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滩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渔村。村子里有个以打渔为生的小伙子,他和同村一位长发妹青梅竹马地一起长大并相爱了,幸福在前面等着他们。可是这时不幸却降临了:一天,附近的一个恶霸偶遇了这位美丽的姑娘,顿时心生邪念,就派他豢养的一只老虎把姑娘抢走了。
打渔归来的小伙子发现长发妹不见了,焦急万分,在村人的指点下,他带上斧头,连夜直奔恶霸家中,决心救回心爱的姑娘。
在恶霸门前的那片海滩上,他遇到了那只猛虎的阻拦,年轻人于是与猛虎大战了三百回合,终于将老虎打死在那片浅海中,救回了长发妹。从此,年轻人和长发妹相亲相爱地生活在那个渔村里。而那只死去的老虎,却化作了山石,后来附近渔村的人们都把它叫作“老虎滩”。
棒槌岛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海的对面住着一户人家,兄弟二人伺俸老母度日,可母亲年迈体弱,终因积劳成疾而病倒。哥俩决定扬帆过海去讨药为母亲治病。可老大暗怀主意,想一心找到棒槌(即人参),发财娶媳妇,老二却一心想能采回药来治好母亲的疾病。他们乘船过海,夜宿日行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哥俩分别行动,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他们心中都很着急。
有一天,老二疲劳极了,在海边的沙滩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正在梦中被一阵击水声惊醒,他抬起头来一看,只见一个身系红兜肚的小胖孩在海浪中游来游去,过了一会小胖孩来到老二的身边,询问老二来这儿干什么?老二把母亲患病,来此寻药的事说了一遍。
小孩听完以后,立刻向一座小山跑去,取来几株淡白色的草根,告诉老二说:你带回去吧,让你老母亲煎汤喝了病就会好了,等到4月18日赶庙会时我再给你捎点去。老二半信半疑地回到家中,把几根草根煎成药汤,让母亲喝下,过了两天母亲的病神奇般地好了。
这时老大也赶了回来,什么棒捶也未挖到,自己累得筋疲力尽,看到家中的情景就问弟弟到底是怎么回事,弟弟就把前后经过如实地说了一遍。老大心中一喜,他心中认定,那身系红兜肚的小孩一定是棒槌,他瞒着弟弟和老母,在4月18日那天,带上一根红线偷偷地跟在弟弟的后面。
在庙会上他趁弟弟与小胖孩交谈之机,立即将红线系在小孩的身上抱起来就跑。小孩呼叫老二,叫他解下那红线,趁老大双手紧抱小孩的时候,老二立刻解下系在小孩身上的红线,小胖孩忽然不见了。老大气急败坏地把老二推到海中,这时一只大海龟将老二送上岸来,小胖孩也重新出现,来抢救昏迷不醒的老二。
老大一看棒棰小孩又回来了,拼命扑了上来,这时小胖孩扯起老大一起落进波涛翻滚的大海之中,海里立刻升起一个像捧捶一样的小岛来,老大被永远地压在这个岛的下面。后来人们把这个像捧捶一样的小岛称为“捧捶岛”。
寡妇桥的传说
在金州城北三十里堡村的台山下,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石拱桥.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年曾重修,并竖碑永志.时间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这座石拱桥仍然坚固美观,成为辽南地区著名的古迹.
传说,这座桥是一位寡妇建的.明代洪武年间,有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回娘家.新媳妇骑着毛驴,新郎官牵驴步行,走到台山下沟时,忽然下起了大雨,洪水顺着山沟冲下来.毛驴怕水,站在洪水中怎么也不肯挪步.眼看洪水越漫越高,新郎官用劲拉驴,结果拉断了缰绳,连人带驴全跌入水中.在挣扎中,新郎用尽全力把新媳妇推出急流,而自己却被洪水冲走了.新媳妇沿河找了三天三夜,终于在下游找到了丈夫的尸体,
只见丈夫手中还紧握着半截铁链缰绳.新媳妇哭得死去活来,从此守节不嫁,立志修桥.她白天砍柴,采药,夜晚纺线织布,十年辛劳,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下一笔钱,用这笔钱修了一座小桥.可是因为桥小水大,一场山洪过后,小桥被冲得没有影了.寡妇十年的辛苦打了水漂,大病了一场.可她想到百姓过河的艰难,又重新打起精神,攒钱修桥.
辛辛苦苦又是十年,第二座石拱桥修成了.从此以后,这段沟深路窄的险道变成了平坦大道.寡妇喜在眉梢乐在心头.可是,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哪曾想,秋后一场暴雨,寡妇的十年心血又顺水漂去.她一夜之间鬓发全白,心一横,就从残桥的断壁上往下跳,可怎么跳也跳不下去,原来是一根铁链条把她挡住了.寡妇仔细一看,这不是当年丈夫过河时牵驴的缰绳吗她立刻领悟到,这是丈夫在帮助自己.于是她又准备第三次修桥.
寡妇每天进深山爬陡坡,采山珍草药换钱换物.时间长了,两只手磨得像树皮一样粗糙,脸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又深又密.她每天蹚水过河都琢磨修桥的方法.有一次,寡妇拉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过河.这一拉,她忽然想到,如果修拱桥的石块也像手指扣着手指这样,不就结实了吗?
于是,寡妇便用;母子对齿;法重新修桥.石拱桥修成后,寡妇又摹仿缰绳的铁链条,在桥面两侧立上了栏杆.第三次修桥终于成功了,任洪水冲击,石桥纹丝不动,人行车过畅通无阻.直到今天,不少桥梁顶上的护栏还使用铁环链条;母子对齿的砌桥方法就传向了四面八方.就在石桥通车庆典这天,寡妇却死在她的破茅屋里了.她的全部家产除了几个破盆破碗外,就剩那段半截缰绳了.乡亲们将寡妇厚葬了,远近几百里的群众都赶来为她送葬.为了纪念她,人们便把这座桥叫寡妇桥.
蛇岛的传说
传说唐朝年间,唐二主领兵来到老铁山下,刚刚安营扎寨,海里的鱼鳖虾蟹,陆地上的蛇妖鬼怪就化作人形,纷纷前来,都想向真龙天子讨个一官半职,分享荣华富贵.
这一天,一个白脸大汉来到唐王殿,向唐王讨封.唐二主一看心里早明白了,就问:你想让我封你什么呢这个大汉说:请唐王赏我个地方,我要在那里为王,保证百姓安居乐业唐王一听,心想,这家伙想占山为王,野心还不小呢.唐王望了望西海,看见一个小岛,用手一指说你就在那座山上为王吧.说完,只见这大汉一头钻进海里,游到那个小岛子上,现了原形,原来是条大蟒.从那以后,这条大蟒生儿育女,繁殖后代,成了蟒山上的蟒王.
蟒王住在老神洞里,身边有三个闺女,大闺女是白蟒,二闺女是青蟒,三闺女是红蟒.那时候,蟒蛇可以随便到大陆去,蟒王的三个闺女也常常到大陆去玩.不过,蟒王给她们立下一条规矩:每次上大陆,一定要带日头去,带日头回来,不许呆到天黑.有一年阴历四月十八,龙庙山庙会,唱野台大戏,卖艺的,耍戏法的,摆小摊做买卖的,各式各样的摊棚挤在一起,人山人海,十分热闹.蟒王的三个闺女变成大姑娘,也来逛庙会.
大姐穿一身白,二姐穿一身青,三姐穿一身红.姐仨在庙里庙外到处溜达,十分高兴.三姐最爱看戏,看着看着入了迷,戏散了,日头也快落山了.她着急回家,四下一望,大姐,二姐都没有了.这下三姐可慌了神儿,大声呼唤姐姐.喊了半天,嗓子眼喊得直冒烟,想找点水喝,可卖水的收摊走了,只剩下个卖酒的,正在拾掇,看样儿也要下山.
三姐渴得实在不行了,心想:有碗酒解解渴也好.她急忙朝酒摊走去,快到跟前又站住了,觉得自己是个大姑娘,张嘴要酒喝实在不体面.她狠狠心咬咬牙咽了口唾沫,想不喝.可两眼老离不开酒坛子.卖酒的挺纳闷儿,酒坛子有什么好看的,八成是馋酒了吧.他顺口问:小姐,想喝酒吗三姐脸红了,没吱声,只是轻轻点点头.卖酒的心眼好使,对三姐说:我今天买卖不错,送你一碗酒喝吧.三姐接过酒,一扬脖,喝了个碗底朝天,酒一下肚热乎乎的挺不错.卖酒的心里寻思:看来她还有点酒量,今天管你个够.他又递上一碗,三姐照样是一口干了,一连喝了七八碗,把卖酒的吓得舌头都伸直了.
三姐这时觉得身子轻飘飘的,抬头见日头已经卡山了,顾不上再找姐姐,就顺着来路,一摇一晃地向海边走去.到了沙滩上,酒劲上来了,只觉得天旋地转,两条腿软得像面条,站都站不住.三姐想坐下来歇歇,喘喘气再走,哪曾想一坐下就迷糊过去了.她现了原形,变成一条小红长虫卧在海滩上.
这当儿正是小阳春的四月天气,海鱼不多,一般渔民早收网回家了,只有刘三想多打几条鱼,卖点钱好给妈妈治咳嗽病.日头快入海了,他的小船才摇到岸边.刘三一下船,就看见前面有条细细长长的东西,走近前才看清是条小长虫,浑身通红通红,叫日头一照,光闪闪的.
刘三蹲下去用手轻轻拨拉一下.小红长虫眼不睁身不动,张张嘴又闭上了.刘三见这小东西孤零零地挺可怜,顺手抓起装进鱼篓.他一进家,看着妈妈跪在炕沿上直咳嗽,喘不上气来,他赶紧进了屋,把鱼篓放在锅台上,去给妈妈捶背,又忙活给妈妈找点压咳嗽的东西吃.三姐睡了一觉,酒有点醒了,只觉得心里像着火一样,口干得要命,低声喊着:水,水刘三以为妈妈口渴,赶紧舀瓢凉水端来,可老妈在炕上稳稳地睡着了.
刘三觉得奇怪了,满屋打量,根本没人.最后,他才听出是鱼篓里的小红长虫在喊.刘三笑了:它还会说话,知道要水喝于是就把水瓢放在小长虫嘴边,小长虫将头伸到瓢里,喝了个够.水把酒解了,三姐完全醒了.瞅瞅窗户外头,天色很晚了.她顾不上说声谢谢,趁刘三放水瓢的工夫,翻身化作一道红光,飞回蟒山.刘三回过身来,见小红长虫没了,更觉奇怪.
有一天,刘三妈妈病重了,在炕上佝偻着腰拔气,三姐从门外进来了,她手里拿着草药.进门什么话也没说,一个劲忙活,又生火又熬药.刘三妈一闻药味,就觉得嗓子眼松快了,她接过药碗喝了个净光,喘气顺当,也能下地走了.刘三外出回来,见一个红衣姑娘正扶着老妈,他愣住了.老妈叫儿磕头谢恩,三姐忙拦住:我是来报恩的她把事情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刘三这才明白,三个人都乐了.打那以后,三姐常来刘三家帮洗帮浆,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左右的人都来向三姐讨药,三姐有求必应,经常采蟒山的药,给人们治病.
这一年,村子里流传着一种眼病,好好的人睡一宿觉,清早起来,白眼珠子变红,黑眼珠慢慢长了一层云膜,疼得人睡不稳坐不安,有的甚至瞎了眼.三姐把蟒山上所有的草药都试过了,全不灵验.不料这事让蟒王知道了,他气得在三姐身上加了咒法,只要三姐一过海,他马上就会知道.
三姐去不成陆地,非常惦念害眼病的人,她整天愁得像没魂儿似的.大姐被小妹的真心感动了,偷偷告诉她:要治好红眼病,非得用父王洞口的冰片不可,冰片是父王呵了几千年仙气凝成的,它是父王的命根子.三姐听后非常高兴,转念又一想:就是把冰片弄到手,过不去海也白搭.
再说陆地上,红眼病一天比一天厉害,大家每天都成群结队到海边望三姐快来,不少家的病人就在海滩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住下.刘三焦急万分,就亲自摇小船去蟒山找三姐.他在山南边靠了岸,只见长虫满地,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迈不开步.刘三急得没法,冷不丁想起三姐对他说的一句话:只要喊声老瞎子躲道!长虫就能让路.
刘三试着喊了句,长虫果然像听见命令一样,很快闪开一条道.刘三赶紧顺道上山.蟒山上树很密,树上尽是长虫.他一边小心地钻树档子,一边大喊:三姐!三姐!他爬过两个小山头,快到山顶了,有一段像场院的平地,长着不少刚打苞的野花,四边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树,什么树都有,一般高,溜齐,像被剪子剪过一样.前面靠崖头的地方长着许多藤子树,互相交叉,自然搭成一个凉棚.刘三没心思游山玩水,又大声喊起来了:三姐,三姐!
这天三姐在洞里闷得慌,想独自出洞散心.一抬头,看见刘三正在喊她,三姐赶紧化成人形追了上去,刘三把人们盼眼药的事一说,问药在哪儿.三姐伸手往前一指,刘三一看那个暗乎乎的地方有个山洞,洞口往外冒着白雾.刘三求药心切,来不及问三姐,就朝洞口跑去,离洞口还远,觉得寒气刺骨,浑身起鸡皮疙瘩.
再往里一望:有一条大蟒像水缸粗,头像碾盘大,盘成一堆,堵在洞口.老蟒王的头顶上垂着一根银光闪闪的冰凌柱,就像倒挂的小塔,这冰凌柱像水晶一样,透明瓦亮,又像一层一层的冰片贴成的柱子.刘三忘记了害怕,两手把住冰凌柱,用力去拽,因用劲太猛了,一下子把冰凌柱连根拔下来了,跌个腚墩,没等他爬起来.
蟒王突然张嘴,呵了口气,像股大风,差点把刘三刮到空中.三姐一把拽住他说:你快走吧,俺父王快醒了.刘三一听,吓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了,抓起摔碎的冰片就往怀里揣,三姐叫他闭上眼睛,只听耳边风声嗖嗖,身子腾了空.一转眼,刘三已回到船上了.他抓起橹朝大陆猛摇,船走出没多远,就听见后面响起了风声,像翻江倒海似的,水花全飞起来了,海面上吹出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沟,蟒王张着血盆大口撵来了,它恨不得连船带人一口吞进肚里.刘三吓得魂不附体,两手猛劲摇橹.
正在这时,镇海锉鱼精在水晶宫里养神.忽见宫殿摇动,急忙出来看看,见是蟒王在作怪,正要吞食小船.锉鱼精大怒,心想:你胆子不小,敢在我的地盘搅海.它不问青红皂白,向蟒王冲去.蟒王见锉鱼精朝他来了,撇下小船,跟锉鱼精打起来了.打了几十个回合,蟒王被锉鱼精一锉两截,死在海上.
刘三连同小船被急流大浪冲上沙滩,被大家救醒,他一摸怀里,冰片还在.这真是宝物,在海水里泡了那么长时间,一点没化.他赶紧把冰片分给闹眼病的人们.他们往眼上一抹,冰片就化了,冰水淌到眼睛里,人人药到病除.
这件事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大怒,下了一道谕旨:今后长虫一律不准过海.从那以后,蟒蛇全被困在岛上.刘三和三姐也只好隔海相望,永远不能见面了.
据说,现在蛇岛上的红长虫很少,偶尔发现一条也不伤害人,它可能是三姐留下的后代.
龙王塘的传说
这一年的三伏天,连着十天没下雨,庄稼叶子打了卷儿.俗语说:三伏天,三伏天,三天不下一小旱,五天不下一大旱.十天不下雨,天晒地烤,喘口气都烫嗓子眼儿,这日子可怎么过!人们成群结队地登上八步岭,望着蓝汪汪的南海,又烧香又磕头,一边磕头一边祷告:
龙王爷啊,你保护的这片土地有旱情啦,你老人家开开恩,下点雨吧.大家正祷告着,老财主李小鬼分开众人,钻到前面跪下去,口中念念有词地说:龙王爷啊,龙王爷,你保护的这片土地遭殃啦,庄稼晒得起了火,土地晒得冒了烟儿,牛羊晒得爆了皮,鱼儿晒得翻了眼儿.再不下雨,我们的性命都难保了,快下吧,多多益善.
人们听了这番话,围住李小鬼质问道:你怎么能骗龙王爷呢旱情还没有那么严重呢!李小鬼摇了摇头说:你们不懂,龙王爷高居龙位,不知下情,不把旱情说得邪乎点,他肯开恩吗
且说,东海老龙王高居龙位,正迷迷糊糊地打瞌睡,忽然传来阵阵祈祷声.他不听则已,一听就冒了火,急忙下令,把三太子传上殿来.三太子来了,老龙王板起面孔问道:畜生,你管辖的那片土地遭了大灾,你知罪吗!
三太子分辩说:父王请息怒,听我如实禀报:自从我二哥去南海投亲,是你让我代管一下他的地盘儿,我顾这边顾不了那边,忙不过来.再说,我管的那片土地,只有十天没降雨,决不会造成大灾的.胡说!老龙王发威动怒了:黎民百姓刚刚禀报了,庄稼晒得起了火,土地晒得冒了烟儿,牛羊晒得爆了皮,鱼儿晒得翻了眼儿,你再犟嘴,我把你打入死牢!
三太子没敢再分辩,沉着脸退出大殿,来到前厅,急火火地点出一拨儿虾兵蟹将,驾起一朵乌云,连夜来到黄海北岸.在八步岭上空按住了云头.一抬右手,打出一个照明闪,借着闪光往下细看,白天晒卷了的苞米叶子又舒展开来,怎么能说庄稼晒得起了火呢!他一看就来了气,咬紧了牙关大吼一声:刁民!你们夸大灾情,告老子的状,看老子惩罚你们!然后一声令下,虾兵蟹将摆开了阵势.顿时,乌云滚滚,遮天盖地.一声沉雷过后,大雨哗哗降了下来.
睡在梦中的人们,听到雷声,家家户户敞开窗户打开门,一个个跑到院子里,冒着大雨朝天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叨念着:谢谢龙王爷,谢谢龙王爷.三太子站在云头,见地下这般光景,冷冷地哼了一声:别高兴得太早了,老子管你个够!雨,连绵不断地下起来,越下越大.三天,四天,五天,不歇气地下着.
庄稼人看着老天开始发愁了,再下下去,就遭涝灾了.十天,十五天过去了,到了十八天头上,雨还没有停.房顶漏雨了,河水暴涨了,道路冲毁了,树木卷进了浪涡.人们害怕了,一个个脸色由蜡黄变得苍白,仰望着苍天,不断地祷告:龙王爷啊龙王爷,快歇歇脚吧,再不下去,我们连命都难保了.
三太子听了祷告,冷笑一声说:好吧,就此打住,再给你来个水倒流,看你再告老子的黑状!说罢,收兵入海了.
天交半夜,庄稼人正在睡梦里,忽然被一阵阵怪叫声惊醒了.坐起来一听,自下游传来震天动地的吼叫.有经验的闯海人一听,立刻跑出家门,站在高坡上敲起了铜锣,边敲边喊:老少爷们,不好了,发龙潮了,快跑啊,往山顶上跑!说话之间,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冲出家门,慌慌张张地往山上爬.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海潮卷着三丈多高的大浪,张牙舞爪,铺天盖地地追上来了.
人们绝望了,觉得没有救了.胆小的人两腿发软,一腚坐在地下不会动弹了,等着死吧.正在这紧要关头,从南天飞来两片云彩,来到上空,一阵电闪雷鸣,向潮头直扑下来.眨眼之间,一个奇迹出现了,深山沟平地竖起了一堵高墙,挡住了狂奔的浪潮.那浪潮发出阵阵怪叫,一次一次往上冲,往上撞,怎么撞也白搭,闹腾了半天,只好自消自灭地退了回去.
大潮退了,人们才舒了一口气,回头一看,倒把大伙惊呆了.只见两条金龙像长城似的横卧在那里,两条尾巴搭在东西两个山坡上,脸贴脸地卧在那里,挡住了潮水.大伙感恩不尽,齐刷刷地跪在地下磕头谢恩.磕完头起来一看,两条龙不见了,眼前出现了一道横跨东西的大土坝.人们觉得奇怪,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一天,老龙王的二太子带着南海龙王的女儿回到龙宫,一进大殿,正好传来灾民们的哭叫声.龙王正在发怒,见他们夫妻回来了,就命他们二人亲自到人间察看一番.小两口连夜来到八步岭上空,见三弟正凶相毕露地驱赶着三丈高的浪头向村民们扑
来.夫妻俩劝阻无效,就发出一声雷鸣,一头扎下去,挡住了浪潮.然后念动真言,搬来沙石,筑起一道土坝,换了替身,才撤回到龙宫.
老龙王得知三太子作了祸,一气之下,甩出一条拴龙索把他锁上,关进养性殿囚禁起来.然后对二太子夫妻说:你三弟从小娇生惯养,至今恶习未改,我要囚他九九八百一十年.从今往后,他的管区交给你们夫妻二人,你们就到那里安家去吧,不要辜负了父王的一片心意.
夫妻俩谢了父王,二次来到八步岭,往下一看,大坝里蓄了一湾清水.就带着左右侍从,一头钻进水下安了家.从那以后,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人们又过上了好日子.为了报答二太子的恩德,大伙捐款,在八步岭下修起了一座龙王庙,为他们夫妻塑了金身,长年香火不断.
从此,人们就管那湾清水叫龙王塘.也有人叫它老鳖汀的,因为有人经常在月明星稀的夜里,看到一个大乌龟游出水面东张西望.其实,那是二太子委任的龟元帅出来放哨.
六十一年前,大连人民兴师动众,在这条坝基上破土动工,重修龙王塘.开工的那天,从土里挖出了一大堆龙骨,足足装了九十九抬筐.俗语说:蛇蜕皮,龙蜕骨,可见,龙王塘里有龙,是名不虚传的了.
如今的龙王塘,变成了一个波光闪闪的淡水湖,成为大连地区的游览胜地.山上树木苍翠,山下草茂花香,堤内鲤鱼戏水,堤外莺啼燕唱.真是山清水秀风光好,鱼游鸟飞稻谷香.所以,人们把它称作大连地区的八大景之一.
(文章来源于《东方视野》,转载未注明出处,东方视野将保留责任追究权利)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电子杂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