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
比如,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对于雄黄酒,我们都不陌生。在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里,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现出真身,这也意味着雄黄酒能够破解蛇、蝎子等害虫之毒。所谓“雄黄酒”,是将雄黄磨成粉末状后,倒入白酒或黄酒中稍加浸制而成。按古人的看法,雄黄可以防病、治病,于人是有益于,但对于蛇蝎妖孽而言,雄黄却是一种剧毒,即使如白娘子这般道行,喝了雄黄酒之后,虽然危及不到性命,却也足以克制她的法力,把她打回原形。为什么端午节要喝雄黄汤呢?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时节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此时气候炎热,蝇虫飞动,热毒上升,疫病容易萌发,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至于喝雄黄酒,我的观点是雄黄内含砷、汞等有毒物质,遇热极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即使是喝小剂量的雄黄酒,亦可能影响五脏六腑的平衡。因此,我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雄黄酒。有人说,平时常见有人端午节喝雄黄酒,也未见中毒及死亡者。我的观点是这应该与酒中所含的雄黄剂量相关。有人喝雄黄酒后会产生头疼、呕吐、心慌、中枢神经麻痹等中毒症状。显然,喝雄黄酒有风险,建议慎重考虑。雄黄有毒,但能治大病。雄黄一直是被视为一味不错的良药。打开中医典籍,以雄黄为主材,或为配料的中药单方就有数十个。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内有三方用雄黄治疥癣。《苏氏方》就记载了下面这样一个药方,说:“治虫毒,蛊毒。用雄黄、生明矾,各等分,端午日研,化蜡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热水送下。”雄黄能治什么病呢?明代大医李时珍认为:“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痈,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明代大医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谈到雄黄之所以能治诸大病的原因:“雄黄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疥虫,慝疮诸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而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其主鼻中息肉者,口(肺)气结也;癖气者,大肠积滞也;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杀虫,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关于雄黄的毒性,后期医家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比如,缪希雍认为:“此药体属金石,性坠气悍,虽能杀百虫,及傅疥癣恶疮疔肿,辟鬼魅邪气,在所必用。然而燥烈有毒。外用易见其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耳,中病即已,毋尽剂也。前古称之炼食之,延年益寿,轻身神仙,此唐间方士,托伪神农之言。妄诞欺世之语,不可信从。”而且,《本草纲目》也说:“方士乃炼治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我的观点是,雄黄并非不能用,有其证或有其病,则用其药,当用则用,又不能完全忌用。而且,雄黄酒外用即有不错的治病效果。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端午节时,会将蒲根切成细末,伴上雄黄在太阳下曝晒,然后泡在酒中,这样做好的雄黄酒除饮用之余,还会沾上它在小孩脑门画个王字,然后用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手腕、脚腕等处,并将雄黄酒洒在床帐之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以驱邪避害。另外,据文献报道,雄黄酒外涂局部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非常高。我临床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即用白矾10克,雄黄10克,共研极细末,凉开水调糊状外敷局部,日数次,可迅速缓解病情。南京人端午讲究“破火眼”,就是把雄黄泡在酒里,在太阳下暴晒。全家人蘸着酒在眼睛上擦一下,这样不得红眼病。我的观点是,即使是外用,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安全为度。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图片购买选择中医推荐产品??点击图片预约膏方
“一人一方个体化治疗”
??
点击上方图片购买选择中医推荐产品聪明散
??
点击图片购买养正茶
补正气阳气,助肾阳、促睡眠
久服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延年益寿
欢迎大家点击上发图片
预定选择中医薯蓣丸??
点击上方图片进行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