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北大新世纪实验学校这里有一则重要通知

期待已久的暑假到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孩子们现在已经是放飞自我的状态了吧!虽然放假了,但是安全不放假哦!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安全防范!下面是小编给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总结的一些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防水篇

炎热夏季的到来,孩子们玩耍去的最多的地方应该是泳池、水上乐园吧!玩的开心固然重要,安全也非常重要!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

01“泳池病

“泳池病”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在夏天游泳的时候,由水里的细菌或化学物质引起的各种疾病,包括红眼病、中耳炎、腹泻病、皮炎等。

据媒体报道,广西6岁的女孩小雅和家人去小区里的游泳池游泳。游泳后,当时并没有什么不适。可第二天下午,小雅的妈妈突然发现小雅嘴角边有几个红点。用手一摸,大家吓了一大跳,小雅嘴边的皮肤掉落一大片。

▲小雅身上的皮肤像烫伤一样

小雅的妈妈医院,医生确诊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又称4s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

这种病由于不常见,很多家长误以为是“烫伤”,往往会被误诊而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该病起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易并发肺炎、肾炎、败血症等,婴幼儿病死率为3%-4%。医生表示,小雅的病可能是因游泳池的水不干净诱发。

小雅的遭遇并不是个案,每年都有媒体报道各类“泳池病”的案例,包括“红眼病”、中耳炎和发烧呕吐等各类病症。

游泳池究竟有多脏?

游泳池究竟有多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由于大量不文明行为的存在,很多人对游泳池的干净程度抱强烈的怀疑态度。

据中国青年报年7月的一份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入池前不冲淋(59.3%)、在泳池小解(57.1%)、游泳不戴泳帽(55.6%)、入池前不浸脚(55.4%)是受访者最常遇到的4种不文明行为。

除此之外,受访者在泳池游泳时遇到过的其他不文明行为还包括:向泳池吐痰(46.9%)、在泳池里搓澡(39.9%)、携带易传染的疾病入池(27.8%)。

这这这……

还能不能让人愉快的玩水啦?

小编在此提醒家长和孩子:

游泳可以,但是…

还真得注意以下几种“游泳病”!

这些“游泳病”需注意

接触性皮炎

夏天游泳池里的水含氯等化学消毒成分,如果氯浓度过高,就会引起一些敏感皮肤的孩子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每次游泳后,要用清水洗头、洗脸,同时浴巾、毛巾及拖鞋也要专人专用。

中耳炎

如果孩子的耳屎过多,遇到水就会被泡起来,这样就会引起耳道的肿胀。外耳道和水泡皮肤很薄,破了后就容易引发感染。

平时在游泳、洗澡前先清理耳屎。如果孩子的耳朵里进水,切忌使用小钥匙等硬物抠耳朵。可以使用棉球探入外耳道把水吸出,另外还可以选择“单足跳跃法”将水排出。

急性结膜炎

没有及时清洁的水池里有细菌和病毒,如果感染会造成急性传染病,比如眼部“急性结膜炎”。建议在游泳时佩戴游泳眼镜,不要用手揉眼或用不干净的毛巾擦眼睛。游泳后滴眼药水。

鼻窦炎

很多孩子喜欢跳水,但是跳水容易呛水,如果呛入鼻窦的水质差,可能出现鼻塞、鼻痛、头疼等,且容易引起急性鼻窦炎。

为避免呛水入鼻,小朋友最好不要玩跳水。池水呛入鼻后,不可用手捏紧两鼻孔使劲擤,而应指压单侧鼻孔逐一轻轻擤。

如何为孩子选择泳池?

我们在为孩子选择游泳场所时要做到“七看一闻”:

01

看证件

游泳场所应该在明显位置悬挂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颁发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其中许可项目为游泳场所。

02

看检测报告

查看游泳场所的水质检测报告及自检结果公示是否齐全。通过游泳场馆的电子公示牌或文字公示牌,查看当天游泳池的水温、余氯浓度、pH值等指标是否合格。

03

看检查岗

游泳场馆工作人员应认真检查每位进入游泳池游泳者的健康情况,若发现有红眼病、沙眼等传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劝其不要进入游泳池。

04

看设施

看游泳场所是否设置了符合卫生要求的更衣室、淋浴室、卫生间,以及密闭的垃圾箱及机械通风设施等。

05

看人数

游泳场馆一般应保证每人2.5平方米以上的水面,标准游泳池(㎡)最多只能容纳人。游泳池内人员过多,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06

看水质

进入泳池前首先要看水的颜色和透明度,在水质较好的游泳池中,如果铺有白色瓷砖,会呈现出明亮的淡蓝色;如果铺有浅蓝色瓷砖,则会呈现深蓝色;池水一定要清澈见底,要看水面有无颗粒漂浮,池水的泡沫能否在15秒内消散。

07

看救生员

游泳池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救生员,一般他们都应统一着装。

08

闻味道

贴近水面可以闻到淡淡的氯气味道,说明余氯的含量基本合格。如果感觉到味道刺鼻,难以适应,则说明余氯的含量已经超标,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带娃游泳,装备不能少

在选择正规泳池的同时,好的游泳装备也必不可少。

选择泳圈时最好用泡沫材料的,臂圈比环圈要好一些。

除了这些,泳帽、泳镜、鼻夹、耳塞最好也都准备上。特别重要的是泳镜,它可以防止眼睛被水里的细菌感染或余氯刺激,避免得“红眼病”。

游泳鼻夹则可以防止泳池水进入鼻腔,既能防呛水也能防细菌感染。游泳耳塞则可以预防不干净的水进耳朵里引发中耳炎。

最后,还要反复跟孩子强调,泳池里的水不要吞下肚子,尽量保持头在水面上。除非是正规泳池,在很干净的水里,且人也不多的时候,有教练陪同下,可以学习潜水游泳。

做好这些准备之余,家长们也要留个神:

如果孩子游泳后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皮疹、眼红等症状,医院,并告知医生孩子近期游泳的情况。基本上87%的“泳池病”都跟大肠杆菌、隐孢子虫、诺如病毒、志贺氏菌等病原体有关,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排查病因。

为了孩子的健康,

谨防“泳池病”!

02“溺亡”

你以为孩子站在水里,其实它正在死去。

神奇的溺亡事件

你见过这样的溺亡事件吗?

一个孩子,在浅水区,周围一米之内全部是大人,但孩子最后溺水而亡了。

在芬兰,就发生过这种很神奇的溺亡事件:

一个孩子在水里,手脚扑腾,也没有哭喊大叫,更没有大喊救命,很安静,漂浮在水里。他的周边,起码有三个大人。

还有一个大高个就站在水里看着他。

然而,这个孩子,就这么眼睁睁地溺亡了。

而事实上,周边的大人们,并不是故意不救,问题在于,他们根本没有觉得这个孩子出现了异常情况,以为孩子在玩水。

“他把头埋在水里,没有呼喊,手脚不停划动,完全看不出来有任何异常,我还以为他在潜水玩儿呢?!”

另外一个例子,出现在西安咸阳。

一位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去游泳中心游泳,孩子在水池里玩耍,没过多久,她发现孩子不见了踪影,最终溺水而亡。

监控录像显示,当时孩子就在妈妈身后。这位母亲背对着孩子,在玩手机。孩子就这样慢慢沉入了水底。

这位妈妈的疏忽固然极其不应该。

但有个问题是:当时是在游泳中心,孩子周边除了玩手机的妈妈,还有很多成年人,游泳中心也有专门的安全员。

而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了孩子的异常。

和上面的例子一样,孩子就这么眼睁睁的在所有人眼皮底下,溺亡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每年都会有一些孩子去游泳,而且并不是去下河下湖,而是由家长带着,去设施设备救生员齐全的游泳中心玩水,但依然会溺亡事件。

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孩子溺水的最大误区

前段时间,在浙江的一个泳池里发生过一个溺水事件。

一个孩子,在浅水池带着游泳圈游泳,不小心从游泳圈掉下来,落到水中。

最初,刚落水时,孩子有短暂的挣扎。随后,孩子沉入水中,开始变得安静起来,不会扑腾,不会挣扎,也不会呼喊。

如果不仔细去看,孩子仿佛是在玩水,只是潜入水中,而根本不会想到他溺水了。

你会看到,在这个泳池里,孩子周边那么多大人,但没有一个人动手去救那个孩子。

因为大家都没感觉到孩子溺水了。

专业潜水教练描述孩子溺水时的样子,还好,这个孩子被及时救上来了。

其实,这是绝大部分人关于溺水的误区:溺水的人会呼救,会挥手大喊,会使劲扑腾,总之,会发出求救信号,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其实,人真实的溺水状态完全不是如此,尤其是孩子。他们不会呼救,他们不会使劲扑腾,他们也不会挥手。和电视剧里描述孩子溺水会大声呼喊的画面,截然不同。

在周边人看来,处于溺水状态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异常。他们会站立,头微微仰着,双手在水里划动,就像在潜水玩一样。

游泳教练金彦说:“对没有概念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想他到底在干嘛,没有任何挣扎,没有任何行为,这种情况也非常多的,并不是大家印象里面挣扎呼救。”

孩子溺水的真正状态,就是不会呈现什么异常状态。

这才是孩子溺水的真正特征

网友

加州桃子小姐弟也碰到过有相同经历,她写过一篇博文,总结了孩子溺水的几种特征:

第一,孩子在溺水状态时,不会折腾,而是安静地站立在水中,半仰着头,意识模糊。

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情况。

看这张图:

这是孩子在溺水时的真实样子,半个脑袋在水里,半个脑袋在外面,手不停在水中划动。

在外人看来,他们就仿佛把头埋在水中潜伏玩水,而不会认为他们溺水了。但他们的的确确处于溺水状态。

第二,孩子戏水一定会发出声音,只要孩子突然安静下来,大概率是出现了问题。

如图:

很多宣传孩子溺水的公益漫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孩子一边往下沉,一边呼喊救命。这是假的。

孩子溺水时,很难发出声音的。

这也是假的,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判断孩子是否有危险,就看他是不是在水里手脚挥动、玩得开心,如果安静,不说话,立刻下水救人。

第三,

加州桃子小姐弟说,孩子在溺水时,没有踢腿的动作,很快会沉下去。

这一点,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孩子在溺水时,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呛水,第二个过程才是溺水。

呛水过程中,孩子会扑腾,会在水里起伏。这个过程很短暂,但并非没有。父母如果细心,观察到了,迅速把孩子救上来。

呛水过程后,孩子慢慢下沉,肺部进了一些水。这个时候,呼吸系统会控制人体。孩子会拼命仰着头,把头伸出水面外,以求能呼吸到氧气。

这个时候,孩子进入“无声溺水”阶段。

他们不会呼喊,不会叫,不会扑腾。你看着像是在玩水,其实正在下沉,慢慢死去。

处于“无声溺水”阶段的孩子,非常危险,一旦肺部进水过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后果非常严重。

所以,再次提醒父母:带孩子出去游泳要上点心,发现孩子安静下来要立即行动,那不是在玩水,玩水的孩子不会安静的,那是碰到了危险。

干性溺水

关于孩子溺水,还有一种情况,干性溺水。

绝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听说什么叫“干性溺水”。

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个10岁的小男孩,有一天和妈妈在泳池玩了一个下午。之后,两个人走路回家。

回到家之后,小男孩洗了个澡,说困,就躺在床上午睡。

1个小时后,妈妈看小男孩已经完全变了模样,她试图叫醒孩子,可是孩子已经完全没有反应,脸上被海绵一样的白色泡沫覆盖着。

医院,已经死亡了,是溺死的,对,溺死的。

第二个,还是在美国,一个小男孩和父母去游泳,晚上回家之后,说自己肚子疼,上吐下泻,肩膀也疼。

到了晚上,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也是溺死的。

这都是被医学界称之为“干性溺水”的典型事例。

什么叫“干性溺水”,比较专业的解释是:受到强烈刺激,例如水或者是惊吓,过度紧张,导致喉头痉挛,结果声门关闭不能正常呼吸,窒息而亡。

换句话说,干性溺水,是自己把自己憋死的。

小孩很容易发生“干性溺水”,去游泳池游泳,呛水了,刺激到了喉部机头,回家之后,喉头肌肉发生痉挛,导致呼吸道关闭。

于是,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虽然概率小,但“干性溺水”一样需要父母们重视:

(1)游泳时,家长要时刻盯着孩子,发生呛水时,尤其要小心,因为呛水,容易引发喉部痉挛。

(2)游泳结束后,不要掉以轻心,如果孩子有呼吸困难、嗜睡、痉挛等症状发生,医院。

暑假很快就要来了,孩子们肯定一窝蜂下水游泳,切记注意三点:

第一,孩子游泳,父母必须要跟随看护。这是责任,作为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责任。

第二,游泳时时刻







































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北京白癜风怎么办需要多少钱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huiz.com/yzhyb/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