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朱因近段时间频繁眨眼,医院看了眼科医生,被诊断为“结膜炎”,用了一段时间的眼药后,却发现症状并未减轻,后来听人说这病该去儿科就诊。最后在儿科医生处得知孩子原来是得了“抽动症”,经过药物及行为治疗后,孩子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
抽动症又名“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在各年龄段中,小学生的发病率最高,温州地区大约每百名小学生中有1~2名抽动症患儿。抽动症的初始症状可以表现为眨眼、抽鼻、咽部发声等,大部分患儿都有过被误诊的经历,如被误诊为“结膜炎”、“鼻炎”、“咽炎”等,还有部分儿童从未就医,因为家长把他们的行为看成是坏习惯。约半数儿童发病1年以后才被正确诊断。
除了以上症状,抽动症患儿还可以表现为:耸肩、努嘴、做怪脸、张口、摇头、甩手、踢腿等。这些变化多端的动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抽动部位经常变换,动作此消彼长,时好时坏。当孩子紧张、焦虑、生气、被惊吓、兴奋、疲劳时会加重,在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时可以暂时减轻。
什么原因让孩子患上此病?
1.遗传因素:患儿父母患有此病的概率较普通人群高,有些家族中可有表兄弟姐妹好几人患病的情况。
2.社会环境因素:电子产品(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视机)的过度使用刺激,家庭气氛不良、家庭暴力、父母关系不和睦、教育方式不当等。
3.饮食因素:咖啡因、甜味剂、食用色素、添加剂、饮料、西式快餐、膨化食品、奶油食品等都可能加重抽动症状。
4.神经因素:神经递质平衡紊乱。
得了抽动症,能治好吗?
1.一部分轻症患儿不经治疗,到青春期后症状会自行消失;
2.大部分患儿只要及早发现,坚持正确治疗,在6个月~1年病情会得到控制;
3.还有一些患儿即使经过治疗仍然不能获得满意疗效,症状一直会延续到成年。
抽动症患儿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1.平时注意合理的教养,不骄纵、不苛责。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睡前不要吃东西、喝茶,更不能吃巧克力等使大脑兴奋的食品。3.不喝具有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4.家长不能随意减药或停药。5.关怀和爱护患儿,耐心讲清病情,给予安慰和鼓励,不在精神上施加压力,不要责骂羞辱,或体罚,尽量正常上学,避免产生自卑心理。6.饮食宜清淡健康,不宜吃辛辣食品、烧烤食品、膨化食品、肥甘厚味、冷食饮料、食物添加剂、咖啡因、洋快餐等。
7.不看紧张、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不宜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游戏。
8.心理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稳定患儿情绪,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耐心说服,少打骂。家长不要在患儿发作时予以正面制止,而应采用转移其注意力的方法;对患儿适当放宽要求,不要强迫患儿进行其不喜欢的学习内容等,并根据患儿兴趣多参加活动,有意识培养患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取得幼儿园或学校老师的密切配合。矫正认知能力,鼓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和优点,让患儿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