、人文景观。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遗产向人们讲述着“蟠龙山”当年的辉煌历史。
年,新城区政府沿大青山前修筑了“大青山生态柏油路”,东西约20公里。此路开通后,到“蟠龙山”观景、郊游的人四季不绝,人们春天来踏青,夏天来避暑,秋天来秋游,冬天来赏雪,身临其境感受美丽传说故事中的神秘奇景。
1龙泉水
蟠龙山“龙泉水”位于蟠龙山塔沟。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山泉水因在蟠龙山而叫“龙泉”,因有龙而远近闻名。据山前老村民说,当年泉水从石崖倾泻而下,顺沟缓缓流出,仿佛一条玉带环山,清澈透明,甘甜透心,冬暖夏凉。
△龙泉洞
早些年,山前村民一直有祭拜龙泉神的习俗。《归绥县志》曰:“蟠龙山……复有飞瀑流泉诸胜。”高银表所著《中国大青山》中记载:“经笔者考察,确有季节性瀑布以及石洞。”由于气候变化地下水水位下降,现已成为季节性泉水,瀑布也成了季节性瀑布,新城区人民政府规划开发蟠龙山,据负责此项工程的邵清隆说,龙泉水仍有,只不过流入地下,计划开发时将此泉挖掘,使龙泉水再现蟠龙山。
1龙泉寺
蟠龙山“龙泉水”畔的石崖下,当年曾有座“龙泉寺”,不知何代被毁。笔者查阅史料,未见“龙泉寺”的任何记载,但山前数十里内的村民均相传蟠龙山里曾有过龙泉寺,可无人能说明寺庙的来历。
△龙泉莲池静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山前村民说,当年寺庙是前后三进院,前有天王殿,后有小白塔,塔庙式结构。山上古松参天,林荫蔽日,龙泉水长流。寺庙红墙碧瓦,古朴典雅,山清水秀十分幽静。遗憾的是年代久远,如今寺庙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山地平台。
寺庙虽然没有了,但有关“龙泉寺”的传说确在民间一代代传了下来,人们对“龙泉寺”的崇拜敬仰一直延续至今。前几年,在蟠龙山的西侧山脚下,新建了一座名叫“龙泉莲池静寺”的寺庙,远近闻名,人们来这里祭拜,满足了当地民间对“龙泉寺”的怀念和崇拜心理,也算是对龙文化的传承吧。
1小白塔遗址
在蟠龙山半山腰的台基上,当年的“龙泉寺”后,有一座小白塔。据《归绥县志》载:“蟠龙山有古塔,相传汉光武帝建塔。”由此推断,蟠龙山的白塔极有可能是汉王朝所建。此塔是三层四方八角形砖塔,造型和古丰州城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极为相似。小白塔所临的山沟,当地人称“塔沟”,一直沿用至今。
白塔是古印度佛教建筑。印度在寺庙的附近建白塔,用于存放释迦牟尼灵骨和经书,在塔身涂上白垩土,以示佛光普照,俗称“白塔”。佛教传入我国后,在修建寺庙时一般也要建塔,为寺庙的附建筑,用于藏经书和灵骨。
小白塔坐落的台基上有一座古墓,称王墓或乌利雅苏台,因过去墓前曾有石雕翁,村民俗称“石人湾”,墓主人身份无法考证。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此曾发现30余枚战国布币、陶器残片,布币上有“甘丹”二字铭文,即赵国早期所铸“邯郸”布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拓展疆土,沿阴山南麓修筑了最长的长城,此墓可能就是修建于那个时代。
△古墓入口
△古墓墓室
笔者在研究茶叶之路文化时,发现清漠北有一草原古道上的小镇,也叫乌利雅苏台,就是今天蒙古国西北的乌里雅苏台市。一座城市和一座王墓同名同姓,不知是巧合还是两者历史上有某种联系?古庙、古塔、古墓同在一处,令人心生谜团。
遗憾的是,史料记载小白塔于年被乡民拆毁,现仅留有塔基和塔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塔墓被盗,公安人员勘验取证发现,塔基有一大盗洞,洞外散落着汉白玉石条、大理石石柜等残件,柜盖已脱落,柜内空无一物。
年深秋,笔者再访蟠龙山,见台基上散落着大量残砖剩瓦,直径一米的盗洞就有16个。笔者一行从一盗洞进入塔墓,墓室呈蒙古包型,大砖砌成,包壁有五个拱型小墓室,均空空如也,墓室人为损毁严重,室壁仍遗留彩色绘画。墓室整体砌筑讲究,工艺精细,虽经损毁,仍不失当年的豪华气势。
1杨六郎箭·洞
蟠龙山的半山崖有一石洞,斜插于石崖中,当地人称其为杨六郎箭·洞。《归绥县志》有记载:“……对面为六郎洞,有箭一,颇巨,土人谓杨六郎射大青山者说殊谬。”据山前榆树沟的老村民说:早些年,洞里确插一根丈余长的木橼,木橼顶端有一个铁镞,他们曾多次摇此木橼,能摇动,但拔不出。正如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歇后语,杨六郎的箭——可摇不可拔。
△杨六郎剑洞
民间传说宋将杨六郎镇守雁门关时,曾与辽国谈判,要求辽国让一箭之地,辽应允,他便秘密差人夜入辽境,预插了这支大箭在阴山前坡,次日即在雁门关向北发射,诡称射到阴山,以此划界为境。
据宋史《杨延昭传》所记,杨六郎一生战绩均在河北,没有镇守过雁门关。那么,民间传说的这个杨六郎箭·洞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装有铁镞的长木橼又是哪个年代的遗物呢?
元明以来蒙古部落用“苏勒定”立于营地作为部落联盟的徽标,“苏勒定”以木材作桅杆,顶端有镞形长锋,锋座上有垂缨,座下挂部落旗。蟠龙山曾经是明朝俺答汗所统,麾下哈勒沁三部的宿营地就在蟠龙山前。据此推断,蟠龙山里的杨六郎箭极有可能就是哈勒沁部的“苏勒定”。哈勒沁三部东迁后,一说是留此锈镞桅杆独存;一说是蒙族同胞在“苏勒定”原处插上木杆,安上大镞,以示对哈勒沁部的思念,并作为当地蒙族同胞会聚的标志。
高银表所著的《中国大青山》一书中这样记载:“关于杨六郎箭之说,笔者曾在年春游到此,确有一碗口粗,高八九尺的料木大杆,杆头上有一个犁铧,正如民间所传可摇不可拔。”然而,笔者于年去此地考察未见此箭,但确有传说中的杨六郎洞。据了解,那桅杆早年被村民砍柴烧火了,杨六郎箭?洞现已成为一个景观,有待专家学者考证。
1老苍龙与龙泉宝剑
蟠龙山的石崖下,有一个洞口直径约十一米的石洞,当地人称为“蟠龙洞”,相传这里是蟠龙山老苍龙的藏身之洞。
老苍龙是蟠龙山的龙王,所以也被称为“老龙王”。相传,蟠龙山一带的龙多的不计其数,有名有姓的就有九条,各有所好,各司其职,老苍龙是其中辈分最大的。
△蟠龙洞
龙多了,也有不和的时候,一旦争斗起来,天空黑云翻滚,大雨瓢泼,狂风骤起,洪水如注,百姓深受其害。此时,老苍龙便会动用龙泉宝剑,紫气万道,群龙顿时全身瘫软,顷刻间风平浪静。这龙泉宝剑是古代铸剑名家欧冶子所铸三把名剑之一,吸纳了斗、牛二星的光华,能射出万道紫气,不知何故流落到塞外老苍龙手中,成为蟠龙山的镇龙之剑,镇山之宝,被民间认为是保佑一方的平安之剑。
1龙的传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从古时的神兽,到后来的水神,再到后来的皇权象征,最终演变成为今天威严、力量、智慧、喜庆和腾飞的象征。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
△双龙山
笔者听了许多关于蟠龙山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要数大、小黑龙和小白龙的故事最为精彩。
话说在蟠龙山东面的“官山”住着大黑龙、小黑龙俩兄弟,西面的“黑山”住着小白龙。
大、小黑龙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坐,经常惹是生非,兴风作浪,殃及百姓,把山上和山前平川搅得乌烟瘴气。“官山”本是风景如画的宝地,可大、小黑龙不善经营,把这样一个人间仙境折腾的破败不堪,后来“官山”逐被称为“灰腾梁”。
住在“黑山”的小白龙,履其职,尽其责,造福山前百姓,把“黑山”经营的松柏参天,壮美秀丽,人们对小白龙顶礼膜拜,认为他是造福一方之龙。人们将“黑山”称为“料木山”,沿用至今。
眼见小白龙的“料木山”风景如画,“官山”则变成了“灰腾梁”,大、小黑龙得了“红眼病”,把小白龙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决定杀死小白龙,把“料木山”占为己有。
三条龙激战了三天三夜,由于势单力薄,小白龙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危急关头,小白龙化身青烟直奔蟠龙洞,向老苍龙借出龙泉宝剑,用尽最后的力气刺向黑云中的大、小黑龙。只听两声惨叫,天空掉下两滩黑血,向西南流去,这便是今天的大黑河、小黑河。之后,大、小黑龙变为化石,蜷卧在了大窑山的半山坡,就是今天大窑文化遗址的“双龙山”(也称“龙含蛋”),成为大窑山八景之一。
小白龙重伤后的躺卧处,人称“卧龙岗”。龙泉宝剑从空中落下,剑尖在卧龙岗旁刺出个湖泊,周围草木茂盛,人们春天来这里踏青,夏天来这里乘凉避暑,遂形成公园,称“龙泉公园”,解放后改为人民公园,后更名为今日的“青城公园”。
小白龙斩除了大、小黑龙后,化作一股清泉,从“料木山”沟流出,泉水甘甜,清澈透明,冬暖夏凉,供山前人们食用,养育着山川,这便是今天“扎达盖河”的来历。
为纪念、感恩小白龙,人们在“扎达盖河”的西岸建了龙王庙祭祀小白龙,称“西龙王庙”。现在,庙已毁,但西龙王庙的名字作为呼和浩特市的一个地名保留了下来。
这种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是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1蟠龙山·九龙湾
蟠龙山上的九条龙与山前当年所建归化城内的九龙湾有着密切的联系。
年正月,笔者在旧城追寻九龙湾历史时,采访了当年已90岁高龄的袁志恩老人,他给我讲述了九龙湾九条龙凄美的故事,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动人传说。
上古时,大青山的阴山地区有众多湖泊、湿地和泉眼,山清水秀,草木茂盛。蟠龙山的龙下山后就在此生息与戏嬉,这九条龙分别管理着华夏九边地区的水务。“九龙环绕是圣地,山水之间神龙也”,此地逐被称为“九龙湾”。
贪婪的人类也看中了这一宝地,取湖、河之水,捕鱼虾之鲜,排污于河湖,加上自然地形的抬高,河湖渐干涸,泉眼停涌。九龙之中的八条不堪忍受人类的的侵扰,先后离去,只有第九条龙仍顽强地与大地相依为命,直到湖、泉枯竭,万般无奈,它以极度痛苦的姿态融入了这片土地,两只前爪撑着身体,把最后一滴泪滴在了人烟稠密的地方。
后来,人类把“九龙湾”地区围了起来,建筑了一座城,叫“归化城”。为不伤着化入大地的龙,人们把它扭曲肢体的隆起部分保留下来,形成了城中的路,驱体主干叫“九龙湾街”,衍生出的九龙湾大东街及大西街,便是龙的前肢。龙最后浸出的一点泪掉在了繁华的“塞外天桥”前,后来便有了御泉井及御马刨泉的故事,故这一泉水被称作“九边第一泉”。
△大召寺“九边第一泉”横匾(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深秋,当我再次去采访袁志恩老人时,方知老人已于半年前驾鹤西去。年龙年正月初九,袁志恩的老伴,已85岁高龄的肖玉文老人来到我家,给我详述九龙湾的凄美故事,令我感动不已。于是,我决定在这篇文章中专写这节,以表达对两位老人的感激之情,并将他们的记忆留世。
1龙文化的传承
传承、保护和抢救蟠龙山的龙文化,一直是山前民众所追求的。山前山后的民间众都有祭拜老龙王的古老风俗。
在蟠龙山东侧山脚下的古路板村,三百年前为祭祀龙王所建的龙王庙,“破四旧”中被毁,现在遗址处仍有一棵多年的大榆树,见证着龙王庙变迁的历史。该村至今仍保留着每年“二月二”举行隆重祀龙仪式的传统,此活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吸引周围上百里乃至外省的几万名祭拜者前来参加。活动除请龙、敬龙、饮龙、舞龙外,还有唱大戏、游九曲、赏灯山、观龙灯、放焰火等活动,已成为自治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内容最丰富的原生态龙文化民俗节庆活动,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年,新城区政府将其列为节庆品牌打造,已连续成功主办了两届,年,此项活动获选自治区级非遗名录。该村16岁就参与此项活动的卜柱柱老人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
△“二月二”祀龙仪式
新城区政府广场耸立着的“青铜蟠龙柱”,高18米,重约23吨,是我国目前最高的铸铜“九龙柱”。柱上九条龙,七条盘旋翻滚,两条缠绕铜柱直冲天空,龙势威猛。柱顶托一金球,雕着新城区块区域图。传承中华古老龙文化,用九龙造型,寓意新城区九个区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共建新城的精神,象征新城区各项事业势如龙腾。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文化也渗透到了本地企业里。位于成吉思汗大街南侧的知名房企——呼和佳地,以龙文化为企业精神内核,其标志就是中华原始龙——红山玉龙。该地产项目传承大青山龙脉,打造“首府龙邸”,栋住宅楼规划设计成“九龙苑”,揽龙脉之灵气,集九龙之精华,以龙的名义展现本土古老文化。佳地的企业精神中也以龙文化的核心价值打造呼市社区的文化旗舰,几年来,呼和佳地多次承办了呼市、自治区涉及文化方面的多项大型活动,助推呼市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让龙文化在这里传承。
值得欣慰的是,新城区在打造“大青山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中,已将蟠龙山列入规划范围内。这是对蟠龙山文化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名智之举。蟠龙山的历史文化正在受到保护,中华古老的龙文化正在发扬光大。(来源:青核桃——中国观网内蒙古分站文/高金贵图/陈福强编辑/涛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