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七宝实验幼儿园保健小课堂
夏季正悄悄到来,这是小朋友们的开心季,也是很多家长的亲子季,同时更是不少传染病的高发期,所以在"开心时光"的同时,也要做好一些疾病的防护。夏天气温高,雨水充足,各类细菌、病毒生长。另外,苍蝇、蚊子等携带各种病毒易污染周围环境,使人致病。加之宝贝们在炎热环境中出汗增多,睡眠及饮食减少,体能消耗加大,以致抵抗力下降,易被传染性病原体入侵而生病。
今天青青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夏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症状和防护措施,希望小朋友和大朋友们一定要收藏起来,积极预防哦!
1、手足口病
发病原因: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病毒71型多见。
主要症状:
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约2~7天。
多数患儿起病突然,发热、恶心、头痛,以手足、口腔、臀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孩子发病的初期症状是发热,体温38~39℃,热程为2~7天不等,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口腔疱疹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及咽、舌和牙龈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引起患儿口腔和咽喉疼痛,影响孩子的食欲,较小的孩子表现为哭闹、拒食、流口水。
手和脚上的疱疹多出现在手掌、脚掌和手指、脚趾间的皮肤上,有时肘部、整个下肢甚至到臀部周围都可出现。
疱疹最初为米粒大小的红疹,很快在红疹的顶部形成小水疱。这些水疱疹的形态比水痘疱疹小,尤其肠病毒71型的疹子更小,需仔细观察才会注意到;水疱的壁很薄,大多不痒,也不会结痂。
部分病例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防护措施:
预防该病应牢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15个字,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完全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妈妈应给家里的孩子个人卫生用具、玩具、餐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品定期加强清洗消毒。
当发现孩子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时,医院就诊。根据医生诊断和建议,决定是否留家治疗或住院治疗。
当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和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2、流行性乙型脑炎
感染病因:
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故春末至秋初是发病季节
主要症状: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4天左右。
疾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精神不振,部分病人可出现颈项强直(脖子硬)、婴儿前囟饱满等症状。
病程第3天进入极期,会出现惊厥或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脑疝等重度症状,死亡率很高。
防护措施:
预防关键是灭蚊防蚊、接种乙脑灭活疫苗以及做好对猪、马等牲畜的管理,降低动物圈带病毒率,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如遇持续高热、头痛、呕吐、抽筋等症状时,应及早就医,以免失去就治良机。
3、红眼病
感染病因:
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好发于春夏季
主要症状:
红眼病的传染性极强,只要健康的眼睛接触了病人眼屎或眼泪污染过的东西,如毛巾、手帕、脸盆、书、玩具或门把手、钱币等,就会受到传染,在几小时后或1~2天内发病。
早期症状是双眼瘙痒不适,有异物感、烧灼感、接着眼睛红、肿、痛、眼屎多、怕光流泪、不敢睁眼,可伴发热、头痛。一般不影响视力。
防护措施:
预防红眼病,要做到勤洗手,不用手揉眼。
在流行期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游乐场等。
若要游泳,可用氯霉素等眼药水进行预防性用药。
一旦孩子感染上红眼病,医院眼科诊治,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能变成慢性结膜炎。
4、水痘
感染病因: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好发年龄: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尤以学龄前儿童多见
主要症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全年均可发病。病后终身免疫。
病初1~2天可有发热,以后出皮疹。皮疹多发生在头面部、躯干及眼、口、生殖器黏膜处,四肢远端较少,呈向心性分布。
在病人的同一皮肤区域可同时见到红色小斑疹、丘疹、椭圆形水疱、结痂四种类型的皮疹,称为“四代同堂”,皮疹瘙痒感较重。
防护措施:
勤换内衣,保持衣服,被褥清洁,用清水或消毒液洗浴,以减少继发感染。
宝宝的手指甲应剪短,并戴连指手套,以防抓破皮疹而继发细菌感染。
水痘患儿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已经接触的易感儿童应检疫3周。
接触水痘患者72小时内肌注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可起到预防作用。
孩子皮肤瘙痒时,可用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轻轻擦拭。
5、麻疹
感染病因:
麻疹病毒感染
主要症状:
1~2周潜伏期,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同时出现咳嗽、流鼻涕、两侧结合膜充血、畏光流眼泪、口腔黏膜斑。
发烧3~5天后,体温进一步升高,并持续不退,呼吸道症状加重,出现皮疹,从耳后、发际等蔓延至全身。
出疹期可出现喉、支气管炎、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防护措施:
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增强孩子免疫力。
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预防感冒。
适当锻炼与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卧室要增加开窗通风时间,日间保持空气流通,以减少病毒的繁殖。
6、细菌性痢疾
感染病因:
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
起病急,伴有发热、寒颤、呕吐,左下腹部和脐周疼。
有腹痛和腹泻,腹泻可达几十次,总有排不净大便的感觉。
腹泻初呈糊状或水状,后变成黏液或脓血便。
防护措施:
首先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饮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孩子患病后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不要吃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一旦确诊要及时隔离、消毒,并彻底治疗7~10天。
7、流行性腮腺炎
感染病因:
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物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
病初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1~2日后另一侧也肿大,经4~5天消肿。
腮腺肿大时以耳垂为中心肿胀,边缘不清,触摸有疼痛感,张嘴、咀嚼、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防护措施:
患病期间应注意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饮食应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避免吃酸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观察预防合并症的发生,隔离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8、感染性腹泻
感染病因:
由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
主要症状:
病毒性腹泻患儿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
大便每日在十余次至数十次不等,水样便,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病程一般可持续3~9天。
细菌性腹泻大多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引起,多随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进入消化道。
大便次数随症状轻重不等而不同,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少量黏液,有腥臭味,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症状。
防护措施:
预防感染性腹泻主要是把住病从口入关,不要吃生的和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
腹泻时要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饮食清淡易消化,腹泻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但应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另外,现在虽然全国新冠病毒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大朋友们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小朋友们外出一定要注意,带好口罩,做好防护很重要,不往人多密集的地方挤,公共物品不乱摸,纸巾手套来帮忙,小心翼翼做防范,病毒就会远离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