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听过的相声
关于相声的记忆,是很多人成长过程中最温暖,最快乐的瞬间,在没有电脑、网络,甚至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代,童年的我经常守在收音机边,仔细调着播钮,一阵刺刺拉拉的噪音之后,当那熟悉的逗趣的声音响起,便心花怒放,乐不可支。
随着慢慢长大,相声依然是常伴人们身边的娱乐项目,我们看电视听相声,在网上听相声,用手机听相声,到剧场听相声……相声一时红火,一时沉寂,一时复兴,一位位相声大师来了又去,而不知不觉间岁月流逝,我们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回想那些年我们听过的相声,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痕迹,也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市民琐事,百姓悲欢,社会风貌,针砭时弊,竟然全在相声里了,相声成了一部社会生活史。撷取几十年来印象最深的几段相声聊聊,向大师致敬,也致敬那些过往的岁月。
侯宝林夜行记
充满温情的讽刺与幽默
小时候听的最多的还是侯宝林的相声,那是当年电台播放最频繁的节目之一,当时并不知道他是相声界的一代宗师,只是觉得他的段子好玩、有趣,能说能唱,学谁像谁,他学的“戏迷”、“醉鬼”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只闻其声,如见其人,寥寥数言,声情并茂。如今才知那便是最顶尖的语言艺术,是侯宝林先生让相声从天桥撂地表演的玩意儿,堂而皇之地步入艺术殿堂,说相声而成为语言大师的,侯宝林是第一人。
印象最深的是侯宝林先生的《夜行记》,真的是百听不厌,说起来如行云流水,没一句废话,像看一部情景剧,包袱连续不断,一个接一个。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惊人之语,寻常生活场景,凡人小事,在他说出来却是如此让人忍俊不禁。他在相声中塑造了一个不守交规,四处闯祸的人,结果每次都是自食恶果。这个形象如此生动,以至于我小时候很长时间都认为侯先生经常违反交规。
相声里的一些段落我至今记忆尤深——
“我一拨把,噌!上便道啦。正撞上一个老头儿,前轱辘正撞老头儿后腰上,也搭劲儿猛一点,‘通’一下子,把老头儿撞到药铺里去了!”
“老头儿说:有急事你也别玩儿命啊,给你爸爸请大夫,你干吗把我弄药铺里去?”
《夜行记》充满了善意的讽刺与幽默,没有直白的批评和说教,被撞的老头儿,登三轮的师傅,还有执法的警察,都显得特别可爱,还带着北京人特有的那种“贫”,一听就觉得亲切得不行。
《夜行记》创作于年,我听的时候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从这个相声里还能听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单纯,大家对不守规则的人各种规劝调侃,充满温暖的人情味儿。
如今再听侯先生的相声,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那种温情,那种可爱的市民味道的留恋。年2月1日晚,侯宝林先生嘱托家人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最后的话》,他说:“我总觉着,我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看来,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
2月5日侯先生去世,老一代相声宗师此时大多零落,相声的一个时代也将结束了。
马三立家传秘方逗你玩
絮絮叨叨甩出个大包袱
对于听着侯宝林先生先生长大的我,对马三立先生并不熟悉,第一次听他的相声是在年的春晚上,那届春晚在闹哄哄的体育场里,完全听不清马先生在说什么,当时就觉得这老先生长得真逗,跟漫画似的,为这事乐半天。
后来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听得多了,终于食髓知味,体味到了什么叫做“马氏幽默”。马先生的逗,是北京人所说的“蔫逗”,他表演时声音像平常讲话一样,语言甚至显得有些零碎和啰嗦,可听着却使人感觉如聊家常、如遇故知,就这么絮絮叨叨地聊着,不经意间,忽然甩出一个大包袱,而一旦出手必能力拔千钧、一语中的,使人久难忘怀。
他的经典名段儿《家传秘方》,前边99%都是絮絮叨叨的铺垫——
“……想起这家传秘方儿来了,拿出这锡纸包儿来打开一瞧啊,是个红纸包儿,把红纸包儿打开一瞧是一白纸包儿,打开白纸包儿一瞧,又一白纸包儿……越打越着急,越着急身上越刺痒——这家传秘方儿吗玩意儿这家传秘方儿?!打开最后这个白纸包儿啊,里面是一小纸条儿,打开纸条儿一瞧啊,上面写俩字儿——‘挠挠’……”
所有的一切铺垫都是为了成全最后这俩字儿,哑然失笑的同时,心里不由得赞一声:“绝了!”。
著名作家冯骥才评价马先生“最普通的事物下也可以挖出笑料,最平常的语言也能刺激人的笑神经。”这是一种最高等的幽默。
著名的《逗你玩儿》也是如此,开篇就是唠家常,东家长李家短,防火防盗防小偷。别小看这段家常,它让人走进这个情境中,小偷“逗你玩儿”的出现便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此,马先生解释:“我要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我为他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用‘包袱’把观众逗乐,又要使观众在感觉上并不以为我是有意识地在逗他。”
马先生的相声是“俗”里透着的“真”,真情实理儿借着“俗”的形式才能说透,既有自嘲自讽百无禁忌,又有风轻云淡一笑了之。马先生的这些经典小段是经得住一听再听的,其中包含着人情万象与世俗哲学,马先生去后,再无一人有此功力。
马季推销员红眼病
讽刺相声的巅峰时代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在北京的很多百姓家庭里开始普及,由电视带来的相声的黄金时代到来了,这一时期霸屏的相声演员中,马季绝对是最著名的一位。到了马季这一代相声名家,身上已经找不到太多传统的味道,老段子基本听不到了,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新相声被不断创作出来,相声开始肩负歌颂和讽刺的社会责任。
当年对马季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嘴皮子太利索了,太能说了。年的春晚,一段8分钟的《一个推销员》马先生洋洋洒洒,一个人就说的全场高潮迭起,掌声雷动,经典名句层出不穷,让人一窥他作为相声演员的深厚功底。那是一个亿万人民争看春晚的时代,而春晚最受人欢迎的节目就是相声,一时风头无二,到现在很多同龄人一定都会记得马季和他的“宇宙牌香烟”。
我印象中马先生最著名的段子是《红眼病》,讽刺了社会上的一种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别人“羡慕嫉妒恨”的人,俗称得了“红眼病”。我自认为,这是讽刺相声的一个巅峰之作,讽刺得犀利、痛快、解气,马先生塑造的“红眼病”患者特别招人恨,那副嘴脸惟妙惟肖。尤其是最后一段高潮,马季和赵炎表演俩红眼病患者对喷,只见两个胖子面对面一口一个“呸”,简直都快让人笑疯了。
此时的讽刺相声明显带着那个时代的特征,改革开放,社会骤变,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乱象迭起,人心浮躁,焦灼不安,相声便成为那一个纷扰巨变的时代的注脚。
姜昆特大新闻虎口遐想
最魔幻现实主义的相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霸屏的相声演员除了马季,无法忽视的还有一位,那就是姜昆,他也是春晚的常客。很多人认为姜昆是歌颂类相声的代表人物,其实不然,我觉得他最好的相声是梁左为他写的几个作品,《特大新闻》、《虎口遐想》、《电梯奇遇》,这几段相声极为另类,在相声发展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姜昆的表演一气呵成,节奏控制得极好,几乎找不到瑕疵。
姜昆最著名的相声应该是《虎口遐想》,记得当年我用录音机把春晚上的这段相声录下来,反复不知道听了多少遍,每次听都乐得不行。一个大活人掉进狮虎山,这样的事情生活中绝无仅有,听上去也挺荒唐,然而,荒诞的结构,荒诞的事情,荒诞的人物,却有着真实的细节,真实的心理,真实的愤世嫉俗。
至于《特大新闻》就更荒诞了,天安门广场居然变成农贸市场了,还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说实话,这段相声能在春晚过审,当年的尺度还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反映的却是上世纪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思想的活跃、躁动与混乱,一种兴奋而又惶惑不安的的社会心理。
姜昆的这几段相声带有一种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它们打破了传统相声和新相声的一切窠臼,颂扬中略有几分无奈,幽默中带有几分苦涩,讽刺中不乏几分怜悯,充满了象征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郭德纲代表作太多
解抑郁的一剂良药
说到近10年的相声,如果只提一个人,毫无疑问,那一准儿就是郭德纲。郭德纲和上面那几位不同,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演员,铁杆“钢丝”爱他到疯狂,他的贴吧有86万粉丝,微博万粉丝,叹为观止,可是恨他的人也差不多同样多,他但凡出点事,那骂声就铺天盖地地来了。
在这儿,我无意褒贬郭德纲的人品,他使濒危的相声绝地重生,把人们重新拉进剧场,创造了场场爆满,返场22次的盛况。就凭这一件事,对于相声这门艺术,郭德纲就是功德无量的。
(其实我更爱于谦老师……)
相声表演风格有所谓“帅”、“卖”、“怪”、“坏”。侯宝林占一“帅”,马三立占一“怪”,郭德纲则是典型的“坏”,这不能从字面理解,而是聪颖、机敏、灵活、俏皮的意思。
郭德纲的代表作太多了,文章会,黄鹤楼,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赌论,羊上树,怯洗澡,人在江湖,今晚开始……每段有每段的精彩,其中的妙处听了才知道。
不歌颂,不讽刺,不承载那么多社会责任,更不寓教于乐,传统段子可以说的原汁原味,新相声也可以说得天马行空。听郭德纲的相声,不用想那么多,只要乐就够了,就像他说的,相声不就是让人笑吗?这话,没错。
郭德纲的相声最适合在心情抑郁的时候听,几年前,生活遭遇各种不顺利,心情糟糕到难以自拔,我在看心理医生和听相声之间选择,因为比较便宜选择了后者,我从网上几乎找到了郭德纲所有的相声听,每天嘿嘿傻笑,听了几个月,竟真的把心情治愈了。
至今想起那些无厘头的名句,仍会笑到不能自理——
你无耻的样子很有我当年的神韵。
啊?你不知道我?我艺术家啊!我都艺术家一个多礼拜了我。
我要自杀,打算跳楼,这跳楼我有研究,2楼跟20楼不一样,2楼是“啪!啊~~”,20楼是“啊~~~~啪!”
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
相声讲究四门功课:脱鞋就唱。
感谢上帝赐给我的卤煮。
我小学十年,中学十二年,我被评为全校最熟悉的面孔,新老师来了都跟我打听学校内幕……
一般的锁抬手拿根面条就能捅开,给他一包方便面能出入任何小区。
好些天都没吃饭了,看谁都像烙饼。
人家给我介绍个女朋友,这漂亮啊,脸长得像车祸现场似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裤子。
不传男,不传女,今儿个传给你。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请爱护地球,地球上只有一个郭德纲,请爱护郭德纲
…………
那些年听过的相声,带给我们各种欢笑,各种记忆。很多人说,人长大了便再难有童年时那般无忧无虑的笑,也许,相声就是我们重返童年的路径,让我们再肆意放任地笑一回。
京范儿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北京土著,
告诉你不知道的北京人和北京事儿。
欢迎提供线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