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图与济南诗作及其他
《鹊华秋色》图对济南后世影响颇大,济南人颇以此为自豪,不仅此景跻身旧时“济南八景”之行列,而且它引出无数的诗词歌赋与文雅旧事。
高凤翰《题禹鸿胪摹赵松雪鹊华秋色卷子后赵本原委,余颇详其前半,今读江村跋语,益悉后来,为作长歌,以当纪事》:
昔我童年侍老父,窃闻画事述掌故。
鹊华秋色说吴兴,鸥波旧迹名最著。
几经好事阅流传,初归江南某侍御。
清河公子老胶西,巧购豪夺东海去赵本曾入吾胶张先三先生家。
缘延转手归商丘,此后茫茫失考据。
我年二十踏省门,席帽秋风济南路。
每从驴背相低昂,点黛高吟郦生句。
便从东道假居停,望华楼当七里铺。
日日开窗对美人,窈窕宜晴复宜雨。
练影横烟月最奇,真见银湾华不注。
一瞥别来二十年,老我江湖悲日暮。
忽然到眼诧奇踪,虎贲中郎了无误。
摩挲历历见乡关,指点游踪辨烟树。
摹者鸿胪收江村,题墨如新皆情愫。
真本辗转归梁公,梁公不有入武库。
此本江村亦不守,吹落禾城如飘雾。
总我此生五十七,见见闻闻凡几度。
吁嗟此卷一画耳,底事纷纷劳转输。
掷笔大笑了前尘,秋色苍茫是何处?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鹊华秋色》图的摹本,诗人无缘见到《鹊华秋色》图的真迹,他所见到的是禹之鼎的摹本,但诗中谈到的却不是摹本,而是《鹊华秋色》原图的真实故事。(此事上文已有说明)。
摄影:李锋
而此诗更为感人的则是高凤翰与此画的产生地济南特别是华鹊二山的情感联系。诗人说他自打二十岁那年来到济南,骑在驴背上便吟唱着郦道元描写华不注的诗句。后来,他长期借住(“假馆”)在好友朱叙园的别墅七里铺的望华楼,可以天天欣赏到鹊华之美景,他在诗中这样写到:
日日开窗对美人,窈窕宜晴复宜雨。
练影横烟月最奇,真见银湾华不注。
而当二十年后,他见到的即便是摹本,依然激动得难以自持,诗中称:
摩挲历历见乡关,指点游踪辨烟树。
摹者鸿胪收江村,题墨如新皆情愫。
一片乡园故国之情令人不禁潸然。
与《鹊华秋色》图直接相关的还有乾隆年间曾经宦济的高官王昶。王昶(—),字德甫,号兰泉。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工诗文,好金石之学。著有《春融堂集》。其《观赵松雪鹊华秋色图》诗如下:
水晶宫里神仙子,所过湖山来笔底。
已将佳胜尽吴兴,更向明湖写烟水。
明湖澄碧汇诸泉,常与词人泛酒船。
少陵北海邀游处,蘋花蘋叶兼蒲莲。
吾昨一篙依短屿,扣舷击揖鸥群举。
桥东遥望鹊华山,天际分明见眉妩。
今观此卷若重游,远村近堞望中收。
采香虽无佚女在,清响偶有渔童讴。
书堂凉到正萧瑟,又展吴绡玩秋色。
骚辨弥增宋玉愁,风流更爱王孙笔。
北苑南宗理不殊,顿生归思寄莼鲈。
好携历下亭中景,比似苕溪与瑁湖。
与高凤翰不同,王昶所见到的是《鹊华秋色》图的原作,许是他官居刑部侍郎的高位,又兼著名学者的缘故。在这首诗中,他充分肯定了这幅图的艺术价值,同时这幅图更勾起了诗人深深的济南之恋,因诗人曾于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对济南的风景名胜多所游历。他这样回忆起他在美丽济南畅游大明湖观赏鹊华胜景的往事:
吾昨一篙依短屿,扣舷击揖鸥群举。
桥东遥望鹊华山,天际分明见眉妩。
而见到赵松雪的《鹊华秋色》图,仿佛旧地重游,使他激动万分:
今观此卷若重游,远村近堞望中收。
采香虽无佚女在,清响偶有渔童讴。
该诗同时也引起他淡淡的乡愁,因为这美似江南的历下风景最易引发南人的莼鲈之思:
好携历下亭中景,比似苕溪与瑁湖。
与《鹊华秋色》图关系密切的还有乾隆后期担任山东学政的诗人、学者阮元,他写有《题董文敏摹赵文敏鹊华秋色图诗并序》一诗,这首诗的“序”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透露出许多世人不知的关于《鹊华秋色》图的故事。
其一,元代诗人画家张雨也作有一幅《鹊华秋色》图(张句曲雨亦为此图),这样,他就不仅仅是写了一首为周密的诗而已(见前);其二,董其昌不仅有多幅摹本,而且曾作为藏主藏有赵孟《鹊华秋色》图(鸥波图旧为董思翁所藏);其三,董其昌癸卯年摹本质量极佳,且曾为阮元收藏,阮元称其“带水长林,浮烟远岫。草窗松雪,风韵双清”。阮元对之十分珍爱,在山东济南两年中,一直带在身边(思翁此帧常悬行馆,“单椒秀泽”,尚爱此山看不足也。)
摄影:李锋
他对济南特别是鹊华秋色的爱也在诗中有着生动的描绘:
我曾两载按齐州,湖里荷花水上楼。
七十二泉流不尽,青烟两点鹊华秋。
鹊华山色真奇绝,画意诗情不能说。
后来,他调离济南去了浙江,但依然对鹊华割舍不下那份情感,于是,他便每每拿出董其昌的这幅作品以解相思之情:
若愁难到双峰下,试看华亭此幅图。
华亭妙笔朝朝见,壁上双峰压吴练。
另外,阮元在他的《小沧浪笔谈》中,还收有龙岭的《拟题赵松雪鹊华秋色图一诗》。龙岭(生卒年不详),字印麓,亦字云路。清代滕县人。乾隆己亥()副贡生,官博平县教谕。博雅好学,熟悉掌故,经典史传外凡有披览,皆能成诵。著有《石菌山斋诗稿》《峄山志》《滕薛拾遗》若干卷。诗中云:
妙迹留传定几家,只今吴氏秘清华。
何当真向图中住,两点秋山水一涯。
据此,可以猜测,当时有一吴氏藏主藏有《鹊华秋色》图的一帧摹本,且所摹逼真,使得诗人恨不得住进画图中所描写的如同仙界的鹊华之间。
摄影:李锋
自打赵孟的《鹊华秋色》图诞生,在诗人的诗作中,济南,济南美丽的鹊华景致与赵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乾隆23年曾任山东按察使的诗人、学者沈廷芳在他的《登华不注历鹊山下》诗中说:
会当烟雨际,凉秋坐昏晓。
长年乐斯游,白云堪送老。
好一幅美景之下潇洒超越的情怀。
又如王初桐诗:
水郭山村带鹊华,王孙画意两峰霞。
春来日日多烟雨,开遍平田黄菜花。
廖炳奎《华不注》诗:
谁蘸椽笔题醉墨,写出鹊华烟雨秋。
而在那些济南本土的诗人笔下,对鹊华景致和《鹊华秋色》图更是一往情深。如任弘远《咏古今人物》诗:
济南秋色画图里,记得王孙貌鹊华。
今日得从马上看,吴兴真迹落谁家?
只要身处济南美丽的秋色里,便会想起当年留下《鹊华秋色》图的赵孟,诗人由济南风光而及人及画,最后发出深深的感慨:只是不知道这幅名作究竟花落谁家了?
又如何邻泉《登会波楼望鹊、华二山》诗:
春云漠漠绕层楼,独倚危栏放醉眸。
……
忽忆吴兴传妙墨,此身如在画中游。
他说自己只要看到华鹊二山,就会想起赵孟,想起他的《鹊华秋色》图,从而产生游览美景的愉悦感受。
摄影:李锋
而范李《秋日游鹊、华两山》诗则进一步追根溯源,是济南老乡周密的思乡之情,催生了这部不朽画作:
华跗直与孤云立,鹊壁平从旷野浮。
不是弁阳老词客,鸥波图画为谁留。
许多济南诗人充满对赵孟深深的感激与怀念,追寻与追念图的下落,特别是对鹊华秋色鹊华烟雨的描绘与赞美,使读者深深感受到济南风光的可爱与文化的厚重。有的诗人甚至效法赵孟与周密的故事,如扬州画家罗聘为自号“华峰山人”的济南府诗人董芸作华鹊相遇图,称相赠此图为“效松雪与弁阳老人故事”。
在这不胜枚举的济南诗作中,尤为值得一提的还有杨恩祺的《鹊华秋色图二首》:
谁写鹊华岚色秋?吴兴妙迹旧曾留。
树皴岭面迷丹灶,云抹山腰护寺楼。
霭霭烟光浮绢素,萧萧雨气渍头。
翠屏斜插单椒耸,展卷真堪恣卧游。
锦衣公子玉堂仙,佳话独能忆昔年。
偶尔宦游来稷下,顿教清兴落樽前。
湖山尽入丹青笔,宾主重修翰墨缘。
为问斯图今在否,馀风遗韵尚流传。
此诗写来酣畅淋漓,情意款款,是的,不论这幅图在与不在,这幅图与图的作者,都将在济南历史上永存不朽。
《鹊华秋色》图诞生后,以此为题的绘画作品也不鲜见,只是现已无可查考。据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所载:
元赵文敏、明董文敏,皆以书画擅名。赵文敏鹊华秋色图既入大内,董公亦绘此图,风流辉映,足称盛事……后来临摹甚多,历城朱某前绘千佛山,后列鹊华,浓如点黛,列如翠屏,虽不沿旧名,而画意宛然在秋色落照间也。
作者:侯环
来源:风香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