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门
三
苏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前半句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苏门三父子。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
“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原因
为什么会有一门三苏?
能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美名历代传扬,苏家为什么能诞生三个词客呢?这就不得不从滋养他们的那条眉山纱縠(hú)行老街说起。
位于四川眉山东坡区的纱縠行老街,顾名思义,缫丝之处和蚕桑行市。在唐宋时期,因丝绸贸易而兴起,富甲西蜀。
当地有一个名叫孙长孺的人,为了让自己所藏的典籍能够世代相传,嘉惠后世,在纱縠行老街建起一座书楼,由此开启了眉山千年文脉,为后来走出“一门三苏”埋下了伏笔。随后书楼虽然遭到损毁,但孙氏子孙却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得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亲赐万卷书籍,书楼得以重建,孙氏书楼从此名扬天下。
而真正让纱縠行老街被铭刻进中国文学史的,是一位传奇女性的出现——程夫人。程夫人出生于眉山书香世家,后来嫁给苏洵。为了能让丈夫专心学习,程夫人一人毅然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并悉心教育儿子苏轼、苏辙。在老街上,至今还流传着程夫人教子的典故,不发宿藏,不残鸟雀,最终成就苏家走出了享誉文坛的“一门三剑客”。
程夫人出生于眉山书香世家,后来嫁给苏洵。程家富,而苏家没落。为了能让丈夫专心学习,程夫人一弱女子毅然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程夫人变卖了自己的嫁妆首饰,在纱縠行老街租了一间铺面,做起了丝绸生意。优秀的人到哪里都藏不住光芒,程夫人的生意越做越好,随后在老街上买下了五亩宅院,这就是后来蜚声海内外的“三苏祠”——中国文人的朝圣地。
年轻的苏洵酷爱旅行,不愿静下心来读书,在程夫人春风化雨的鼓励下,苏洵到了27岁时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大儒。而这段故事也被编入了《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程夫人不仅持家有道,还教子有方,她的教育方法深深影响了两个儿子的一生。苏轼就曾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讲到程夫人的故事:
苏家故宅发生过一件奇事。一天,两个丫鬟熨烫绸缎,一个丫鬟突然大声惊叫了起来,她的双脚陷进地下的泥土里。原来泥土下面,有一个瓮。众人很兴奋,猜测瓮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想打开看看,但程夫人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这件事给了苏东坡人生观重要的启示,他在《前赤壁赋》中写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以说,没有程夫人点点滴滴的教育,就没有两个儿子后来的成就。
年,三苏父子背起行囊,前往汴京参加科考。果不其然,三人同榜登科,名动京师。
苏洵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是三苏中的父亲,北宋文学家,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文。
苏洵少时不好好读书,因为出生还不错的关系,所以他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经济负担,从小便不喜欢的书。到了六七岁之时,拿起书来读不懂,于是就放弃了读书。那时候家里条件不错,于是他就到处游历,增长见识。后来苏洵的母亲病故,苏家逐渐没落,而且那时候的苏洵已经成家,这个时候的他意识到了养家的重要性,再有程夫人鼓励,苏洵开始发奋读书。那个时候的苏洵已经25岁了。古代一般三四岁就开始启蒙,而苏洵比人家整整的晚了二十年之余,要想真的拿起来着实不易。那个时候的苏洵终日在书斋里读书,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他还发誓,在读书不成熟的期间,不写任何文章。那个时候的苏洵已经二十七岁。古人最多也就多活四五十岁,可以说那个时候的苏洵已经浪费了半生的时间。
那个时候苏轼和苏辙都已经出生了,自己现在后悔已晚,肯定不能在耽误儿子,所以苏轼和苏辙还小的时候,苏洵便开始给他们启蒙。苦读了五六年后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当时见到了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看过苏洵的《衡论》、《权书》、《几策》很欣赏他的文章,于是把酒把苏洵推荐给了朝廷。那个时候,苏洵因为这几篇文章,名声大噪,结实了不少朝廷之人,之后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接着为霸州文安县主簿,最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但是最后《太常因革礼》还没有写完苏洵就病重,他命苏轼继续写《太常因革礼》。
苏洵擅长写散文,所以他的诗词并不多。他的散文多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论点清晰,论据很有说服力,理论性很强。苏洵的文章和他青年时期出去游历有关,他是一个阅历极为丰富之人,所以写的文章语言都比较犀利,总能一针见血。苏洵在58岁那年便病逝了。二子苏轼和苏辙将父亲带回老家安葬。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
父亲和哥哥都十分优秀,苏辙自然也不会差。苏辙随兄进京赶考,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但宋神宗时,苏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向朝廷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位为兄赎罪,但谁知不但没为兄赎罪,自己反而还被连累,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且五年不得升调。不好在兄弟二人在黄州相聚。六年后苏澈重新回京城任职,此次回京并不顺利,没过多长时间,苏澈连遭贬官。
最后苏辙在颍川定居,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他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十几年之后,苏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藏在其兄苏轼墓旁。
苏辙一生的文学成就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辙将父子三人在游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有《南行后集引》。虽然苏辙在书画上成就不如其兄苏轼,但是苏辙善书,他的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虽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如乃兄,但是在政治方面苏辙无疑比苏轼更加成功,元祐七年六月,苏辙任门下侍郎、拜相。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轼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这个人,他的一生都很富有传奇色彩,在中国历代文人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苏轼进京赶考那年,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当时的阅卷人梅圣俞看了苏轼的文章,觉得高大上极了,其中苏轼用了个“皋陶杀人”的典故,阅卷人自己却不知道来历,又不好意思露怯,还是给了高分。
官运跌宕起伏
苏轼官运起伏得离奇,他这一生共在14个州县担任过职务,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年出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相当于现在地级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厅主任。从那以后,他这辈子心惊肉跳、高高低低的仕途就开启了。
运气好的时候,苏轼担任过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国家级院士,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件。运气差的时候,苏轼被贬成县级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或者天边蛮荒小岛上的八品小官。
官场过山车,惊险又刺激,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吃出花样
苏轼爱吃,天下闻名。他不但爱吃,还会品会做。据说中国菜的历史里,有66道菜受了苏东坡的影响,最常见的有:
东坡肉
东坡鱼
东坡肘子
东坡豆腐
东坡凉粉
东坡羹
东坡饼
东坡炸牡丹
苏轼给自己写过一篇《老饕赋》,意思就是《老吃货的歌》,写出他对人间至乐的极致幻想:“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大意是:世界上最顶级的一顿饭,就要用最好的厨子、最新鲜的水、最洁净的餐具和烧得恰到好处的柴火。……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而螃蟹呢,只选秋风起、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蛤蜊要半熟时就着酒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天下这些精美的食品,都是我这个老吃货所喜欢的。这还不算完,还要有美女伴舞,还要有乐队奏乐,还要有顶级葡萄酒助兴,吃饱喝足睁开眼,真是个美好的世界啊!
年,56岁高龄的苏轼又被贬了,原因还是口舌那档子事儿,但这次去的地方更惨:岭南(广东)惠州。自古岭南多瘴气,在当时,被贬去岭南的人基本就等于被判了死刑,侍妾朝云在定居惠州的第三年病故了,当时苏轼伤心了很久。何以解忧?唯有吃肉。在惠州,他开发了烤羊蝎子。也是,羊肉当时是有钱人吃的,苏轼吃不起,只好买人家不要的羊脊骨。取回家后,苏轼把羊脊骨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放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后食用。他写信给弟弟描述,自称就像吃了海鲜。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苏轼对吃的向往。有一次他得了红眼病,别人告诉他要少吃肉类荤腥,他说:“我倒是想这么做,其实我的脑子已经决定听话了,但我的嘴不听。”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东坡志林·疾病》
这可是个松林中连松脂都要捡起来尝一尝的人。苏轼在惠州还遭遇了吃货生涯里前所未有强劲的对手: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这首著名的荔枝诗可害惨了苏轼。苏轼初到岭南,不通粤语,把别人好心的提醒“一啖荔枝三把火”,听成了对吃货的挑战“日啖荔枝三百颗”。
岭南本来就湿热,这家伙吃东西还往死里塞,再加上吃肉喝酒,结果苏轼的痔疮犯了,可不想忌口怎么办?他想起道家典籍上的记载,用胡麻饭、茯苓、蜂蜜制作出一种“东坡茯苓饼”,据他自己说,既有治痔之功,兼有修仙之效,“如此服食已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当然,后来痔疮又复发了。
大概是看无论苏轼贬到哪儿,都能逍遥快活,他的政敌们颇感不悦,于是有了更严酷的的命令。海南儋州,大宋疆域的极限,最险恶偏远的海角天边,几乎都要超出古人对地理认知的极限了。
年的宋朝疆域图儋州自然条件也十分恶劣,各种原始森林、有毒瘴气比比皆是,在那里生活的还是些未开化的土著人。60岁的苏轼接到被放逐海南命令也吓坏了,这仅仅是比砍头轻一等的罪而已。“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苏轼写下这句诗的时候,已经把海南当成了自己人生最后的归宿了。他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携带幼子过海,全家痛哭决别。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也说:“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这一年的七月,苏轼抵达儋州(今海南儋县)。生活的苦难,更超过黄、惠二州。他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茅屋,自命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
馋得要死,怎么办?于是和当地群众一起抓野味吃,所谓野味,就是许多果子狸、蝙蝠、蛤蟆,以及蜜唧……其实就是刚出生的粉红色小老鼠。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直到他吃到一种人间至味:生蚝!
苏轼在海南吃了当地的生蚝后,特地写书信叮嘱他儿子苏叔党:“海南的生蚝太好吃了!千万不要告诉那些朝廷里那帮人跑海南来跟我抢,他们要过来那我就没得吃了。”“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
也爱美女
苏轼最宠爱一个侍妾叫朝云,她原本是西湖著名的歌舞伎,比苏轼小26岁,他俩有段著名的故事。有一天,苏轼下朝回家之后,饭饱之后,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问众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什么?”一个婢女答:“都是文章!”苏轼并不满意,另一个婢女答:“都是见识。”苏轼不以为然。轮到朝云,她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这是后来朝云去世后,苏轼为她撰写的对联,他难得遇上一位知己,朝云算是一个。
洗澡搓背
除了美食、美酒和美女,苏轼人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洗澡搓背大保健。古代条件有限,沐浴次数很少,洗澡被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清代的公务员,每月有3天的“洗澡假(浣日)”,10天洗一回澡,这已经算洗得频繁的了。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享乐主义者,苏轼当然喜欢洗澡。在他忙着被四处贬官的年月里,各州百姓和各地寺庙里的和尚因为喜欢苏轼,经常以沐浴来招待他。污垢搓一搓,油腻洗一洗,秀发盘一盘……水里一泡,魂魄出窍。趁着洗澡的当儿,香喷喷的东坡居士泡出一曲《如梦令》,不忘提醒搓背的要温柔一点儿: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还为诗狂
苏轼一生,成也写诗,败也写诗。他是一饿就写诗,一饱就写诗,一言不合就写诗,坐牢是因为写诗,出狱后的第一件事还是写诗。
苏轼43岁的时候,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乌台诗案。这事本来就吊诡得很。当时苏轼调任湖州当官,到任后给皇帝写信谢恩。原本只是例行公事,却因为信中有些带有个人色彩的措辞,被嫉妒他的人拿去大做文章,说他“愚弄朝廷,谤讪新政”“讽刺政府,莽撞无礼”......总之是罪孽深重,死不足惜。一时间,朝堂上下一片沸腾,要求皇帝明正刑赏。
苏轼料想自己必死无疑,忙着写信交代后事。最后,连皇太后都出面为苏轼求情,宰相王安石也劝皇上:“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结果是,苏轼在牢里被关了3个月,被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终于免过一死,但被贬到偏远的黄州(湖北黄冈)做一个小小的武将。出狱后,苏轼众叛亲离,别人躲他就像躲个灾星。
苦中寻乐
苏轼刚到黄州,就在朋友圈更新了一首诗:“咳,我这半生为了一张嘴忙忙碌碌,老来仕途一片荒唐。黄州的鱼真好吃啊,看见竹林就好像闻到了竹笋的香。说起来有点小惭愧,我当官这么多年啊,没做出什么成绩,公款吃喝倒是不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初到黄州》
实际上,苏轼表面自嗨,背地里却是哀怨无限。他在黄州差点得了抑郁症,每天的日子也过得稀里糊涂。主要就是穿着破鞋,驾着破船,独自闲游野荡,混迹在路边渔夫樵夫中间,还被路上的醉汉推骂。他给朋友写信说自己如何寂寞孤独,可没有一个人回信给他。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黄州这三年,是他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巨大的心理落差与内心的恐惧煎熬,让苏轼写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的文字,和当初《密州出猎》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他,简直判若两人。但也是在这里,苏轼达到了一生中艺术生涯的高峰,作品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细腻,而他最好的书法《寒食帖》,也写在黄州的凄风苦雨里。
《寒食帖》从第一字开始一气呵成,其中字或大或小,墨或浓或淡,笔触时而平静时而愤怒,好像他内心的苍凉和惆怅,完全透过书法的节奏和张弛渗透出来。生活的转机来自一片土地,本来苏轼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一个朋友帮忙替他向黄州政府申请了几十亩“东坡之地”,苏轼亲自开垦耕种,喜提“东坡居士”的外号,生活逐渐有了着落,便迅速变回那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最让苏轼开心的,莫过于发现了黄州的好:猪肉特别好吃!还便宜!可以吃个够!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赋》。
也懂星座
对于自己为啥这么倒霉,苏轼思前想后,得出一个结论:我这辈子受的罪,都是因为别人诽谤,我命苦!我和韩愈一样,星座不好,韩愈说,摩羯座的人命不好,果然没错!(完全把自己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事给忘了)。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中的十二星宫图十二星座由隋朝传入我国,宋代时,星座学说已经很流行。于是苏轼夜观星盘,又对比了一下通讯录,发现一个叫马梦得的老伙计,比自己更惨:马梦得和我同年同月生,小我8天。据我观察,这一年出生的,都很穷。我和梦得可以说是绝穷遍天下无敌手了。不过如果我们俩之间要决一胜负的话,那还是他比较穷。“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爱怼和尚
苏轼一生修佛,生平却最爱怼和尚,尤其是和他相爱相杀的佛印法师。苏轼一边吃肉一边诵经。和尚:你这样不行!苏轼:我漱漱口再诵。和尚:漱漱口也不行。“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坡云:惭愧,阇黎会得!”——《诵经帖》
不误正事
别看苏轼每天吃吃喝喝不务正业,他为官期间做出不少政绩,并不因为自己被贬就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公务员。
在杭州,他判官妓从良灭蝗灾,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筑西湖堤。
在密州,他遇旱灾,祈雨,罢给田募人充役,上书谏言京东河北用盐专卖的害处,平息强盗。
在登州,上书天子,请求改食官盐为食自产盐;上书要求固定驻军,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在颍州,上书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
在扬州,取消面子工程芍药万花会,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奏请降低米价振济灾民及部队。
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
在儋州,他指导农业,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他传学于海南学子,在此之前,隋、唐两朝长达年的历史中,海南没有出过一个举人或进士。从此以后,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人,进士97人。
苏轼一生经历不是一般的复杂。但最难得的地方是他一辈子都是个性情中人,东西好吃,就是他当下最大的快乐。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官,吃了什么亏,都没有太大关系。
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轼成就最高
文学艺术
宋朝诗人的代表人物一般认为是苏轼和陆游成就最高,宋诗比唐诗差距不小,能和唐朝诗人比肩的也就他们二人而已。 宋朝的词是古今第一,当时的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周邦彦柳永李清照等,而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苏轼的词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都是宋朝登峰造极之作,宋朝第一词宗当之无愧。 宋朝的文章成就是非常之高,唐末柳宗元和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到了宋朝发展到了最高峰,我们一般说的“唐宋八大家”,在宋朝就有六个,其中一个就是苏轼,苏轼文章独步天下,读之总有酣畅凌厉之感,欧阳修说苏轼的文章就像大海一样博大,所以说苏轼写文章的水平也是宋朝第一流的作家。 宋朝的书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整体来说超过了唐朝,甚至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候“二王”那个时代,而宋朝书法造诣最高者无法是“苏黄米蔡”四人,四人各有所长,而苏轼更是其他三人的导师级别的人物,苏轼也能称得上是宋朝书法第一人。 宋朝的画也是造诣极高,而苏轼又是其中一位代表。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朝,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桃李芬芳
苏轼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材。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地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由于苏轼的文学成就多样,创作无规可循,苏门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在艺术上各有个性。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还另外开宗立派;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
精神典型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文化精神。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遭受坎坷,而能坚持操守,修身养性。
苏轼的审美态度为也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为后人开辟了崭新的世界。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在后人心目中。
他的生平行迹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宋代作家中,就受后人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其实“苏洵”和“苏辙”两人也是极具文采的,随便一个人放到哪个朝代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耐不住天上的同时闪烁的星星太多,人们就只能看到最闪亮的那颗了。
综合而言,苏轼之所以最为出名,凭的是实力,绝对的实力、碾压的实力。苏轼的名头其实不仅在三苏中最高,在北宋时期整个天下都是拔尖儿的!
推荐阅读
高中文言文归纳(一)
高中文言文归纳(二)
词类活用汇总
中国各地习俗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