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孩子问了我一句让我毛骨悚然的话

贵州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下班回家,小艾同学又第一时间冲出门迎接我,刚打算打开怀抱拥抱,孩子就问了我一句让我奇怪的话:

我会变成兔子吗?

一开始我以为小艾只是看了什么感人的动画片,直到孩子给我看了那部影视作品的童话,简直毛骨悚然。

相信我们每个人对“童话大王”郑渊洁都不陌生,小时候手边的读物,电视机里播放的动画,许多陪伴童年的人物,比如皮皮鲁、鲁西西、大灰狼罗克、舒克和贝塔是都出自于他笔下的文学形象。

郑渊洁笔下有一个已经诞生三十多年的经典形象皮皮鲁,虽然曾出现在各种出版物和动画片中,但在真人电影中来演绎还是第一次!

而这个童话影视就正是来自郑渊洁的《驯兔记》。

当“兔子”变为大多数

正常的人便成为“兔子”

皮皮鲁就要去上小学了,可是他惊恐地发现,学习的目的,竟然是要把人训练成兔子:长长的耳朵,三瓣嘴唇,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尾巴......

皮皮鲁的第一堂课,班主任就给孩子们立下规矩,“上课发言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让说话时才可以说话”。

好像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才是认真听讲的样子

老师提了个问题:一只皮球掉进一个深坑里,怎么办?

有孩子回答“用网子捞”,老师一脸严肃,让大家“想想再说”。

这时优等生李小曼站了起来:“倒水让皮球浮起来”。老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得到标准答案的老师

皮皮鲁对这个答案表示了怀疑,他认为如果这个坑很深,小孩子去捡球会不安全。

老师勃然大怒:"你的意思是我错了吗?"

紧接着,“好学生”李小曼站了出来,教育皮皮鲁不可以跟老师顶嘴。

“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跟老师顶嘴!”

这时候李小曼脑袋上冒出了耳朵——她成了全年级第一个变成兔子的学生。

班里的同学都害怕极了,一窝蜂跑出教室,但老师却露出满意的微笑。

让人毛骨悚然的微笑

变成兔子后,李小曼一开始十分害怕,但老师却安慰她,说很快大家就都会羡慕她。

温柔、顺从、不调皮捣蛋、不惹是生非。

在李小曼的颁奖典礼上,学校对李小曼的变化给予了大力表扬,并对其余没有变成兔子的同学们说:

“笑什么?你们没有资格笑!李小曼开学第一天就变成兔子,这充分说明,她是一个自我要求严格、听老师话的好孩子!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你害怕吗

之后全校就掀起了争做兔子的热潮,老师将打造“全兔班”视为教学目标,学生们争相为变成兔子而努力。

当“兔子”变为大多数,正常的人便成为“兔子”。

周围的同学们接二连三地变成兔子,班级里只剩下皮皮鲁和梁果,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被排挤的对象。

兔子竟然说人是怪物

你为什么不变成“兔子”?

多数人不一定是对的但少数人一定会被针对。

对老师来说,把班级打造成全兔班是首要目标。

在家长会上,皮皮鲁的家长被狠狠的批了一顿,老师督促他在家要加强皮皮鲁的“兔化”工作,否则就是拖全班的后腿。

回到家后,皮皮鲁的爸妈就开始了他们的“改造计划”:

把皮皮鲁的伙食全都改成胡萝卜,一点荤腥不沾;

把柜子上的玩具车都收掉,换成长耳朵兔子公仔;

甚至,为了孩子能尽快出红眼珠,把孩子的屋子刷成了红色……

但是,皮皮鲁不仅没有变成兔子,反倒是一样抵抗的梁果,在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下,长出了一只小小的兔耳朵。

身边最贴心的好朋友变成了兔子;父母为了让他变成兔子,给他“下药”,这一切都让皮皮鲁感到惊恐与绝望。

后来,皮皮鲁在校园里发现了一个坐着轮椅的小女孩,是他班主任的女儿。她说说妈妈为了皮皮鲁的事每天都在发愁,晚上连觉也睡不好,也不能再给她讲故事。

于是为了不让老师更担心、让小女孩有故事听,也让父母不再为难,他决定戴上了兔子头套。

他会是什么心情呢

看到变成“兔子”的皮皮鲁,父母开心地击掌。

全班也都在为皮皮鲁鼓掌。

这拘谨的样子让人心疼

终于,“全兔班”诞生了。

努力合群

班主任有多欣慰,同学们有多乖巧,皮皮鲁的伪装就有多呆滞。

影片最后,郑渊洁穿着熊猫服出现了。

是否预示着成年人进入社会时也要变成什么呢?

他告诉皮皮鲁:

这时皮皮鲁突然惊醒,发现原来一切似乎只是一个梦。刚要松口气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却依然是血红的墙壁和墙角那只兔子头套。

这真的是童话吗?

艾老师说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变成兔子的孩子的特点是:

凡是变成兔子的同学,都受到老师的喜爱。他们绝对服从老师的意志。

他们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议论,竖着耳朵听;

如果别人超过自己,他们就犯红眼病;

他们害怕别人揪尾巴,所以尾巴长得很短。”

《驯兔记》原著中有这样一句话:皮皮鲁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就是能有一天脱掉这模拟兔衣。他从骨髓里害怕穿一辈子。

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常常扮演着不可侵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形象,而学生没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他们之间缺乏尊重和平等的对话。

学校和老师的做法无疑向孩子们灌输了一个观念,那就是服从“权威”的孩子才会被默认为是好学生,他们受到大人的一致肯定和表扬,也因此享有更多的资源和表现的机会,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只会受到批评,被当作反面的典型。

之前我们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嘉宾,远播教育集团总裁邹宏宇ALEX曾给大家分享过创造力都去哪儿了.艾老师关于此也有一些看法: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想象力?

因为我们总是经验和知识这两方面传递较多。

老师是用一个勺子把知识分发给学生,学生们是没有发现问题的技能的。对话永远是老师和学生间的对话,甚至是一个老师跟一个学生之间的对话。

拔尖创新的人才是需要先找到问题,小组合作,找到解决方案,不停地沟通和交流试错,才可能有所创新。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状态下,孩子永远得到的是正确答案,你哪里还需要思考,所有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而且是老师提供的。

在另外一个状态下,老师是“藏’在后面的。

没有人理他,学生有需要时他才会出现。孩子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huiz.com/hybzy/9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