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红眼病图片 >> 严重红眼病 >> 医道

医道

动磁经络养生馆: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什么是上医?什么是医学之道?上承国术之道,下秉病患之苦,以内经等古典为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本,传播和践行绿色、自然、健康、治未病、天人合一的中医生活理念!并吸取现代医学的精髓,互补长短,以践行治病救人之本分。欢迎你走进我们,让我们一起真正了解中医的博大魅力!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

四、最专业的   有这样一则信息:就是说有个人被诊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么办;后来这个人真的死了,怎么死的?因为耽误了治疗,再加上情绪极度抑郁,后来真的发生了并发症,人就这样完了。在我看来,这个人是被自己吓死的。如果他能正视这个病情,摆正心态,也不会有这个结果了。

  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我们古人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意思是,黄帝问岐伯:有的病人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岐伯回答道:这是由于食物的精气向上泛滥,病名“脾瘅”。正常情况下,饮食到了胃以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再由脾运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热,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平时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时间长了就转成消渴了。   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消渴,即临床期糖尿病。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中消属胃,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1、多饮   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平时多喝水才会感觉舒服一点,这是肺热津伤所致。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按摩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来进行调节。   肺俞穴虽属于膀胱经,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气聚集的地方,对于调节肺脏有很好的功效。找肺俞穴时,先低头,脖子后面正中有一个骨性的突起,此处是第7颈椎的棘突,往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两边1.5寸处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

  鱼际穴是肺经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大约相当于第1掌骨中点桡骨的赤白肉际处。

  平时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对血糖有很好的调节效果。   2、多食   一旦肺燥热,它的输布津液的功能受损,便会引起胃燥津伤,脾阴虚耗,中焦脾胃运化就会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中消症状。消谷善饥是中消典型的症状。什么是消谷善饥呢?它是由中焦热盛所致的胃内食物消化快的症状,也就是说你不停地吃,但老觉着饿。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燥热伤胃、胃火炽盛所致。《灵枢大惑论》载:“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此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身体减负,调理身体,修复疲惫不堪的脾胃。这时你的主食不能吃得过少(主食应当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重等具体情况而定);平时要少食多餐,可将每天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也不要因为怕油腻而单纯吃素,要做到荤素搭配。如有不懂的请搜   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其中,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都能很好地调节脾胃功能。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各自对应的脾和胃的功能。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在背下部,于第1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量取2横指处即是此穴。

  3、多尿   肾功能不好导致的糖尿病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多尿,我们可以通过多按摩肾俞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来调节肾的功能。

  4、体重减少   由于胃的无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化血的工作量,导致脾热。胃热、脾热使人体代谢加快,导致人体消瘦、乏力。

*见效最快的中医刺血疗法

所谓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在恕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也叫放血疗法。本法不太严格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本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刺血量要大。而取得血量的前提是:肉不是你自己的,认准了要放心刺。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恕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刺血手法一、认定血位后,腕劲快速点刺,一秒钟要求刺6---9次。二、对恕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浅到刺血后的反应一、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轻的人要快得多。二、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刺血的时间一、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二、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刺血的禁忌一、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二、严重的心脏病。三、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四、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五、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刺。六、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对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一、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二、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三、再按内关,涌泉,太冲,有条件者必需叫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或葡萄糖水。四、立即叫病人卧下,(头低脚高)从出血看病法一、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於血阻络。二、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临床经验(仅供参考)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一、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二、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三、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四、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五、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六、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七、慢性肾炎:(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2)肾脏周围。(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八、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九、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十、痔疮特效穴:(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十一、失眠:(1)神门,行间,足三里。(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十二、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十三、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十四、肩周炎: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十五、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十六、阳萎病:(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十七、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十八、哮喘病:(1)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十九、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二十、风湿心脏病:阳交,尺泽,太阳。二十一、眼睛羽状一肉: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二十二、中耳炎:外踝关节刺血。二十三、癫间:方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方2、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方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点及内关穴用梅花针弹刺出血。二十四、精神病: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二十五、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痣”是经络堵塞的信号灯,你注意了吗?

中医认为,痣是气血在经络凝滞不通日久,阳气束结而形成的小疙瘩。其中,黑色的痣常常是因为经脉气血虚弱,风邪入侵,两相搏击而形成;红色的痣常常是肝经怒火郁结在经脉而成;而青色的胎记,往往是怀孕的时候母体气血不和导致的。

如果仔细观察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在世界各大河的入海处,大都有一个三角洲,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年深日久沉积而成的小平原。在我们人体内,经络就像一条条河流,如果经络不通,也会冲出一些这样的“平原”甚至“丘陵”,其中,平原是色素斑块,丘陵就是痣。

痣看起来是天生的,实际上也有很多学问。相术学说中“头有好骨,面无好痣”,是指人的头上无论哪个部位生有奇骨,皆主好,因为头部本来属火,而肾主骨属水,在火气旺盛的地方可以长出奇特的骨头来,可见此人经络通畅,肾水向上滋养才能如此旺盛;而面部无论哪里长痣,皆主不好,因为痣说明我们人体的某个经络不通。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指出:但凡人身体上的痣,始终不是好事情,影响面容的,可以去掉。有人问,出生时就有的痣也是经络不通吗?是的,胎记、胎痣说明孕妇怀孕期间,胚胎曾经有过经络不通。生来没有痣的人是很少的。在尼泊尔,至今有一个挑选“圣婴”的古老传统,其中一个很难达到的要求就是全身皮肤必须洁白无瑕,没有任何斑点。

关于痣的形成,《医宗金鉴》认为,是气血凝滞于经络,阳气束结而成的疙瘩。显然,痣的形成与经络不通有直接关系。痣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颜色还可以细分病因。比如黑色的痣,中医叫做“黑痣”、“黑子”,有关记载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详细地描述了“黑痣”的特征:形状如同霉点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粟米大,大的可以像黄豆,比皮肤略高一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气血虚弱,风邪入侵经脉,两者相互搏击而生成的。所以人在气血旺盛的年龄,皮肤润泽,轻易不长黑痣,而老了以后,气血衰弱,黑斑、黑痣就接踵而至。二是肾中浊气不能从正常渠道排出去,最后停留在经脉,阻滞不动而形成的。

红色的痣,中医叫做“血痣”,《外科正宗》认为,大多为先天原因生成的,或由肝经怒火郁结于经脉而形成。一般容易发生在面部、颈部、躯干等处。刚开始的时候痣的颜色鲜红或紫红,境界分明,慢慢可以长到黄豆大小,突出皮面,表面光滑,碰破的话会流鲜血,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血管痣。

还有一种青色的痣,中医称为“青记”,俗称太田痣,很多都是出生的时候就有。《水浒传》中杨志因为脸上有一块青记而被称为“青面兽”。《医林改错》认为这种痣是人先天受孕的时候,经脉气血不和,导致气血循行不畅而成片受阻,皮肤得不到滋养而生成的。所以一般胎记的面积会比较大。

痣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没有痣的地方,后来会长出痣;原来只是一个小红点或者斑块,日久也会渐渐凸出来变成痣。极少数还会发生恶性增长,形成黑色素瘤或者皮肤癌。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手腕处、颈部周围、面部或身体某个部位,有一个过了很久也没有自行消去的红点或黑痣,这是经络堵塞最明显的预兆。不妨先对照一下经络穴位图,找出它长在了哪条经络上,然后再敲打按揉这条经络,遇到痛点更是不可放过,这样不仅可能使斑块消退,还可以疏通经络,让该经络不通引起的一些小问题消失。即便是天生的痣,也可以减缓它增长的速度。

其中,如果是黑色的痣,还应当注意防范风邪,不要穿得太薄太少;如果是红点,由于与肝郁、怒火有关,所以要保持心情愉悦,有什么郁闷的事情不要埋在心里,同时可以刮痧,刮出经络里的瘀血。而太田痣因为大部分与胎孕有关,所以孕妇要想生出白胖无瑕的孩子,也应当在孕期保持情绪稳定,这样气血才能和畅。

不要小看经络灸,有时候不单使小斑小痣,就是大的经络结节也可以消失。曾经有一个实习的学生,她的母亲无意中发现脚背内侧方长了一个硬结,硬币大小,不痛不痒,经医生检查以后,有的说是皮下结节,有的说是脂肪瘤,可以手术切除,也可以不用治疗,所以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治疗过。几年前,这位母亲因为生病卧床,学中医的女儿出于孝道经常给她按摩,结果发现老人脚背上的太冲穴几乎碰不得,一按就疼得“龇牙咧嘴”,拼命地把腿往回缩。太冲穴是肝经的大穴,女儿认定她肝经有问题,于是坚持给她经络灸了一段时间。1个月后,脚上的包消失了。

经络通畅,气血通畅,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所以,不要小看刮痧和按摩这些“皮毛”功夫,它才是体现“上工治未病”的水平所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huiz.com/yzhyb/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