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反应
排邪时可能产生自发性的哭、笑、呼喊、呻吟、歌唱和言语等感情反应。其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各种感情反应发生于不同的心理状态。哭:大多数人发生于受委屈之后,伤心、忧郁的病人。受委屈后,欲哭不得,不曾发泄,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紧张。临床上我经常见到的是抑郁症患者,经针灸或服扶阳祛邪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能控制的哭泣,哭完觉得非常轻松。往往病人需要数次的哭泣才能完全地舒解抑郁的肝气。比如,一般女性患者经治疗后,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悲伤、委屈欲哭等情况,数日后自然消失,疾病亦随之显著缓解或痊愈。这是郁气郁滞患者经常出现的反应。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病人,都是由于肝气先郁,继则气滞痰凝所造成的。因此,扶助阳气后,肿块都会慢慢地缩小,症状也就减轻,或者治愈了。笑:一般是心气不舒的病人。服中药后,病人的心气充足,膻中穴开放,有时会自发地哈哈大笑。呼、喊:多是抑郁症病人,邪气排出时会自发地发出呼叫,或者大声喊叫,可能与丹田内气活动激烈,强烈地抒发郁气有关。呻吟:大多发生于久病甚深,疲乏不堪的病人。服药后病人阳气开始祛邪,会自发地发出轻微的呻吟声和哈欠。呻吟是气归丹田的表现形式,系丹田元气亏损而自我调节所致。哈欠能帮助排除膈中病气。哈欠后,胸腔压、腹腔压得到调整,有开胸顺气之功。歌唱:发生率极低。病人阳气充足的过程,也会伴随有昏睡,如入梦境。此时,偶有自发性歌唱发生。11言语发生率极低。病人先自发性转动舌头,相继出声。这是心气充足后,心开窍于舌,心主言语功能的自然体现。排病反应经历时间因人而异。一般病在经络历时最短;病在六腑历时稍长,病在五脏历时最久。排病反应亦与病人体质相关,阳盛体质最易排毒,阳虚体质最难排邪。另外,中医处方的剂量亦会影响排邪的时间。一般来说,在病人不虚的情况下,若方子剂量大,则排邪快些。邪气性质亦决定排邪方式。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热燥火等不同性质的邪气,因于不同的病患体质,其排出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风邪:单纯的风邪致病,多导致感冒、头痛、身痛、四肢痛等,其排邪包括打喷涕、发烧、出汗以及四肢周身部位的酸痛痒麻胀等方式排出。但一般多是风邪夹着寒邪以及湿邪等一起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其排邪方式亦因所夹邪气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寒邪: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如四肢痿痹不用等病,服药后可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浑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且有冷气从身体里面向外透出的感觉。这是体内阳气渐充,祛除阴邪于外的表现。常见妇女坐月子期间所患的风寒痹症,经治疗后,常常出现四肢末梢向外冒凉气的感觉。此时阳气得药助而盛,邪气欲退未退,暂时停在肺及肌肤、皮毛等部位。当加大扶阳药剂量,以完全把邪气驱除于体外。湿邪:湿邪多胶滞于全身的经络、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沉重,甚至于水肿、畏寒、痰多等。排出时,湿邪移至手足,手足除有上述的痛、酸、麻、胀、痒等感觉外,还可能起水泡、发湿疹、蜕皮等。还有一种情况,病人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粘汗。这是因为阳气盛了,湿邪从内排出于外,表现为太阳气化不利的情况。此时正是攻邪治病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停药。火邪: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类似实火的反应,如忽然烦躁不安,或面部发红发热。这些都属于火毒所致的疾病,阳气得到补充,血脉末梢被疏通多以疮、痒、肿痛、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这是服药的自然反应,不是补阳多了,相反是阳气还不足,当继续服药,这些反应一般两三天就会消失,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有时火邪不是从外界来的,而是客于体内的寒气郁久而化成火热邪气了,其排出的反应也与上类似。痰邪:一般痰湿邪气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无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这是脾肾阳气得到补充,把冰伏的阴邪化开了,邪化为水自然排出体外,应继续服药到大便不黑不臭不泻为止。切不可服止泻药,以免留邪于内。瘀邪:因为瘀血内伏所致的疾病,在阳气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瘀滞于经络的血瘀证,病会会忽然腰部酸痛如折;或体表发麻,或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淤滞的经络时所出现的必然反应,这也是阳气祛邪透出机体肤肤时的反应,只需继续服药,等邪气彻底散出去了,这些情况就会消除。燥邪:燥邪为阳邪,其重者会影响心神,导致狂躁症,这类患者近于康复时则可能出现手指干裂。另外,象秋季的燥咳亦是燥邪所致,燥邪排出机会时往往会出现面红、舌红、小便黄、大便黑臭而稀等反应。邪气的性质也会影响排病反应的持续时间。风性轻,易动,极易排出;湿性粘,排出较慢;寒散入肌肉,又较湿慢;痰性滞,需体内津液溶化,排出最慢。何为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脐腹部施术,据传统中医辨证法思想立论而实施的一种全新、安全、稳定、见效快且疗效持久的临床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是医者亦为中医临床学术思想的最高思想境界。疾病窗口期的医疗干预是腹部施术的核心思想和手段。人体所谓的“健康”,主要依赖人体自身的调节和修复功能能来达到阴阳调和的有序状态,医者通过脐腹部母系统施术,内外感应来调动患者气血调节其各脏腑组织器官盛衰以恢复健康,以形象比喻之,腹针大夫尤如钢琴“调音师”将不和谐的音符给调控过来,亦如宇宙间的一个导体(介质),是能量及信息传递的第一中转站。
通过在腹部的施术来治疗全身性疾病是目前中医领域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临床适应症广泛,见效快,疗效持久,操作简便。是所有已知临床各种侵入性治疗方法中,病患感觉痛苦最小(甚或无痛感)的微针疗法,而其临床效果则是其他疗法无法比拟的。
腹部的神阙经络调控系统
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乃为人体十二经脉生长,五脏六腑形成之根柢也,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脐带是人体化生前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最缜密的“信息储备”调控系统,胚胎的形成是通过母体→脐带→供给的气血精微而成形的。在这一过程中脐带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会收集一些信息并储备,适时调节控制各组织器官物质输出补给,因此腹部的神阙经络调控系统成形于胚胎期,此乃为我们人体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胎儿出生后这一早期的经络系统虽不再利用。但其在人体腹壁浅层形成的早期经络通道及其结构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自身信息储备亦日趋丰满。医者通过脐腹部母系统施术,使之一步到位即“刺至病所”立起沉疴,病退人安。
腹针疗法的特点及适应症
1取效快(脐周)腹部作为先天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储存着我们先天体质的大量信息。同时腹部又是人体脏腑器官最多最集中,经过与集聚交会的经脉最广泛,分布于此的腧穴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利用腹部的经络来调控人体的脏腑机能其路径最短,效应亦最快最直接,医者通过脐腹部施术,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医者临床上辨证精,取穴准,组方合理,调治恰当,即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2无痛安全由于腹部解剖学特点—“腹部深似井”,医者针刺腹部腧穴时入针较浅,离腹腔内脏腑器较远,且腹部在施术时要求医者一步到位刺至病所。与传统针刺方法不同,患者无酸麻胀痛苦感觉。因此与其它针刺方法相对而言,病患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腹针疗法的另一突出之特点及优势所在。
腹针疗法临床适应症
1内因性疾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调所致的疾病。例如:业障病、抑郁、焦虑、失眠、情绪不稳、急躁易怒等行为异常的诸症候群。
2外因所导致的一些疾病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太过所致的疾病。如:感冒、疫疠毒邪、浸淫疮疡、脓肿、风火丹毒、中风、头风等。
3不内外因所导致的疾病如:因劳逸不均、饮食不节、作息调摄不当、以至于产生的痰饮、淤血、结石、劳损、瘰疬痰核等。
腹针前
腹针后
4久病及里的慢性病久病及里的慢性病,疑难杂症及亚健康群体所表现的综合症候群。
5治未病腹针最有效的治疗乃为机体功能性疾病及部分器质性疾病。治未病又是腹针最突出的特点,却能催生人的肾精及元阴元阳的再次释放而焕发生机。
6经其他针灸方法效果不佳者经其它针灸方法疗效不佳者,亦为腹针的临床适应症的范畴,如下举证:高血压(继发性)、心脑血管性疾病、Ⅱ型非胰岛依赖型糖尿病、抑郁症、耳聋、耳鸣、眼底出血、球后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先天性弱视、斜视、视网膜黄斑变性、肩周炎、颈腰椎病、截瘫、强直性脊柱炎、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症、部分继发性不孕、不育、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免疫功能下降引起的,易感、复感、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感染、中风(包括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面部痤疮、黄褐斑、蝴蝶斑、生晒斑(光敏性皮炎)、牛皮癣、银屑病、神经性皮炎、麦粒肿、急性流行性结膜炎(红眼病)等;消化系统的一些疾患,如:急慢性胃炎、胃肠痉挛、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贲门失弛缓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小儿自闭症、小儿脑瘫等。
为什么古人治病使用针灸重于服药?
我们的祖辈早在数千年前就提示吾等临床大夫,治病时要遵循的原则——“一针、二灸、三服药”,这说明了古人治病使用针灸重于服药。为什么呢?我们只要深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就不难明了: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本。《内经》提示:“人以天地之气生,顺四时之法成”,又说“气者,人之根本者也”。又根据《内经》的总结,气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而人就是一个不断表现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生物体,其气的升降出入与各脏腑组织能量的运行、精微物质的输布等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故《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意在表明病因为“气”。《内经》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等观点,阐述了中医学注重内在正气盛衰的发病观,同时也认为邪气侵犯人体经久不去,也可导致人体正气耗损而使病情加重。中医防病治病的最高准则就是“扶正去邪”,针灸施术即符合上述的准则,又是最简单、安全、快捷、有效的手段。
针灸师通过针灸刺激经络特定腧穴,即可调节、调动脏腑经气之运行,以至于中和理顺身体环境,从而病体恢复健康。中药的服药,虽也是通过辩证组方,利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继而达到调节经气的目的。
次谈“经络”。人体的十二经脉分属于五脏六腑(注一),而奇经八脉(任脉、督脉等)与十二经脉之间关系,犹如“江河湖泊”与“沟渠与水库”的关系。
经络不但是人体之“气”运行的通道,同时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骇,以及所络属的外部器官(七窍)与皮毛等,联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脐腹部的先天经络母系统与后天形成的经络系统在腹部形成了庞大有序的互联网络,并在此形成许多疾病信息感应点,所以在腹部施术适当地刺激相关腧穴,即可调节全身经脉之气血运行,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专家简介
李松芝:执业医师、主任医师,曾执业于黑医院(三甲),现致力于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医学与文化。李松芝老师自年开始从事医疗行业工作,年开始跟随特效腹针专家郑怀玉老师学习并应用腹针,年跟随周嘉荣老师学习宗筋疗法,深受启发,并将宗筋的落藏理论应用到腹针当中,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年开始在中国针灸推拿协会教学授课,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所得无私的传播给社会。
1
课程主讲内容是什么?
1)疼痛科: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鼠标手、腱鞘炎、腰椎病、关节炎;
2)内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荨麻疹、痛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脂肪肝、肝硬化、肿瘤术前后调理;
3)儿科:湿疹、哮喘、呼吸道感染、尿床、过敏、鼻炎、发育迟缓、厌食症、多动症;
4)消化科:腹泻、便秘、胃肠炎、腹胀、肠梗阻;
5)呼吸科: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
6)神经科:偏瘫、面瘫、中风后遗症、癫痫、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
7)睡眠科: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梦魇;
8)眼科:近视眼、用眼疲劳、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
9)女科:子宫肌瘤、乳腺病、痛经、月经不调、闭经、不孕不育、妇科炎症、阴痒、产后护理;
10)男科: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11)情志科:更年期综合征、忧郁症、学习障碍;
12)美容科:减肥塑形、丰胸、痤疮、黄褐斑、脱发、早白发。
10月19日-22日(19日全天报到)杭州
研修费用:元,中推会员九折。
报名电话/白癜风袪白诀窍北京治白癜风的哪家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