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幼儿自身抵抗力小,秋冬季特别容易被传染。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一、流行性感冒
1.临床表现:
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鼻炎和咳嗽为主要症状。其中突发高热是流感的一大典型症状,患者体温一般高达39~40℃,而且高热往往要持续3~4天。
2.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经常开窗通风,适量运动,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4)咳嗽打喷嚏要捂住口鼻,不要对着他人。
(5)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拥挤的场所,尽量戴口罩。
(6)患病后应进行隔离,隔离至退热后48小时方能返园上课。
二、流行性腮腺炎
1.临床表现:
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到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7~12日。
2.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18~24月龄的儿童可以免费接种一剂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
(2)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4)保持双手清洁,打喷嚏后要立即洗手。
(5)彻底清洁患儿用过的玩具和家具。
(6)早发现早隔离,隔离期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时间。
三、手足口病
1.临床表现:
最典型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溃疡和特征性部位(手掌、足底、臀部)皮肤疱疹。患者通常以发热、食欲不振。精神差和咽痛起病,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手掌、脚掌以及臀部出现红色皮疹,部分患者可仅出现皮疹,无发热。少数患者会出现重症病例,极少数也可出现死亡。
2.预防措施:
(1)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后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并将纸巾丢垃圾桶。
(3)毛巾、手帕等要保持清洁,玩具定期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孩子要弄。
(4)勿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汤勺等。
(5)避免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
(6)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7)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四、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1.临床表现:
红眼病潜伏期短,为14小时至6天,常见2~3天,发病两周后传染性最强,发病7天内症状大部分消退。
球结膜下出血为最显著的症状,患病早起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的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部分泌物增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
■■■■■
2.预防措施:
(1)教育幼儿爱眼护眼,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2)进行规范性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
(3)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医院开具返园证明才可返校。
(4)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及时消毒。
幼儿园传染疾病预防措施1.每天室内换气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贯彻落实“一摸、二看、三问”的检查方法。发现疑似患儿时,立即采取送诊措施;如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所有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幼儿须隔离至少两周,医院出具返园证明。
3.餐前采用“清、消、清”的消毒方式,以“几”字形擦拭桌子进行消毒。
4.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饭后漱口、擦嘴,便后洗手等。
5.秋季气候干燥增加孩子们的喝水次数及水量。
6.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的活动时间(每天两次不少于一个半小时),让幼儿得到足够的日光照射,充分呼吸新鲜空气。
7.保育员将幼儿使用过的水杯和毛巾清洗干净,并放入消毒柜中进行消毒处理,一天消毒两次。同时食堂的工作人员在每次饭后将幼儿使用的餐具清洗干净后放入消毒柜进行消毒处理。
8.每天使用紫外线灯对教室整体进行紫外线消毒。同时每周对玩具,书籍及幼儿的被褥进行清洗消毒,晾晒等。
9.教师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上岗前、接触患儿后、打扫卫生后立即洗手。
传染病并不可怕
只要幼儿园和家长很好地配合
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