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头号杀手鼠疫再现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22日凌晨3时左右通报,8月21日,医院确诊一例鼠疫(腺鼠疫)病例。确诊患者马某某(女,55岁,户籍为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镇镇关村,现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查布公社,常年从事放牧工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自年8月22日1时起,启动鼠疫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全力救治患者,全面落实综合防控措施,确保疫情不传播、不扩散。据了解,鼠疫在我国属于法定甲类传染病。

但请大家不要恐慌

下面综合了一些有关鼠疫的科普知识有了它,

咱也可以冷静、理性地对待。

一、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因病死后患者全身皮肤呈现紫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在我国法定传染病中列于甲类首位。位居第一位,也称“一号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病死率高为特点的人兽共患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二、感染鼠疫后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多为2-3天,但是各别病例可达8-9天,刚开始的病症与临床症状是突然发烧、畏寒怕冷、不适感、头及四肢疼痛、恶心想吐、咽喉肿痛,最开始被疫蚤叮咬的地区其有关的淋巴结节出现淋巴腺炎,被害的淋巴结节发热、发胀、肿胀、变松、化脓。腺鼠疫会出现淋巴结疼痛和发炎。感染肺鼠疫后很快便出现症状(有时在24小时内),表现为呼吸短促和咳嗽等严重呼吸道症状,通常伴有血痰,如发现以下症状请立即就医。

1、全身食物中毒症状

发病急,高烧寒颤,人体体温快速做到39℃~40℃,头痛恶心,恶心干呕伴随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率不齐,血压降低,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先有流血斑,进而大面积流血及伴随大便发黑,血尿。与之另外或在病症出现稍前有淋巴肿大(以腹股部数最多),典型性病案淋巴结节有显著触疼、硬、伴周边组织发胀。表层皮肤光滑、色红但不发热。患者多有心烦、谵妄、神智不清、共济失调。医师体检时便于触及肿胀的肝和脾。淋巴结节能够填满浓液,在第二周内溃破出脓。如不医治,60%以上的患者身亡,身亡多产生在病发的第3和第5天中间。

2、各种类型鼠疫的独特病症

?腺鼠疫:为最普遍,除所述全身病症外,以亚急性淋巴结炎为特点,为含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四肢皮肤导致,多产生在腹股淋巴结节,次之为腋窝下,颈部。淋巴肿大,硬实,与周边组织粘连不活动,剧烈疼痛,患者多呈迫不得已姿势,如医治不立即,淋巴结节快速化脓,溃破,在感染后3-8天会出现倦怠感、寒颤、发烧等现象,可能扩散到全身的淋巴腺,致死率50-60%。

?肺鼠疫:原发性和继发性肺鼠疫均是最大的病型,不但致死率极高,并且可导致人和人之间的气体飞沫传播。原发性肺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4日,起病急骤,患者会很快出现寒颤高热的症状,在发病的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咳嗽、咳痰、咳血等,患者也会出现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难。但急性患者亦可能至数小时即发病,最初的症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后期会恶化为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继发性肺鼠疫则可能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全身发绀,患者可能在1-6日内死亡,致死率95%,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就是指肺鼠疫。

?败血症型鼠疫:主要是因为在剥食染疫小动物时,鼠疫菌从皮肤破损处入血或由染疫蚤的立即咬后所导致。皮肤会出现血斑、高烧、或脸部肿胀,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部分败血性鼠疫患者并没有淋巴肿胀的症状,患者从染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致死率接近%。

?其他类型的鼠疫在全身食物中毒症状的另外伴随相对系统的病症如皮肤型鼠疫、脑膜炎型鼠疫、扁桃体鼠疫、肠鼠疫、眼鼠疫等。

三、鼠疫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传染源

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包括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其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鼠疫患者:肺鼠疫患者是引起鼠疫爆发和流行的最危险的传染源,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经跳蚤叮咬传播:其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即可造成人的感染。

经直接接触传播:人-人传播,即健康者接触有鼠疫的患者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鼠疫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包括非常细小的伤口,如手指的倒刺等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可通过呼吸、咳嗽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的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有关,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四、应该如何预防鼠疫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做好各种传染病包括鼠疫防护最有效的措施,尽量避免到人群拥挤场所。

2.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不去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鼠类、旱獭等动物,使用驱虫剂、减少躯体暴露,避免被蚤叮咬,不私自捕猎、食用野生动物。

3、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如要与病人接触,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戴口罩,勤洗手,应尽早预防用药,可服用磺胺制剂,遵医嘱执行。

4.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4.加强疫区群众宣传教育,做到“三报三不”。

温馨提醒:

“鼠疫在我国控制得比较好,特别在平原地区和城市地区,由于不是鼠疫自然疫源地,无须‘谈鼠色变’。”鼠疫虽然可怕,重在预防。对于第一例病人的及时发现与隔离,极为重要。

因为鼠疫菌未历经机体的人体免疫系统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使患者迅速展现为中重度全身食物中毒症状,并伴随恐惧心理,如医治不及时会快速身亡。

如果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可以进行自我观察,或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取得专业指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等,如有文字、图片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系删除,谢谢!

新冠肺炎为何夏天不灭?哪些高风险群众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huiz.com/yzhyb/8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