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间房乡潘张村穆桂英开元寺山门外招亲

四间房乡潘张村

村名来历

潘张村,据说在元朝以前村里只有潘张两姓,所以取名潘张村。元朝末年,仕中书省参政,兼大都路总管,至正皇帝驸马郭庸、字允中,尚金县公主,蒙古氏。为现繁衍生息逃到澶东(现河南省濮阳县东南),为中原郭氏后裔的鼻祖。

据《澶东郭氏之根》载,滑县四间房乡潘张之郭姓乃自澶东(濮阳县濮阳县胡庄乡郭楼村)于明洪武年间迁来;另据《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是时,王、刘两姓应召迁来,李姓两族(不是一李家)则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十月,分别从山西洪洞迁来,距今约有近年历史。

历史沿革西汉置白马县,隶属东郡,明洪武初,白马县废,并入滑州。七年(年)降州为县,该村属仁寿乡潘张里。清宣统元年(年),滑县改为6乡16区,该村属广通区。年7月,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委建平原省高陵县,该村划入高陵四区。年9月,高陵县撤销,该村归滑县二区。年,四间房成立人民公社,自此,归滑县四间房乡至今。地理位置

潘张村位于四间房乡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西至滑县县城35公里,东距濮阳市25公里,北临省道S,西与本乡赵拐村相连,南和王道口村为邻,四赵公路于村东头穿过。

人口姓氏民族全村口人,皆为汉族。有郭、李、王、刘、张五姓。其中,郭姓人口居多,约有口人;李姓第二,约口人;其次为王姓,口人;再次为刘姓,约口人;最少的是张姓,28人。全村有耕地亩,分6个村民小组。经济

潘张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近年来各级政府农业政策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全村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村内有蔬菜温室大棚近60座,中药材种植专业户2户,预制厂1家,木器加工厂2家,规模养猪养鸡专业户各3户,农资经销2户,超市商店2家,标准化卫生室1所,编制内小学1所,农家书屋1间,村两委人员配备齐全,年全村人均收入余元。

文化教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游击队的根据地,游击队就在村北的开元寺里办起了学校,当时,方圆二十多里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解放后,这里就成立了潘张完全小学(目前为四间房乡第十完全小学),小学第一任校长是王建勇,第二任是李荣超,第三任是魏贻华,魏贻华在破四旧过程中把大殿拆除了,大殿上拆下的木料都做成了学生的课桌。其中,王建勇是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我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解放后,群众专门为其立有功德碑。村内郭氏家族目前辈辈分排列如下:章、可、行、从、修、德、敬、宗、克、广、全等。风俗礼仪

生育习俗。产妇的饮食与禁忌:妇女生孩子是一件大事,饮食极为讲究,禁忌颇多。将临产的妇女,一般都要多吃些大肉、鸡蛋等滋补身体。孕妇禁食驴肉、免肉。俗说吃驴肉会延长孕期,吃了兔肉将来生下的孩子会是豁嘴。有些老人还说孕妇要禁食鱼和辣椒。说是吃了鱼肉,生下的孩子身上会长鱼鳞癣(蟒皮);吃了辣椒,孩子将来会得“烂红眼病”等。临产前,孕妇的母亲要㧟上米、糖之类的礼物去看望临产的闺女,谓之“送饱米”,实际上这是对有恐惧心理的孕妇的一种安慰。如果到了产期还未生产,孕妇的母亲还要再次去探望。这次去一定要带去一点挂面,并要亲自做熟后让孕妇吃,这叫“催生面”。

婴儿落地后,产妇就吃煮鸡蛋或荷包蛋。还有等要让产妇用艾水洗手心。俗说这可以避风寒,健筋骨。旧时这里还流行吃喜面和送米面的风俗:吃喜面的范围仅限于亲朋好友,而且是生了男孩才吃,生女孩一般不吃。现在,生男生女都为“大喜”,形成了:“一家得子,全族吃面”的风俗。婴儿出生第三天中午,得子之家即通知全族人的各家各户(每户派一人,多为老年妇女和小孩),一是为产妇送鸡蛋和红糖等礼物,二是去吃喜面。去吃喜面条,手不能空着,除带红糖或鸡蛋外,也有送小孩衣、帽、布料和钱的。吃喜面的当天,得子之家要派人到小孩老娘(姥姥)家里报喜,去时带点油馍和点心一类的东西,当面议定送米面的日期。一般是男孩在第9天、女孩在第12天,外婆家亲友将小米、白面、鸡蛋、红糖、挂面、衣服、布料、玩具等物品用食盒抬上或装在篮子里用车推上,热热闹闹去送米面。得子之家要设宴款待来送木面的客人。由于很长一个时期,这里总是黄河水泛滥,民不聊生,得子之家大多都管不起吃喜面,所以后来吃喜面的习俗就被搁置了,流传到现在只剩送米面(或其他贺礼),送米面都在第9天,俗称“做九”。

邻居好友为产妇馈送礼品,没有时间规定,只要是在一月之内就可以。主人要为馈送礼品的亲友回敬煮熟的鸡蛋。鸡蛋涂以红色,视亲疏远近、礼品厚薄,回送6至10个不等,以示喜庆,俗称“红喜蛋”。报喜时是男孩要煮鸡蛋6到8个(必须是双数),染红后在一端涂以黑点,表示“大喜”;若得女孩,鸡蛋仅染红色,5至7个(必须是单数),表示“小喜”,由女婿亲自送往岳父家。“做九”时,岳家送的生鸡蛋,男孩涂黑点、女孩则无。其余的米、面等贺礼须用红纸封裹。得子之家要大宴宾客,热闹一场。   

寿诞食俗。小儿过生日,要为其煮鸡蛋,全家人都吃面条,俗称“嚼灾”。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祝寿,是儿女孝敬长辈的一种表达方式。祝寿的方法和送给老人的寿礼也是多种多样的。村里把庆寿叫“做生儿”。

自古以来,不分贫富之家,在老人寿辰之时,都要庆贺。有不到花甲不庆寿之说,即60岁以后才可以庆寿。每逢庆寿,除自家所有成员聚会祝寿之外,女儿、女婿们都要用白面做成寿桃、寿鱼前来庆贺。时近中午,女儿和媳妇们就开始忙着和面擀面条。人们都尽可能把面和得筋道些。把面条切得又细又长,煮熟捞出,浇上一勺又香又软的臊子,由晚辈双手递给老人。这腕面称为“长寿面”。而后就是祝酒,儿女子孙们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平时祝寿是吃长春面,而到了66、73、84岁的父母。祝寿就特殊了。“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母亲66岁的生日,出嫁闺女给母亲的寿礼,是一块肉。这块肉象征着女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趁着六六大顺之年,女儿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偿还母亲一块肉。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传说老人到了这两个年龄,就是到了“难关”,是不祥之年。因此,老年人们到了73或84岁时就忌讳,故意把73岁说为74岁;把84岁说成85岁,意即闯过了难关。做儿女的要帮助老人度过难关,趁父母生日时,买条鲤鱼,让老人吃了。鲤鱼善“蹿”,这一蹿,老人就算过了难关,太平无事了。其他生日祝寿的“面鱼”也有这种含义。不管是什么方式的祝寿,寿宴席上都不吃包子和饺子,意在害怕成为“气包”。

丧葬食俗。俗话说“老人入土为安”,故而也称之为“喜”。人死以后,丧家很注意挖墓坑的土工门的饮食,村里有“半响一小饮,开饭头把勺”的规矩。

埋葬那天,亲朋好友前往奔丧,左邻右舍也要送葬礼。中午,丧家要治办丧宴招待客人和前来帮忙的人们。丧宴一般没有婚宴丰盛,气氛肃穆。虽也备有酒,但一般都是“闷喝”,从不猜拳行令。大多数人家,除下酒的四荤四素菜以外,都是将肉、白菜、粉条等放在一起,用大锅煮了,一碗一碗端上,每人一碗。只要一桌坐够八人就端菜,吃完就走,这叫“流水席”。馍一般是蒸馍。吃饭时,孝子由一位长辈领着,向众人逐席叩头谢恩,这时,客人要放下筷子,向孝子行注目礼。旧时的流水席,是富豪之家为了炫耀富贵,装潢门面而特设的。丧事期间,不论认识与否,只要坐够八人就端上酒菜,此去彼来,川流不息。老人去世,以三周年和十周年为大祭之日,届时丧家一般都设比较丰盛的宴席款待客人,并在死者神位或遗像前摆设供案(一般供有猪头、烧鸡、花馍、瓜果、点心、烟、酒等),燃香焚纸钱祭祀。 

称谓:爹、娘、大爷、大大、哥、姐、兄弟、叔、婶、姥姥、姥爷、舅、妗、姨夫、姨、表哥、表姐、姑姑、姑父、姑奶、姑姥爷、姑姥姥、姨姥爷、姨姥姥、丈人、丈母娘、公公、婆婆、兄弟媳妇、大姑姐、小姑、小小、小妮儿、孙、孙女、外甥儿、外甥女、侄儿、侄女儿等。古会庙会

潘张村古庙会原为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会址在开元寺。后来,因该村多为沙地,种植花生的农户较多,农历九月十五,多数处在收花生的大忙季节,于是就于上世纪90年代改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举行。至今,每逢十月十五至十七的古会期间,家家户户待客,村内大街有集市交易,时有大戏连唱十场。

村内有佛爷庙一座。古今人物

李秀英,女,年出生,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滑县四间房乡潘张村人。在抗日战争期间,18岁的她就秘密的参加了村里的基干民兵组织,在本村党支部和村农会组织的领导下,为保护村民兵干部、党组织成员。打击反动势力做了大量工作。年日本侵略者打到了中原地区,在村支书李进学和农会主任郭振堂的带领下,经常在庄稼地里、小菜园里秘密开会,商讨对付日本鬼子的策略,组织基干民兵转移财务、粮食等物资,不让日本鬼子得到战备补助。

一天,日本鬼子一个小分队来到潘张村,要村里的老百姓为他们找马车运输工具,送他们的伤员到八里营,村农会和我们基干民兵得到消息后,马上发动村民把能用的车及牲口藏到了村东北枣树林里。面对日本鬼子的威胁,李秀英坚决不承认,日本鬼子将他推倒在地,但李秀英显示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最终也没有帮助日本侵略者弄到车马,至使日本鬼子的计划落空,为我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赢得了宝贵时间。

年7月,李秀英瞒着家人和丈夫,经支部书记李进学、村农会主任老党员郭振奎的介绍,秘密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成了村支部有三名女党员中的一员。从此,他以更加饱满的革命热情活跃在村里的各项工作中。同年十月,中央出台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土地改革减租减息。李秀英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协助村农会和校宣部,写标语、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为我村的土地改革作了大量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白道口驻的伪军和便衣队经常到我村寻找游击队的下落。一天,便衣队的几个人到村里找游击队员郭同稳,李秀英和党员刘新知道后,马上把郭同稳藏到地窖里,使便衣特务队扑了空,保护了革命的力量。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了,李秀英也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积极参加党的支部生活会。为村里的各项工作出谋划策,曾任村里生产队妇女队长职务,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李秀英同志为人忠厚、团结邻里、尊老爱幼,经常协助村里干部调解邻里纠纷,深得村民的爱戴。她有良好的家风,教育子女、爱国勤奋、公正守法、诚实、孝敬老人。晚年的李秀英,生活清贫,但很幸福,虽然双耳失聪,生活不能自理,只能由子女的照护。但她从来没有向党组织和政府伸过手、张过口。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每次过组织生活会,她都要自己的子女用小车把她送到会议地点,坚持做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武营,男,俗名李金海,现年八十八岁,早年为僧,于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八路军,担任过营长,退休后到浚县电业局工作,现住浚县。村中故事开元寺的故事

相传潘张开元寺是唐朝时所建。公元年,崇信佛教的唐玄宗下诏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在全国各大州郡分别建一座寺庙。潘张开元寺是当时滑州最大的寺庙之一,这座千年古寺修建之初占地面积约亩,整座寺院既保留了唐代的布局,因历经各代修缮,所以后来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建筑艺术。

目前,原开元寺内还保存着两根大殿的八角雕龙石柱和僧人们使用过的古井(被压在石板下),并且还出土了三尊古代铁佛(具体年代未考),八角罗汉碑据说是上世纪五八年被运到王道口村东头修水簸箕用,后被盗走,有人说现在仍有线索可查找。为纪念开元寺盛况,潘张村人把每年九月十五定为佛事庙会,后来,因当地种植花生的农户越来越多,九月十五正赶在收花生的农忙季节,所以解放后改为十月十五为该村庙会。

据该村老年人讲,解放前后,寺院东临南北大道,南面是东西大道,十字路口西南角是潘家窑,潘家窑在当时非常出名,为方圆几十里建房所用砖瓦的生产地。直到那时,寺院内仍是柏树参天,正院有前后两座大殿,前大殿正堂供奉的是佛爷释迦牟尼佛,后殿供奉的是千手观音,带东西廊坊,且分设东西厢房各九间,厢房后分别是东西跨院,为僧众居所。山门外有一对巨型石狮,西南角是八角琉璃井,井下中段向西有地洞(此井即前文提到用大石碑所压的那口井),该洞抗日战争中还藏过地下工作人员,发挥过很大作用。

前大殿,是开元寺的主要建筑,据说30多年前被在此办学的魏贻华拆除时仍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整座殿堂全部用当时最好的木料架筑,构件之间的拼接,毫无锤凿痕迹,始终不受气候的影响而严丝合缝。据现在仍健在的佛教学会会员郭宗轩小时的记忆,该大殿为九开间,进深四间,几乎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一样的面阔。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游击队的根据地,游击队在寺里办学校,方圆二十多里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解放后,这里就成立了潘张完全小学(目前为四间房乡第十完全小学),小学第一任校长是王建勇,第二任是李荣超,第三任是魏贻华,魏贻华在破四旧过程中把大殿拆除了,大殿上拆下的木料都做成了学生的课桌。

佛教在中国唐代达到了最盛期,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来往密切。许多国家的学问僧、求法僧来到中国研习佛法,据说当时潘张开元寺就是日本等国与中国开展佛事交流活动的场所之一。

相传早在宋代,穆桂英在潘张摆过迷魂阵,在开元寺山门外招亲,一时把开元寺改名为“招夫寺”。年,僧人海贵,俗名郭合鹏,到潘张开元寺发展佛教,普度众生,收有三个徒弟,分别叫辽修、辽庆、辽春。因后来,邻村前赵拐建有一个小寺,叫探花寺,辽春就到那里发展了。老方丈海贵有徒孙二十个,都是文僧。其中有一个叫武营的,俗名李金海,参加了八路军,担任过营长,转业后到浚县电业局工作,现在约有八十八岁。开元寺始建时占地数百亩,历代沧桑,隆替不常,迄今仅存3间庙堂,不足80平方米,为当下善男信女力保所存。闺女为娘割肉祝寿的传说

相传以前,也不知当时是哪个朝代,村中有一位孝顺的姑娘嫁到了远方,多年没见母亲的面。她在母亲66岁生日这天,特意割了一块肉赶回娘家。大家一见她这么远还带来一块肉给母亲祝寿,都夸她真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知道心疼娘。远村近邻出嫁的姑娘们知道了这件事,也都学着做。“吃到闺女一块肉,能活到百岁庆大寿。”当母亲的也都为能吃到闺女一块肉而感到荣耀。

于是,“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的祝寿方式就流传了下来。母亲66岁的生日,出嫁闺女给母亲的寿礼,是一块肉。这块肉象征着女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趁着六六大顺之年,女儿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偿还母亲一块肉。买这块肉时,一不能和卖肉的讨价还价,二是要一刀下来,有多少是多少,不添不去,不能计较斤两,以表示孝敬母亲的诚意。当地卖肉的也都知道这个的风俗,只要听说是给母亲割祝寿肉的,便主动选择一块最好的,一刀割下来一大块,上秤称了,哈哈一笑放在你的篮子里,再多你也不能说不要。这个习俗是怎么兴起来的呢?(郭宗轩李荣增讲述刘宏伟整理)郭氏家族史话1.普天下郭姓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天下郭姓来源于姬姓,姬姓出自于周,周部落的始祖为弃,弃的生母为姜塬,她是帝喾的元妃。弃少时便胸怀大志,后被舜帝任命为专门掌管农业的“农师”,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号后稷,姓姬氏。传之周武王时,武王励精图治,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以实现周文王在世时的心愿。周武王推翻商建立了周朝,确立了周的统治地位。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和加强对东部领土的管辖,采取了分封诸侯,建立分封制国家的措施。

周的分封制是为适应其统治需要而建立的。由于周朝的建立初期,刚从氏族社会步入阶级社会,血亲关系在周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因而他们在分封上基本上是按照与王室血亲关系的远近进行的。为此,周武王封季历第三子,文王之弟,周武王之叔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为东虢。西虢在虞(今山西平陆县东北)、郑(今河南新郑县)之间,后来周平王就位,把京都东迁到洛邑,强占虢叔原受封地西虢。当时楚国的力量较为强盛,楚庄王看到西虢被周平王强行划给郑国郑武王,出于抱打不平要发兵讨伐周平王,平王听到后心里非常害怕,忙求虢叔后裔孙序(即虢叔-本-王-婴-偃-特-莲-池-存素-孟回-方镇-卓-石岚-复古-序)出面向楚庄王讲情,并遂封虢叔后裔孙序于山西曲阳,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从此因以为氏。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繁衍增多,分裂割据和战争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同时也给广大百姓带来一些巨大的灾难,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躲避战争逃离灾难,流离失所迁徙他乡。郭氏后裔就这样年复一年不断繁衍生息,不断分枝迁徙,居住范围越来越广泛,在以后历朝中都有郭姓名人出现。三国时期的郭淮、唐朝时期的郭子仪父子、东汉末年曹操的重要谋仕郭嘉、后周太祖郭威、东汉时期的大臣郭攸、居家教授郭泰、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郭陵、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等。

史书立传的郭姓人也很多,如《史书》、《前汉书》的郭昌、郭解。《后汉书》的郭丹、郭及、郭躬、郭太、郭宪、郭玉。《三国志》的郭嘉、郭淮。《晋书》的郭舒、郭弈、郭象、郭璞、郭澄之、郭琦、郭文、郭翻。《宋书》的郭世道、郭希林。《魏书》的郭祚、郭文恭。《北齐书》的郭秀。《周书》的郭彦。《南史》的郭祖深、郭世通。《北史》的郭祚、郭衍、郭荣、郭遵、郭世。《隋书》的郭荣、郭衍。《旧唐书》的郭元振、郭虔、郭知远、郭英、郭子仪、郭承、郭行馀。《新唐书》的郭正一、郭孝恪、郭虔、郭知远、郭子仪、郭弘霸。《旧五代史》的郭言、郭崇韬、郭延鲁、郭金海、郭瑾、郭允明。

《新五代史》的郭韬、郭允明、郭从谦、郭延鲁。《宋史》的郭从义、郭崇、郭守文、郭贽、郭进、郭密、郭达、郭申锡、郭成、郭洗、郭忠恕、郭祥正、郭永、郭浒、郭天信等。

元朝末年,仕中书省参政,兼大都路总管,至正皇帝驸马郭庸、字允中,尚金县公主,蒙古氏。为现繁衍生息在澶东(现河南省濮阳县东南)郭氏后裔的鼻祖。据《澶东郭氏之根》载,滑县四间房乡潘张之郭姓乃澶东(濮阳县濮阳县胡庄乡郭楼村)迁来。(据郭氏宗谱刘宏伟整理)

2.酬元稷血染齐化门

澶东郭氏起源于元朝末年,即公元年。经明、清、民国至今已有六百三十五年的繁衍历史。鼻祖为元朝至正皇帝驸马郭庸,字允中,尚?配金县公主,蒙古氏。据史记载,其祖,讳郭庸,褐出身,是从当时的国学仕于元朝,信奉当时行之中国数百年的“释老教”或叫“老之教”。后官运坎坷,累迁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随后官拜中书省参政,兼大都路总管。

元朝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便是民族矛盾问题,蒙元统治者从建国之日起,便采用依靠非汉族的民族欺压方针来处理民族关系。致使汉人起义不断,曾有蒙族大臣建议用杀光张、王、刘、李、赵五个最大姓氏汉人的方法来镇压汉人的反抗。事虽未果,却也反映出统治阶级与汉人的尖锐冲突。直到元朝末期这种民族歧视政策还是比较严重,所以受压迫的汉人频频爆发起义。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棘手问题,元顺帝任时为右丞的脱脱全权处理。于是便有了元朝时期所谓的“脱脱改革”。

脱脱改革失败后,社会形势越来越糟,老百姓少吃无穿,怨声载道。而官府像吸血虫一样地逼迫老百姓交粮纳税,百姓们感觉再也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元至正四年(公元年)。黄河中下游连降暴雨,河水猛涨,冲毁了好多处堤坝,吞没了好几个州县,成千上万的百姓被大水冲走或淹死,更多的百姓无家可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年),朝廷强迫十五万民工修治黄河。在修河的过程中,各级官府层层克扣粮食,残害百姓。此时,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决定趁此机会,唤起民众造反。当时的人们都很信重迷信,韩山童为了能唤起民众,就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人。并在石人后面刻上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人一出透王星”这十四个字,埋在了第二天施工要挖到的地方。

当民工挖出此物时先是惊奇,后来又很喜欢,认为这是天意,是老天爷让他们起来推翻欺压百姓的元朝。随之就发生了公元年农民红巾起义。之后十几年红巾军势力迅速壮大,另外的起义队伍不断涌现,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摇摇欲坠。最终由朱元璋,也就是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太祖率领的起义大军逼近了元朝之---燕京。元至正二十八年六月(公元年),起义大军至通州。元顺帝至正皇帝眼看大势已去,慌忙带领家眷、亲信向北撤退至蒙古地域,并敕嘱部分大臣留守京师嗟嗟(音节)大厦。留守的部分将领也觉元朝气数已尽,从而精神不振,抵抗情绪低落。郭氏之祖郭庸自知靠自己也难挽回败局,但身为驸马又身受皇恩,义不容苟避。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公元年8月20日),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率兵围困京都,郭氏之祖郭庸同其他大臣率兵奋发拒之,无奈天意属明,八月二十一日,京都被攻破,徐达率兵驻师齐化门。数日后,徐达召元朝官宦至齐化门劝降,众官宦共同行至齐化门抗辞。此时众官宦相互拜之,郭氏之祖郭庸说道:“臣各为其主死,郭氏之们为何相互拜之”。

徐达见劝降无果,就将这些到齐化门抗辞的元朝官宦包括郭氏之祖郭庸都处死在京都齐化门。从此,统一中国八十九年的元朝,由朱元璋攻灭,建立了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注:?尚:古代指高攀,含嫁娶的意思。3.保玉枝携孤行澶州

郭氏之祖郭庸告知郭祖妣金县公主京都被破,再加郭氏之祖郭庸齐化门为国壮烈捐躯,其祖妣金县公主心里悲痛万分,在国无以为国,家无以为家之际,悉自知生存无意,本想同夫一去了之。可又想,“奴家一死了之,郭氏之幼孤子靠谁生存下去,要不然郭氏一枝派后继烟火为绝矣”。为保郭氏一枝后继烟火,祖妣金县公主在身无以身之际,随改变服饰穿戴,毁坏容貌,携孤子在国难当头京城荒乱之际逃离京都燕山。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其祖妣原身居龙楼,体为凤雏,郭氏之祖郭贤时年小体弱,从未受过跋山涉水风尘颠簸之苦。可在此时金县公主携孤潜出历河关山一往无阻。这也可能是帝子之降楚 近长埋御姬之魂是驸马公精灵,保佑后人与仰忠臣之祖不斩的天意。母子二人历尽苍桑,南走千余里至澶州东张温村(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南梁庄乡张温村),得以落脚为家而生。留此一枝,使之滋昌滋炽,金县公主坚忍保赤,不愧女中豪杰。

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诏告天下,对凡为元朝死节的忠臣与其子孙后代大加褒封,以表对元朝忠臣的励志。明帝朱元璋遂颁诏书入顺天府,赞扬、赐封为元尽节的忠臣,并载入史册。郭氏之祖郭庸公按明帝诏书入顺天府赐封名宦第九位,并赐予血食万代的皇封。

郭氏之二世祖郭贤,字希圣公,隐居澶东张温村力治农业,求福不求贵,甘心不求仕官,力治农田课以子孙来以承母志。其祖妣金县公主百年后葬子澶东张温村西南祖茔,其二世祖郭贤用银少许铸为父形与祖妣合葬,现有清同治十年(公元年)重立石碑为记。其碑文为:郭氏始祖讳庸、字允中,仕元、尚金县公主,任中书省参政,兼大都路总管,元季身殉国难,其祖妣金县公主携孤子贤逃出燕京,南走千余里至张温村家焉。及终,其贤祖用银凝为父形合葬于此地。明太祖登基褒封前代臣节,郭氏祖列入顺天府名宦位列第九。明及清原有碑刻。至同治三年(公元年),黄河水泛滥,坟场荡平,碑记淹没。可平、可云、行恕等合族人之力,照旧重置之,使后世有所考证以嗣而修之,庶祖宗功德之不朽也。

4.烈烈先祖史册有载

查阅“郭氏家谱”,谱传首先写入了由李公讳伯龙爷在京畿辅通志名宦总部存档的《元史·列传·忠义》中,抄录的郭氏之始祖郭庸,字允中公有关记载。表明了郭氏之始祖郭庸的氏族,学业,信奉,家族出身。进入仕途后历经多次迁升,后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因与同朝其他官宦大臣共同向皇帝上书,弹劫枢密院的也先帖木儿在战役中严重丧失军队,奏请皇帝加以治罪。皇帝不准,反而将上书奏请者给于降职处分。郭氏之始祖郭庸被左迁到“中兴总管府”为判官。后来也先帖术儿终被皇帝治罪,皇帝下诏郭氏之始祖郭庸,官拜“监察御史’后转“参政中书省”(《元史》载为“中书参知政事”)。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年),朱元璋大将徐达率兵攻破燕京(今北京)。徐达驻师齐化门,郭氏之始祖郭庸与丁好礼等其他元朝官宦大臣被召齐化门,徐达以封高官厚禄而不受,并抗辞不屈,一起为国节义捐躯。

朱元璋大鼎登基,定国号为“明朝’,年号为“洪武”,执朝政31年。朱元璋以表对忠臣的器重,随颁布书,公告于天下,凡对元朝尽节的忠臣,都大加褒封。郭氏之始祖允中公按皇帝诏书同丁好礼、普颜不花、闵本、赵弘毅、郑玉、柏贴穆尔、迭里、弥实、朴赛因不花,入顺天府载入名宦史册,合传载入《元史》卷一百九十六列传八十三·忠义四。对此,其他史籍也有记载,如:《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等。见“中华书局”出版《元史》简体字本第页。

《元史卷一百九十六·列传八十三·忠义四》载:是日,中书参知政事郭庸亦舁至齐化门,众叱之拜,庸曰:“臣各为其主,死自郭氏之分,何拜之有!”语不少屈而死。

庸字允中,蒙古氏,由国学生释褐出身,累迁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与同列劾知枢密院事也先贴木儿丧师,左迁中兴总督府判官。其后也先帖木儿以罪黜,召拜监察御史,累转参政中书,其节义与丁好礼并云。5.皇恩赐封敕文自大元朝郭氏之始祖允中公登显仕,后世子孙受国恩敕封数经显达,蒙皇恩者何代篾有,但几经数代兵焚荒乱,其受皇家赐封敕文皆失所传。至今谱传仅存有皇家赐封郭氏之六世祖郭磷的三儿子,七世郭九昂祖公为文林郎暨封其配陈儒人为宜人。原因为九昂公的四儿子郭氏之八世祖郭守畿,在明朝万历辛卯(万历28年公元年)科选中为举人,原任河南开封府沈立县知县,次任山西省稷山县知县。皇家以九昂公暨其配陈儒人教子有方世功卓著而特赐封。

敕文为: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移封尽孝人子之至情锡命,勤忠朝廷之巨典,此古今之定制,岂存殁之殊科尔,故廪生郭九昂乃稷山县知县郭守畿之父,品重硅璋望隆儒林决科,素志虽未遂乎,生平训子义方已足徵。于今日宣劳一邑无忝厥职,养禄未沾,良足悯惜,兹特赠尔为文林郎。山西稷山县知县庶其不昧之灵,歆此至优之命。奉天承远皇帝诏曰:母氏劬劳义定,兼乎教育,朝廷宠数礼特重于褒封.此古今之定制,岂存殁之殊科尔,陈氐乃稷山县知县郭守畿之母,夸敬奉姑.勤俭治内眷,兹贤嗣之登荣,亦有慈闱之至训胡生平之不遐,亦幽扄之终闷,宜颁恤典以慰柔灵,兹特赠尔为宜人,歆服宠名永照冥漠。敕命天启四年(明天启朝公元年)六月二十六日之宝

6.分门迁徙不详之因

郭氏三世六祖,除三世三祖郭祯、字运兴,明朝典术官迁居城里,后另立茔地于城里东门外东南一里许。康熙十六年(公元年)杖量在裔孙郭尧都名下的一亩三分三厘三毫闲地前。原有碑记,现其碑已失传。除此之外,其余三世祖都以张温为家,百年后都葬于张温老祖茔。为何郭氏家族后迁徙出张温,分别到胡庄、郭楼、许家屯居住。这需追溯到四世祖期间,但详细事因未曾记载也无从查证。盖因为当时家族规模逐渐扩大,人口的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大量收买庄园地产,分出数支后裔在他出建家立业,耕种农田繁衍后代。从三世祖六门六枝,到四世衍变为四门六枝(因其三世二祖运通公和三世五祖运太公缺嗣)。其四世祖郭春、字景融公为长门长孙,其后裔子孙都以张温(现濮阳县梁庄乡张温村)为世守,现曰长门之称。其三世三祖郭祯、字运兴公,先迁居澶州城里后又由六世祖郭磷、字文卿公(五世祖郭维垣公之长子,四世祖郭缙、字文绅公之孙,三世祖郭祯、字运兴公之重孙)迁居胡庄。郭磷公卒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I年)葬于宫砦东半里许为茔,为胡庄郭姓后裔之祖。现曰二门之称。

其六世祖郭玠、字名器(五世祖郭维垣公之次子,四世祖郭缙、字文卿公之孙,三世祖郭祯、字运兴公之重孙)。

正德丙子年即正德11年(公元年)科举人,任山西太原府通判,升国子监丞.也从城里迁居郭家凸,百年后葬于石槽(胡庄乡石槽村)北,传至九世祖郭瀛公、郭汉公迁徙安徽砀山洪家楼,现已失续。其四世祖郭绅、字朝束(三世祖郭祥、字运享公之子)迁居郭家楼(现胡庄乡郭楼村),娶配祖妣姓氏,生卒年代失记,百年后葬于郭家楼村前为茔,为郭楼郭姓后裔之祖,现曰三门之称。其四世祖郭敬、字德裕(三世祖郭祚、字运昌公之长子),四世祖郭恪、字德蕴(三世祖郭祚、字运昌公之次子),经数次迁徒许家屯(现濮阳县鲁河乡许家屯村)为家,娶配祖妣姓氏,生卒年代失记。百年后葬于许家屯为茔,系许家屯郭姓后裔之祖,曰四门之称。

现澶东郭氏一族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其主要居住在张温、胡庄、郭楼、许家屯,(滑县潘张属从郭楼迁徙出去的,谷家楼属从胡庄迁徙出去的)。也另有从以上四门迁出的郭氏之郭氏后裔分居在濮阳县境内三十几个村庄。自元末明初的年截止到年,除去失散在外的不计,就载谱人数为:人(续男不续女)。

(据郭氏宗谱《郭氏之根》刘宏伟整理)

村党支部书记:郭振连

村委会主任:王红昌

供稿人:刘宏伟

滑县政协《一村一故事》编委会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四间房乡

四间房乡潘寨村:千年民俗龙王庙会

四间房乡南召集村:菩萨显灵

四间房乡马寨村:祭典女娲的传说

四间房乡李寨村:“男不玩月,女不祭灶”

四间房乡李南呼村:王三祝活埋六位革命志士

四间房乡后赵拐村:山西大槐树的子孙

四间房乡九间房村:秦始皇跑马修金

四间房乡花堤口村:为你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

四间房乡高寨村:一个“白手起家”的村子

四间房乡东呼村:为你讲述《老鼠嫁女》的故事

四间房乡大吕庄:一个自强不息的村子(二)

四间房乡大吕庄:一个自强不息的村子(一)

四间房乡陈庄村:陈奏捷大败飞贼!

四间房乡大芬村的由来和《子贡赎人》的故事

“武侠村”—四间房乡陈庄村—小洪拳的传承

四间房乡曹村:曹操的粮仓?

滑县故事:国共北呼之战~

手机人人都有,有人用它聊天,有人用它上网,有人却用手机赚到了钱!概帮,我县最具影响力的微营销体系。加入概帮,让你原本空闲时间,产生价值。

现诚招各村~~庄主

(有实体店优先)

概帮,专注微营销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huiz.com/hybzy/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