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74期总第期
主管: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主办: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山东分会
社址:山东济南国际旅游度假区
杂志:《黄河文艺》(纸刊)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CN63-/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对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读后感
尹声仁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年即将逝去,转眼之间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刻。按常理说本该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然而,与以往那是截然不同的。今年第二次疫情来袭,依旧给人们带来了忧愁、惶恐与不安……这该死的疫情,倒是与我的业余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年疫情期间,宅家闲得无聊,于是在家疯狂般不停地写作,这似乎成为了我的职业,半年时间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百余篇作品。后来由于家里建房太忙,几个月下来都没动过笔了,这次疫情一来又促使我写作雅兴大起,重抄旧业起来。当我提起笔的那一刻,忽然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那是年的一天,我去老表家做客,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能受天磨真铁汉
下联:不遭人嫉是庸才
很熟悉,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表弟的亲手笔。字体刚劲有力,刚中带柔,简直如行云流水,与书法家名作相媲美,功底非常了得,心底里佩服。
这幅名作,出自左宗棠(.11.10~.09.05)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号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著作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
每当看到诗,词,对联,我都一定得多瞄上几眼,然后深深地去琢磨,去体味,去读懂它;这些已成为僻好。
这里最值得让我欣赏,崇拜的当然是其文字构思与意境;无论平仄,词性,对仗严谨,寓意深刻,极富人生哲理。可见作者文学功底非同寻常,确实是一副非常难得的佳作;至今虽跨越百年,但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其意:人生能遭受困境磨难,努力克服,坚持不懈挺过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才华横溢必遭人嫉妒,如果没人嫉妒,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个碌碌无为,平庸之辈。
上联“能受天磨真铁汉”,用它来形容我们四零、五零、六零辈那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那时我们国家刚被列强蹂躏,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一穷二白,正在重建时期。生活艰苦,勒紧腰带,咬紧牙关,为中华崛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生活中不断磨练,一个个砺炼成铮铮铁骨,成为新中国建设主力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歌可泣。能受天磨真铁汉正是我们这辈人的真实写照。下联“不遭人嫉是庸才”。嫉,可分为两者去加以理解,“嫉妒者”和“被嫉妒者”,前者因为后者而产生,被后者的才华横溢、能干所影响,成为一种思想压力,从而鞭策,激发自己努力上进,这属于良性嫉妒。然而,已经很优秀的人,由于“嫉妒者”地产生,知道自己遭人嫉妒,于是产生逆向心理,唯恐自己被其超越,因而变得更加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精益求精。这无形当中,在起着相互促进、共勉作用。嫉妒,意为:忌妒,俗称“红眼病”,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对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或情感表达,具有心胸狭隘,毫无正能量可言。兹当盛世,国富民强,人们安居乐业,对时代我们应当身怀感恩,心胸宽阔,乐于奉献。嫉妒,纯属于一种自私行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为不可取也。古代尚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用人才,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家、企业需要人才,切莫持“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唯才是举,仼人唯贤才是大智大道,更有利于国家昌盛繁荣。作者简介:尹声仁,湖南郴州桂阳人,爱好古诗词,书法;《诗词楼阁》金牌作家,副主编,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依安县诗歌协会会员。百余篇作品散见于《各省市优秀作品选》《河南科技报》《诗词楼阁》《现代诗美学》《畿东文化与艺术》《中国乡村》《黄河文艺》等十多家书刊,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有多篇作品展示在腾讯新闻和今日头条等公众网络平台。曾为大型文艺晚会、建桥、宗祠牌坊赋诗题联,多次被湖南都市频道邀请编写广告。本期编辑:孔莹玉
本期编审:孙建文
编后审核:黄真孟祥玲
西散国刊号黄河文艺社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