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沙子进了眼
“很多人认为沙眼是因为风沙引起的,以为‘沙子进了眼’,才会得沙眼。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是人们对沙眼最大的误解。”全国防盲指导组办公室副主任、医院眼科中心杨晓慧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沙眼是一种慢性结膜角膜炎,其根本的致病原因跟风沙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那么,谁才是导致沙眼的真凶?
“沙眼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眼病,如防治不当,可以致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沙眼在我国一度猖獗,患病率高达总人群的50%以上。”杨晓慧解释说,沙眼感染早期有许多急性表现,比如疼痛、流泪,而后眼睑结膜充血、出现滤泡和红色点状的乳头。这个阶段如果进行恰当干预,比较容易控制病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经过长期反复的感染,就会在睑结膜形成瘢痕,导致眼睑内翻,睫毛向内生长,形成倒睫。再往后发展,倒长的睫毛像刷子一样不断地磨擦眼球,会引起角膜混浊,同时也破坏分泌泪液的腺体,使眼球干燥,严重威胁视力,直至失明。杨晓慧强调:“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同‘红眼病’一样,是通过接触传播,一般是通过手的接触和水的传播。”
得了沙眼,眼睛很痒,好像有异物进了眼,且眼屎很多。但这些症状并非沙眼所独有,过敏性结膜炎以及慢性结膜炎也会有类似表现。
讲卫生可有效预防沙眼
沙眼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共用毛巾、脸盆等都有可能造成传播。苍蝇也是传播沙眼病原体的媒介。卫生习惯、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以及享有的医疗条件,都是影响沙眼预防和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此,杨晓慧表示,针对沙眼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有效控制沙眼的四个要素,即SAFE战略。
沙眼流行的国家正在使用世卫组织建议的SAFE战略实施消除规划。该战略包括:
Surgery:对疾病的致盲阶段(沙眼性倒睫)进行手术治疗;
Antibiotics:使用抗生素清除感染,尤其是利用生产商通过国际沙眼行动向消除规划捐赠的抗生素阿奇霉素开展群体性服药;
Facialcleanliness:面部清洁;
Environmentalimprovement:环境改善,尤其是改善饮用水供应和环境卫生条件。
大多数沙眼流行国家已经同意加快这一战略的实施,以便到年全部实现沙眼消除目标。
会员国年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数据显示,超过18.5万例沙眼性倒睫患者在当年接受了矫正手术,在沙眼流行社区,有万人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以消除这一病症。
截至年3月1日,有7个国家报告实现了消除沙眼的目标,这标志着消除沙眼活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国家是:中国、冈比亚、加纳、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摩洛哥、缅甸和阿曼。年11月,世卫组织承认阿曼已经消除了沙眼。
“SAFE在英文中的意思是‘安全’,但就防治沙眼来说,SAFE是指手术、应用抗生素、清洁面部、改善环境。”杨晓慧解释说,手术指的是用双层睑板旋转内翻矫正术矫正沙眼性倒睫,使倒睫向外翻转,不再磨擦角膜,防止视力进一步受损,这是有效地预防沙眼致盲的最后机会,并且是最急需采取的行动。
专家介绍杨晓慧
医院眼科研究所副主任医师,防盲办副主任
多年致力于防盲治盲和低视力康复工作,担任中残联低视力康复人才培训教师,参与中残联视觉障碍预防对策研究。
擅长低视力、儿童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和眼球震颤的诊断及治疗,以及眼病无法治疗需要的低视力康复,有20余年的眼科临床工作和低视力康复经验。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李颖、谢宏)
责任编辑:邢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