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汗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为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这一段原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一、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太阳病,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风温、温病。一般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得之八九日,是指得到一段时间以后。
二、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又会怕冷,发热的时候比较多,恶寒的时候比较少,这说明,患者的抵抗力比较强。
三、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意思是病人没有想呕的感觉,且大小便很正常。病邪在入侵人体初始,入侵的是肌表,得的是太阳病,再往里一点就是阳明,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邪会转化为热症,病人会便秘或燥渴。如果口渴,往往大便也有秘结的问题,就是进入阳明了。如果再往再深一点入侵就是少阳,到了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会产生呕,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是说明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
四、一日二三度发。意思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突然发热,突然发冷。这是正邪两气在反复斗争。而且在一天内斗争频繁,说明患者的正气还在。但有点不够力度,欲胜还败。这种反复斗争说明了一个结果,要么身体的阳气不够,但在恢复,一边恢复一边与邪气作斗争;要么就是身体虚掉了,正气节节败退,但仍在抵抗,正在边打边退,也出现反复斗争。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五、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如果脉慢慢缓下来了说明这个人快好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阳病一般是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缓下来了这是往正常好转的方向,是好转的脉象变化。(倪注经验:望诊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
六、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如果脉微弱而且还出现怕冷,这是阴阳俱虚的体现,这种情况就不能再发汗,再用下法或吐法来治疗。正常的脉象是一息四至,现在脉跳的很弱,一息二三至,这么慢的脉跳代表身体的内脏功能消弱了,而且感到身体里面一阵阵冷阴和阳都虚,身体虚掉了,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发汗、或攻下,或用吐的。
七、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意思是脸色发红发赤,这是太阳表证还没有好的表现,因为病人不能得小汗出,所以身体会表现痒的情况,这个时候适合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条文很重要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使用发汗法的适用时机。意思是如果要用汗法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病人有足够的津液,体力很够,才能去发汗,如果病人脉很微弱,代表病人身体很虚,再去发汗,会大伤元气,使其更加虚弱。
第二个观点就是,为什么太阳表证没有好,有的情况会表现出痒的现象。其机理就是在于,太阳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没有治到位,还有尾巴。使用汗已经离开汗腺,但是还没离开皮肤表面,停在皮肤下方,风吹一吹,皮肤毛孔封到了,就开始痒。尽管有的情况不是太阳病没好得清引起的,但它也是因为同样的机理导致人的皮肤会发痒。比如有的人洗完澡风吹皮肤会痒的,只要出点微汗就会好。这个机理也为后世医家应用于荨麻疹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因此有医家用于皮肤骚痒的问题,开桂枝麻黄各半汤,使用其微微发汗而止痒。
面有热色,太阳证仍在。汗出是桂枝汤,不汗是麻黄汤。身痒说明汗已到了皮肤下,只差一点就要出来了。这时候算汗还是不汗呢?算汗与不汗之间,于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足见经方用药法度之森严,是不可以主观和随意的。
以这个方子为例,我们可以来谈一下如何运用经方治慢性病。我们知道,荨麻疹、带状疱疹之类的顽固性皮肤病,西医是没有特效药的。古中医不管它是何种病毒,长何种疱疹,所有的疱疹其实就是本条说的,湿气到了皮肤下面出不来了,于是形成了疱疹。再辩证如果是太阳证的话,我们就可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治。
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汤发汗的时候,不会把正常的津液发掉,只把皮肤下面的多余水排掉,所以会用到桂枝麻黄各半汤的,一定有发痒的现象,就是表汗没有发透,光用桂枝汤,力量达不到皮肤,这是就把麻黄拿出来了,所以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煮药一定要先煮麻黄,煮的时候会有泡沫浮上来,这个东西吃下去会阳亢,对心脏会有影响。所以把上面的白沫去掉,再把其它药加上去。
放毫升,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分成三次喝。平常我们可以剂量加重一点,然后让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疗表证,三小时一碗,第一碗还没发汗,才吃第二碗,依此类推。如果内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后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桂枝麻黄各半汤,这其实是桂枝汤里面加两味药,即麻黄和杏仁,只不过剂量进行了调整,本汤中,桂枝比芍药多。桂枝芍药可以按3:2来开。主要是加强减少芍药对桂枝的牵制,使桂枝药性得以加强喷出的力量,由于麻黄发汗和芍药收敛,所以这两个药的量是一样的,以防止发汗过于峻猛。麻黄和杏仁是一组,量也是一样,因为麻黄宣肺,麻黄一下去,肺的气管全部打开,为了防止肺的津液丧失,加杏仁以润肺,光用麻黄没有杏仁,肺会干掉,太热,加生姜大枣是用来补充脾胃津液,为桂枝解肌提供能量。
▼▼▼医案分享
一则
希彦老师谈桂枝麻黄各半汤
我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方子治好的皮肤病很多,都是三五剂药就能治好。我有一个朋友,自己家里有搞中医的,去泰国旅游一趟回来得了荨麻疹,吃了一年多的中药还只是好些了,没有治愈,平时什么葱姜蒜海鲜都不敢吃,说是发物。我治这个病从来不禁发物,不但不禁,麻黄桂枝生姜本身就是最发的东西。病在表从表解,发出去病就好了,这就是道家的顺应思路。我看那个朋友吃的方子里都是些什么丹皮、白藓花、金银花、生地黄之类,说是清血热,结果清了一年多还没有清好。这就是后世中医的思路,不从整体来看待人体,而是凭局部现象得出一个结论:“血热”,然后用药去对抗,去清这个血热。为什么治不好,原理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西医以药治病灶也好,后世中医以药治“症”也好,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究其实不是根本。
那什么是“证”,什么又是“症”呢?“证”者证据也,我的定义是:证包含两个基本点:人体如何排病的证据;能量出现何种失衡的证据。比如口苦、肋胀、发热、痞痛之类,通过这些去找到人体排病的位置;又如拘挛、恶风、怕热,通过这些来判断人体能量的多少。现在所谓的“症”本身就是结论,如肾虚脾虚血热血寒之类,只是人体的某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往往不是根本原因,只是结果。
当我们用药物去健脾去凉血的时候,我们已经是在代人体行事了,药物有怎么能替代人体本身呢?所谓治病求其本,并不是说这个病是肝的问题,那个病是肾的问题就是求其本,而是要再问一句,肝为什么有问题?肾为什么有问题?你又没比别人少吃肉少睡觉,甚至补肾清肝的药吃了一大堆,为什么还有问题?还是要回到人体的大循环上来。《伤寒论》的思路是着眼于人体大循环的,所以《伤寒论》不讲肝怎样肾怎样气怎样血怎样。还是那句话人身自有大药,要让人体自己去补去清,我们只是用药去恢复人体秩序,不能代人体行事,这才是道家的顺应医学思维。
二则
胡希恕老先生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房某,男性,43岁,年5月24日初诊。原有慢性肝炎,近几日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爲止。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
脉浮缓,苔薄白,时有寒热,太阳中风证。皮肤痒,水湿在表。
综合分析:此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以不得小汗出,爲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仿其意与桂枝汤加荆防。
设方:桂枝l0g,白芍l0g,生姜l0g,大枣4枚,荆芥l0g,防风10g,炙甘草6g,白蒺藜l0g。
结果:上药服3剂身痒已。尚感两胁痛,口苦。与柴胡桂姜汤加味治之。
按:桂枝麻黄各半汤爲中风伤寒合方,其意是小发其汁,胡老师在临床常仿其意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代之,疗效甚佳。
三则
“红眼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连治好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眼病好使,我用这个方子,治好了好几个慢性结膜炎、红眼病、角膜溃疡,介绍给大家。
15岁的女孩小杰,患眼病1年多,医院没看好,小杰母亲来看妇科病,问及此事,顺便带小杰来看看。
诊见,出门要带墨镜,右眼结膜红肿,怕光,怕风吹,口微干不欲饮,有鼻炎早晨鼻子不透气,稍事运动,就会脸红,舌淡苔薄白,脉浮细。
这是一个典型的,太阳纲的表证,是伤寒还是中风,还真的不好分,介乎于伤寒、中风之间的一种证型,或者说“伤寒、中风”二者兼有之,脉浮主病在表,脉细主脉道的津血少,不宜猛发汗。
《伤寒论》23条“......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10、芍药6、炙草6、生姜6、大枣15、麻黄6、杏仁15克
服药七剂,减轻大半,又服七剂,豁然而愈,家里不断有亲戚来看病,告知两年没再犯。
仲景这个方子真巧,用来治疗单纯的表证,似乎要出汗又出不来,微微出点汗,但它表证又解不了,就用了这么一个“小半汤”,目的是小发其汗,驱除表邪之伤寒和中风。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要注意方后注,“将息如桂枝汤法”,参见“桂枝汤”方后注,我简单说一下吧,趁热喝了药,在趁热喝了小米汤汁养津液,补充汗源,盖上被子,微微发汗,做到身上有汗,但不至于大汗淋漓,这样“风邪”“寒邪”俱去,也不至于过伤津液。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也包括少阳太阳病的柴胡桂枝各半汤,我这么称呼的,原名是柴胡桂枝汤,这几个小半汤,非常好用,对证治疗诸如:感冒、肺炎、皮肤病、关节痛痹、荨麻疹、五官科疾病,效果不凡。
后记
我们学习医案,好像很容易看做某方治某病,其实非也。贴医案的作用,并不是刻在某方治某病上,那是定法思维。而是通过医案,去找到身体的困局,如何顺应人体的势能助人体一把力,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我们需要去看医案背后的机理,也就是那个法。
延伸阅读日精录《桂枝汤变方之葛根加半夏汤方》日精录
《桂枝汤变化法之葛根汤》日精录
《太阳病》日精录
《如何做一次全面问证》日精录
《刻脉》日精录
《解读几个重要经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