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希麻麻陪伴你的第8天
最近看了一个郑渊洁的童话电影,该电影入围了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国际短片竞赛单元,是我们童年熟悉的皮皮鲁在电影里第一次以真人形象示人。
这部童话电影,是郑渊洁认为是他所有影视作品中最为接近原著也是他最满意的一部。小希麻麻看完后,却是一身冷汗,感觉像大冬天掉入了冰窖一样。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小希麻麻感觉遍体生寒?
01
—我们先说一下这部电影的大概情节。话说皮皮鲁和好朋友梁果同时进入小学并且分到了一个班。
课堂上徐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只皮球掉进了一个深坑里怎么办?
女同学李小曼提出往坑里倒水让球浮起来,徐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但当皮皮鲁被老师点到回答问题时,他却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这个坑有多深?如果很深的话,那就让爸爸再买一个吧。
徐老师对这个回答很意外,皮皮鲁接着说出来他的理由:如果是个很深的坑,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去捡球会不会不安全,要是发生意外怎么办?
徐老师开始生气并说皮皮鲁扰乱课堂,胡搅蛮缠。
接下来恐怖的一幕发生了,李小曼站了出来教育皮皮鲁不可以跟老师顶嘴,说完她就变成了兔子。
一开始,孩子们都很恐慌并且把她视作异类,但是随着学校把她树立成榜样后,全校掀起了争做兔子的热潮,徐老师也将打造“全兔班”视为教学目标。
同学们都逐渐变成了兔子,除了皮皮鲁和梁果。他们在学校里受到了排挤,家长会上皮皮鲁的爸爸也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迫于压力,皮皮鲁的爸爸和妈妈为了让皮皮鲁变成兔子,每天给他吃胡萝卜,卧室墙壁也刷成了红色,为了让他眼睛变红。
一段时间后,随着好朋友梁果长出了毛茸茸的耳朵,皮皮鲁变成了孤身一人,周围全是兔子。
皮皮鲁不甘心被驯化,但是又没有办法抵抗,最后只能用橡皮泥来增加耳朵的长度,甚至戴起了面具假装自己成为了兔子。
皮皮鲁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他不敢说出自己的主见,因为他已经是兔子了。皮皮鲁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就是能脱掉这模拟兔衣。
他从骨髓里害怕穿一辈子。
影片最后,郑渊洁客串了一个穿着熊猫服骑独轮车的杂耍人,他告诉皮皮鲁:孩子,不要难过,这只是一个童话。
皮皮鲁忽然从梦中惊醒,原来这一切似乎只是一个梦。他刚要松口气,映入眼帘的却依然是血红的墙壁和墙角那只兔子头套......
0
—这部电影之所以叫做,是因为兔子温柔、顺从、不调皮捣蛋,也不惹是生非,是最符合“好学生”“好孩子”特征的动物。
整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将孩子驯化成兔子的故事,父母“望子成兔”,学校和老师“拔苗成兔”。
一个具有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独立意志的皮皮鲁变成了一个不敢说真话,学会伪装的孩子,而更多的孩子被彻底驯化成了没有自己独立想法的兔子。
郑渊洁在《驯兔记》原文中写到:凡是变成兔子的同学,都受到老师的喜爱。他们绝对服从老师的意志。
他们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议论,竖着耳朵听;如果别人超过自己,他们就犯红眼病;他们害怕别人揪尾巴,所以尾巴长得很短。
这样的兔子就是我们孩子将来的模样吗?
想到这个问题,小希麻麻很恐慌。想想剧情中老师和父母说过的一些话,现在每天我们可能都正在对孩子重复着,一遍又一遍而不自觉。
我们那个一出生就睁着天真无邪的眼睛,用全身心信任父母的孩子,
逐渐有自己想法和独立意识的孩子,
那个快乐真实单纯美好的孩子,
那个有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一步步变成兔子吗?
这样的兔子,是我们真正爱着的孩子的模样吗?
03
—有一个TED的视频说:很多时候做实验获取到数据,实验者们会剔除掉明显偏离正常曲线的数据,因为其是干扰数据、无效数据。
这个过程,很类似于驯兔记中的对孩子的驯化过程。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生而成为平均数据的人,平均数据只是高数据和低数据的中和。
孩子是高数据也好,低数据也罢,其实只是测量标准的一种反映。
这个标准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所以我们真的有必要逼迫孩子努力去靠近吗?
郑渊洁曾说: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没尊严,用考试分数做评价体系,学校没有心灵教育,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在小学时被老师骂“吃屎都接不到热乎的”,郑渊洁大为惊骇,他不满意当时的教育理念,认为会将孩子的天性扼杀。
在孩子读完小学六年级后就为其退学,开始在家里自己培养,编撰了10本教材作为“私塾”教育之用。郑亚旗最后成长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
而郑渊洁的女儿走了另外一条路。
她很喜欢上学,于是郑渊洁就支持她学习,但从来不对女儿的成绩有任何要求,女儿郑亚飞高中毕业时被美国六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郑渊洁认为:一个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成为成为只会服从只懂听话毫无自我想法的产品,一个缺乏自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不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要保持孩子各自的天性和诚实,要鼓励孩子,包容孩子,相信孩子,接纳孩子的不同,为孩子的独特站台,这才是为人师、为人父母应该做到的地方。
给孩子充分自由并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教育体系和价值标准,才是我们将来教育的出路。
04
—曾经看到过几张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对比图,可谓一针见血。
教育的本质:父母的期待VS孩子的梦想
最显著的特点:补短式教育VS扬长式教育
教学内容:不一定有用的知识VS终身受用的能力
给孩子什么:一个总结VS一个启发
根本手段:灌满一桶水VS点燃一把火
答案:唯一、二元、标准VS多元、开放、包容
学习动力:改变命运VS兴趣爱好
终极目标:成功VS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