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药物应用心得
作者/王健马丽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经过细心观察发现某些药物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现略述于此,以示同道:
秦皮外用治红眼病
红眼病多属于现代医学的结膜炎,古称之为天行赤眼。多由肝火上炎或风热上扰目系所致。笔者以秦皮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常用于红眼病的治疗。
具体方法是:取秦皮30~50克,水煎去滓,洗眼,日洗4~5次或用干净纱布浸药液外敷。一般2~3次即可治愈。
如治吴某,男,24岁,年6月28日初诊。患眼疾3日,症见两目白睛红赤疼痛,迎风落泪、畏光,目眵粘黄,口苦。诊断为流行性结膜炎,曾点病毒灵、可的松等眼药水不效。遂令取秦皮50克,水煎候温洗眼,日4次,洗眼两日告瘥。
白头翁治牙痛
白头翁清热解毒,为治痢要药。笔者依据《药性论》中载:白头翁“治齿痛”之说,用其治牙痛多例皆获良效。
如治马某,女,30岁,年4月23日初诊。牙痛2天,服西药抗炎、镇痛之品不效,请余诊治。刻诊:牙痛阵作,齿龈红肿,便干溺黄,舌红苔薄黄,脉数有力。处方:白头翁25克,水煎去滓,频频含服。经治1日牙痛即止。
笔者体会:白头翁治牙痛,对属实热伴红肿热痛者疗效最好,这可能与古本草书中言其具有“凉血消瘀”、“逐瘀止痛”的作用有关。
威灵仙治胃脘痛
威灵仙为祛风湿要药,笔者因其具有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胃脘痛的治疗,或单味应用或入复方每获佳效。
如治李某,男,64岁,年6月14日诊。患浅表性胃炎,经中西药物治疗疼痛不得缓解。诊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饮冷则重,纳差,乏力,腹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投单味威灵仙20克,水煎频服,1日1剂。连服5天,药后胃痛未作,纳食增加,腹胀减轻。嘱其将威灵仙研面冲服,每日3克,1日3次,另配服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1日3次。服药60天,胃脘痛未作,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已愈。
笔者体会:用威灵仙治胃脘痛,对属寒者尤为适宜,这可能与本品的辛温之性有关。
麻黄治泄泻
麻黄为解表之品,用其治疗泄泻古已有之。《本草纲目》麻黄条下载时珍以小续命汤治水泄。《医部全录》载刘河间重用麻黄治风湿泄泻。邵念方《脏腑证治与用药》用麻黄配葛根、山楂治急性水泻;配肉桂、黄连、诃子等治慢性水泻。笔者受启发于其中,治泄泻恒用麻黄,属脾虚者配白术,水多者配车前子,肾虚者配补骨脂、赤石脂,湿热者配黄连、滑石,食滞者配消导之品,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泄泻皆可用麻黄。
麻黄治泄泻的机理,前人多释为其可开肺利水、利小便实大便。笔者认为,此说不妥。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可见泄泻的发生多与清气当升不升、郁遏于下有关,麻黄可升发郁遏在下之清气,以达治泻之制。值得一提的是,用麻黄治泄泻应严格控制其用量。小量可升发举陷,大量则走表发汗。小儿酌减。
本文摘自《吉林中医药》,年第2期。作者/王健马丽。
有一些疾病,用单味药可以制胜谈用药
作者/岳美中
用药如用兵,治病如打仗。必须掌握药物的特性,了解药与药配伍的效能,胸有成竹,才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有一些疾病,用单味药可以制胜,就无需使用成方。
例如:治病瘊子(疣),薏苡仁有较好效果,将它轧面,每天冲服10克或煎服30克,一般月余可能脱落。
小儿受惊吓,或生气存食,出现不思饮食,大便干燥,鼻子下面的人中穴处发红,鼻根发青,睡眠易惊,无名指关节屈伸时格格作响,用黑白丑炒焦,每天服一小撮(约1克),以泻下为度,效果较好。此方对小儿滞颐流口水亦效。泻下太厉害,可用小米粥或咸鸭蛋调补。
椿根白皮主泻血,对于顽固性血便,粪色鲜红者有效。可轧面兑入适量,每次服3克,1日2次服用。
黄连或黄柏口含,对口疮分泌物多者效佳。
似以单味效方很多,临证万勿轻视,俗云:“单方一味,气死名医。”有时用成方效果不好,而投单味药获效者,屡见不鲜。
昔在山东时曾治一患者咽痛如刀刺,曾用中西药未效。细察咽喉,局部不红不肿,诊断为少阴咽痛。病由少阴经气不能舒展所致,予服《伤寒论》甘草汤,生炙甘草并用,以舒其痉挛,饮后2日,其痛若失。
本文摘自《岳美中医学文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岳美中。转自中医书友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