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后天气慢慢变热,
养生也要跟随季节做出改变。
睡眠、饮食多注意这些,
让你健康一整年!
立夏是暖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天气已经不再是暖和了,炎热的脚步逼近了。
暑为阳邪,最能消耗人体的能量。接下来的暑季就意味着能量的消耗,所以您要抓紧储备能量以应对酷夏。
很多气虚的朋友一到夏天就不好过,一动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有的在外面待久了就容易中暑、晕厥。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在暑天到来之前补足气血,经不起暑邪的“折腾”。
为了减少炎炎夏日对身体的消耗,从立夏开始,您就要做好保养气血的工作。这时,睡“子午觉”最能养气血,所以您要调整好生活规律,中午尽量小睡一会儿。
现在已经到了暖季的极致,心火正旺却不盛,正是心火生脾土的好时候。所以这时您还要抓紧做足功课来提升脾胃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它们功能强了,气血也就足了。储备有充足的“银子”,您就再也不怕炎热酷暑带来的“危机”了。
立夏健脾最佳处方:
经络方:经常敲一敲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
食疗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大米熬粥喝。
瑜伽方:每天练习10分钟“元气养生桩”。
1、立夏最佳补脾时机
楼下的肖伯伯这天上来找我说:“我这两年肠胃不好,总是腹泻。胃口也不好,吃了东西总不吸收。看了不少医生,改善不大,你有没有认识这方面的专家?”
我说:“医院里面的专家我不认识,但人体上我倒认识三个专门治肠胃病的‘专家’。”
肖伯伯很奇怪:“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在我们腿上有这么三个穴位是专门治疗肠胃病的‘专家’。既然您吃了那么多苦汤药都不见效,不如停下来敲敲这三个穴位,说不定效果不错。”
这三个穴位都属于胃经,并且都在小腿的外侧。
脾胃专家——足三里穴
第一个就是您最熟悉的足三里穴了。这个穴位是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肠胃方面的问题。中医有句口诀叫“肚腹三里留”。可见,凡是治疗肚腹、肠胃上的问题,这个穴位是首选。
临床医学发现,刺激足三里可以直接引起胃的变化,使痉挛的胃体舒张,或使处于放松状态的胃体收紧。由此可见,足三里有两个特点:一是双向调节,二是应急。胃痛的时候,您马上拿一根筷子持续点按此穴,可很快止痛。
这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很简单,您先找到膝关节上面那块圆形的籽骨,在它的正下面内外各有一个凹陷点,这便是内外膝眼。您从外膝眼处垂直向下量四个横指,然后以拇指左右寻按,酸胀感最明显的点便是足三里了。
俗话讲: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个穴位是被历代医家看重的强壮要穴。它又是减肥大穴,因为它可以提升肠胃功能,促进脂肪代谢。
排泄专家——上巨虚穴
找到了足三里,接下来的这个穴位就好找了。足三里垂直向下走四个手指的位置就是治大肠上的毛病的“专家”——上巨虚穴。
它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专门治疗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因大肠的毛病引起的问题。
吸收专家——下巨虚穴
下巨虚穴同样好找,就在上巨虚穴再垂直向下走四个横指的位置。它是小肠经的下合穴,主治吸收不良、肠炎、小腹疼痛等小肠方面的毛病。
这三个穴位各有分工,专长于一项。它们三个聚到一起,就能把因胃、大肠、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的肠胃消化问题统统搞定。
经常敲一敲这三个穴位,就可以有效地治疗肠胃疾病,起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肖伯伯敲了一段时间,感觉效果很好,慢慢地就把药停了。每天专门抽出两三个时间段来敲,不但胃口好了,也不腹泻了,真是吃嘛嘛香。他还带动老伴一起来敲,老伴健忘的毛病也没了。
脾胃好、气血足,人的“三力”就足了。哪“三力”呢?精力、体力和智力。把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养好了,脑子就会更灵活,记忆力自然不会减退。
经常有朋友向我咨询调理肠胃的方法,我都推荐这三位肠胃“专家”给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这三个穴位是调理肠胃的绝佳组合,堪称“肠胃专家组”。有了这个专家组为您的肠胃保驾护航,您就再也不用担心了。
2、健脾补气,非“君”莫属
早衰症状要明辨,莫把肾虚比气虚
赶上放假,大家相约去欢乐谷玩。在这初夏的时刻,畅快地欢乐一把,可以振奋阳气。
唯独史大哥,这也不敢玩,那也不敢玩,好不容易把他拉上玩了一个旋转飞车。没想到几圈转下来,史大哥已是面色惨白,说什么也不再玩了,大家直笑他肾虚。
我看他气喘吁吁的样子,真是有点体力不支,便让大家先去玩,我留下陪他歇会儿。史大哥无奈地问我:“你说我这是不是真的肾虚了,刚到40岁,怎么就提前衰老了呢?那些游戏我一上去就心惊肉跳,心里很害怕。”我综合他的情况,感觉更像是气虚。我让他把舌头吐出来,舌头淡红,舌边上有一排清晰的齿痕,果然是气虚。我便对他说:“没那么严重,你这其实是气虚。气虚的人容易疲劳乏力,气老是不够用。不爱动也不爱说话,就是说话,声音也很小。没精神,爱出汗,舌边有齿痕,不爱冒险。”
“这些症状我基本上都有,原来是气虚呀,我还以为是肾虚早衰呢。我说怎么吃了那么多盒六味地黄丸都不见效。找到病根就好了,那该怎么补呢?”
补气第一名方——“四君子汤”
说起补气来,我还真有一妙方,健脾补气非它莫属。我让他先喝上一个月试试,谁知道才20多天,他就一副活力十足、神采奕奕的样子出现在了我面前。用他的话说,就是好像年轻了10岁。
是什么秘方让史大哥找回了青春活力呢?就是四君子汤了。这个方子由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组成。
这个被称为健脾补气第一名方的“四君子汤”虽然只有四味药,却是配比绝妙,君臣佐使搭配令人叫绝。以人参为主,补气、健脾又养胃;配以白术,健脾、燥湿,还能加强人参的补气健脾之力;再加上有健脾、渗湿效果的茯苓,补脾的作用更加明显;配上炙甘草,能协调诸药而使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这个方子补起气来,温补而不燥热,补益却不峻猛,有君子之德,所以用“四君子”来命名。
“四君子”加大米熬成粥,最适合补气健脾
每到立夏时节,我都会用“四君子”加上大米熬成粥给家人喝,以减少即将到来的炎热给身体带来的消耗。这个方子也可以经常喝一喝作为日常的保养,不过把人参换成党参最好。
男人多气虚,气一虚,就精力不足、体力不支。因此,气虚的男性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这个粥最适合补气,可以作为男性抗疲劳的首选。气补足了,则龙精虎猛、精力十足。女人易脾虚,脾一虚就乏力犯懒,什么事都不爱干,脸色还泛黄。而老人家脾、气都容易虚,虚了就显老,免疫力下降,动不动就生病。有了这个粥,女人喝了能气色红润、体力充沛。老人家喝了能补气健脾、安享晚年。
但凡是补药,多偏于滋腻厚重,喝了容易壅气。而体质较差的人,脾胃虚弱,体内还湿气盛,难以运化补品的粘滞、滋腻之气。因此,这类人吃进去的补品非但没有补到身上,反而给脾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味的补下去,最终会导致脾胃不能承受压力而“罢工”,这种行为无异于对自己的身体施暴,非君子所为。
“四君子汤”补中有泻,平和中正,不偏不倚,这才是中庸之道、君子之德。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善待自己的真谛。
3、只要10分钟,脾肾好起来
蹲马步,补脾肾
小时候,跟我一起玩的几个哥们大都身体瘦弱、多病。为了强身健体,他们都被家长送去学习武术。跟师傅学习武术有一个规矩——入门先扎半年“马”,也就是蹲马步。
几个月下来,这帮瘦小子竟然个个强壮了起来,肌肉结实了,个子也“噌噌”地往上长。家长们高兴的同时也纳闷了起来:“师傅教了一些什么武功啊,这么见效?”几个小孩老老实实地回答:“蹲马步!”
家长们就很奇怪地问:“蹲马步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好处呢?”
师傅哈哈大笑,捋着胡子说:“可不要小看这个马步,它是所有武功的基础。人体的“先天之本”肾经与“后天之本”脾经都在腿上,脾经肾经不壮实,身体怎么能好?每天蹲一蹲马步,能锻炼到包括脾经、肾经在内的6条重要经络。经络强了,气血运行通畅了,就像给小树苗加了些肥料,孩子们的身体才会长得如此快,所以凡是武术都要先蹲马步。”
从那时起,蹲马步就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一蹲就是10年。这10年来,我一点小毛病都没有犯过,身体像是穿了一件“保护衣”,伤风、感冒都不敢靠近,想想这也应该归功于蹲马步吧。
每天练习“元气桩”,身体再也不受伤在做瑜伽老师的这些年,我把蹲马步加到了课程中来,很多人因此而受益。但因为很多学员体质偏差或年龄过大,蹲马步对他们来说有些困难,我就把马步与瑜伽的动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养生元气桩”。
这个“元气桩”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练习。随着这几年的推广,它已经是很多人每天的养生必修课。很多学员都反映,练习元气桩以后,改善最快的就是肠胃。站的时候,他们就能感觉到胃部热热的,还能感觉肠胃在动。站上一段时间,体内的寒浊、淤气就会通过打嗝和放屁的方式释放出来,身心顿感清爽。
五脏六腑是靠脾胃来养的。脾胃功能好了,其它的脏腑就能逐渐地强壮起来。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也就远离了。正所谓“正气在内,邪不可干。”体质强了,外邪也侵犯不了您。
深得“元气桩”益处的刘阿姨说:“这每天10分钟站下来,好处太多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美’,吃得美,睡得美,人也越来越美了。”您也想“美”起来吗?让我们一起来练吧。
首先是摩天式。直立,脚跟抬起来,双手抬起向上伸。这样持续两三分钟,就可以打通全身经络。
然后是养元式。脚跟落双腿轻微弯曲,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双手抱在胸前,眼睛微闭。前期从5分钟开始练,站到双腿酸累、发热为止。这样可以强壮全身的12条经络。
最后是归元式。双腿伸直,双手交叠放在肚脐上。先按逆时针揉,后按顺时针揉,各揉36圈以上。这样可以保养元气,使气血归于关元穴和气海穴,并保存起来。
很多人因为身体虚弱而消耗了太多的元气,这也影响到了他的情绪和性格。比如说,有些人面对一件本来没有多大问题的事情时,总觉得心虚,人们常用“没有底气”来形容。或者有的人做一件事,本来想得挺好,却不能坚持下来。这种底气不足或力不从心的状态也是可以通过练习“养生桩”来改变的。元气足了,心中的底气也就足了。
就这么简单的三个动作,短短的10分钟,比起我们每天花在看电视、逛街上的时间来说,实在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一直坚持下来就可以达到最好的养生效果。您还可以动员全家人来做,大家排成一排,运动的同时还能调和家庭气氛,真是其乐融融。
4、多补充维生素
每日的饮食中应增加蔬菜水果的量,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又能增进食欲,可以多吃具有杀菌功效的蔬菜如大蒜、洋葱等,夏季是肠道疾病多发的季节,多吃这类蔬菜可预防疾病。
立夏尤其要注意均衡膳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高脂、高盐食物,每餐不要吃得过饱,避免造成胃肠负担,而且夏季体内水分流失加快,此时宜多吃稀食,既能清凉解暑又能止渴。
5、少吃冷饮
夏季人们都爱吃些冷饮来降温,但吃冷饮时应放慢速度,一次不要吃太多,也要控制吃冷饮的次数,贪凉会伤害到脾胃健康。
天气逐渐炎热,很多人都会开始使用空调,此时要注意冷气不要直接对着人吹,尤其睡觉时一定要注意保暖,盖好肚子,以防受凉出现腹泻等症状。
1、头痛
夏季的高温、闷热、雷雨、大风、天气骤变等,常会诱发或加重头痛,应对夏季头痛,不能过分依赖药物,可通过调节饮食、补充水分,消暑降温、节制冷饮、调整情绪、保证休息等方式进行保守治疗,严重者再通过药物治疗。
2、热伤风
夏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入睡后身体易受凉,发生感冒。
对于热伤风,病情较轻时可服些感冒药,一般两三日即可痊愈,较重的暑热感冒可用中药治疗。
预防热伤风,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身体能够适应暑天的多变性,要随早晚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3、红眼病
立夏时节要注意预防红眼病,此病潜伏期短,受感染后24小时内发病,发病时双眼剧烈疼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
得了红眼病后,不仅要及时治疗,还要防止继续传染,患者的洗漱、擦拭物品要专用,尤其在公共场所,更要做好各项隔离工作。
预防红眼病,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眼部保健,少去人多的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触摸公共物品后不要揉眼睛,回家后及时清洗双手。
4、皮肤病
夏季天气潮湿闷热,有利于各种真菌、细菌的繁殖生长,加上夏季人体容易出汗,如不及时清洁和保持干燥,真菌便会侵害我们的皮肤,引起皮肤癣病,接触患癣人的生活用品也会发生传染。
最常见的皮肤癣病是脚气,喜欢穿皮鞋的人很容易得脚气,因为皮鞋不透气,给了真菌极好的生长环境。
预防皮肤病,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内衣,生活用品也尽量分开使用,避免在游泳池、健身房等地方赤脚行走,工作中必须穿皮鞋的人可以选择棉质透气的袜子。
5、脾胃受损
夏天容易出现各种胃肠道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入夏后胃口变差,消化功能减弱,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贪凉,刺激到肠胃,影响到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很多老人、儿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往往在夏季会出现腹部疼痛、胃炎等情况。
立夏时节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一次不要吃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6、菌痢
菌痢是由病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除与苍蝇的繁殖活动有关外,还与夏季气候适宜病菌繁殖、人们过量食用生冷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有关。
控制菌痢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其次要保证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对饮食、水源的管理,及时消灭苍蝇,不吃生冷蔬菜,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新鲜的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对于人体脏腑来说,立夏时的饮食原则应是增酸减苦,适当吃些酸食可促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效,可以增强肝脏功能。
而且夏季出汗多体内水分容易丢失,此时也需要适当吃酸味来弥补,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产生的气虚,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凉拌莴笋
材料
鲜莴笋、葱、香油、盐适量
步骤
1、莴笋洗净去皮后切成长条,盛入盘内加盐搅拌,腌制1小时。
2、倒掉盘中的水,将葱切成葱花撒在莴笋上。
3、锅烧热放入香油,油热时浇在葱花上,搅拌均匀即可。
银耳莲子百合粥
材料
莲子、百合、银耳、大米、红枣(可根据喜好)
步骤
1、食材洗净,银耳撕成喜欢的大小。
2、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慢炖至粥软烂即可。
小米绿豆粥
材料
绿豆、小米、水
步骤
1、小米、绿豆各半碗,洗净滤干备用。
2、半锅水煮开下米,中火烧开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左右。
3、转中火,加一碗凉白开,水再次沸腾后转小火煮10分钟即可。
立夏时节正确养生,
才能健康度过夏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