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犍为”昨天编发了《见证:古蜀国农耕文化,至今还保留在犍为!(上)》讲述了土陶制作工序中的“备料”和“制作”工艺,今天,我们继续跟随罗长安老师的镜头一起探究这项古蜀国农耕文化土陶技艺的其他制作工序……
接6月12日帖《见证:古蜀国农耕文化,至今还保留在犍为!(上)》,全文大量精美图片和文字……
晾干将制作成型的土陶制品摆放在阴凉透风处晾干。
晾干需要1~2天时间:
上釉启动球磨机将釉矿石磨成浆:
适量加水搅匀:
上釉:
上釉后再晾干:
装窑将上釉后已晾干的陶制品装入窑内。
装窑需要3~4人,3~4天时间:
装窑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装窑师一直都是满头大汗。实在不行了,才停下来抽口烟、喘口气,然后又接着干:
协助装窑师的搬运工:
装好后的窑炉:
烧窑烧窑:每窑需要3天左右,其中小火1~2天,中大火一天半左右,窑温最高要达到~度。
烧窑需要两个人,每个人负责两口窑炉,要不断向炉里添加煤炭,才能够让窑里温度不断升高:
另外一名烧窑师负责另外两口窑炉:
掏火的铁棍经常被烧得通红:
特别是最后一天,要通宵达旦守候在炉前不断加煤:
直到窑中火光变成白色即已达到~度:
满头煤灰的烧窑师只能够忙里偷闲才能够抽口烟以解困乏:
由于整天守在炉前盯着窑火,烧窑师双眼充满了血丝,就像患了红眼病。事后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正常:
闭窑冷却闭窑:(冷却需要4~5天)
出窑:需要5~6人,大半天时间
已经烧好的土陶制品:
出窑:
装车运往市场泥与火的艺术,在土陶师们千辛万苦的浇灌之中就这样诞生了!就这样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人们送去了土陶技艺的乐趣和享受!
金井土陶的制作工具
粉碎机一台,用于将高岭土粉碎成泥粉:
球磨机一台,用于将釉矿石磨成浆以供上釉。
上釉锅4口,用于上釉:
车盘(石制)4台,用于成型。
半机械车盘(可用电机也可以用手工):
全手工车盘(先用木棍转动,然后再用双脚转动):
压胚机和胚窝(又名模子)4套,用于压胚和脱胚,主要用于大型陶器制作。压胚机压制出来的只是半成品,还必须经过车盘手工加工才能够变成成品。
脱胚机:
胚窝:
胚窝内的钢骨架:
衣子和圈子。钢圈和衣子主要用于脱模。衣子用牢实的布做成,所以又叫衣子布。圈子用钢条做成(古时用竹编或藤编)。二者的作用是:将衣子布套在圈子上,放进胚膜里,再把备好的陶泥放进衣子,然后便开始用压胚机将陶泥挤压成型,最后连圈子和衣子一起抬出胚窝,再抬到车盘上经过手工将其组合成完整的陶器。
另外还有一些小型手工工具
抵板(又名刮板),用于器型增大、增高、平整外壁和光滑内壁:
拍板和撞锤,用于平整、光滑器件内外壁:
拍板和撞锤的配合使用:
先用撞锤支撑内壁,再用拍板拍打外壁不平整的地方:
鸡公车,用于运输原材料:
锯弓,用于割泥;
手持切割机。用于切割、修补陶器。
土陶知识链接(来源网络)
一、土陶的历史
陶器的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约在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会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由此而发现了陶器。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认为,制陶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从而开始过定居生活”。据传在炎帝神农氏时代,人们就发明了制陶技术。《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的一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虽然远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的发明,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早在1.5万年前的先民们就创造了陶器,至夏商陶器萌芽,汉代已能烧制成熟的瓷器,至今陶瓷仍与我们朝夕相处,丰富和美化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瓷器曾作为“使者”,向世人展示我华夏的辉煌,以至英文的china(瓷器)成为了中国的象征和代名词。它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成果之一,是泥与火的完美结合。
二、土陶的价值
土陶过去在群众中有普遍的使用价值,家庭生活、农耕生产,甚至宗教活动。它还被称为泥巴艺术,具有学术、收藏、陈列等多种价值。
三、土陶的种类
从颜色上划分,有白陶、黑陶、红陶、灰陶等等。
从用途上划分,古代土陶制品分祭祀、赏玩和生活三大类别上百个品种。祭祀类有方鼎、香筒、烧香用的圆鼎等;赏玩类有大站狮、蟾蜍、鸡、兔、鱼等,除狮子、牛等用于摆设外,大多数是儿童玩的口哨;生活类土陶主要有缸、罐、碗、壶、瓶等日常生活用具。
譬如山东的伏里土陶艺术品而今已传入美、日、法、德等21个国家和地区,并被中国美术馆、日本玩具博物馆等机构所收藏。主持伏里土陶艺术恢复发展的甘致有先生,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
四、手工土陶
手工土陶是纯粹用粘土经过很多工序,但不添加任何粘合剂,变成泥以后,再做成土坯,用双手和一个转盘制作成型,然后还要经过晾晒、烧制、打磨,最后用刀雕刻或者用笔画出图案。由于没有任何模具,加上粘土易变形的特性,因此,手工土陶的任何一件作品都没有完全一样的。
五、土陶的成型方式
(一)泥条盘制法: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
泥条盘筑成形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成形手法,在新石器时代就采用这种方法制陶器。泥团或泥块在手掌的前后搓动作用下,伸展成条状,粗细可以控制,根据所需形体造型一层层累叠盘筑成形。在层层向上盘筑时,可将内外抹平,也可一层一层地用手指向下按捺,使泥条之间结合紧密又保留一些手工的痕迹,产生一种肌理纹样。
在搓泥时注意手掌用力要均衡,泥条粗细要均匀,在盘筑时注意底部的稳固,和造型重心的掌握。
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一方面是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再者就是它能够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一道道盘旋的纹理,当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迹。
(二)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泥板成形是现代陶艺中最为常用的成型方法之一,它制作便利,有较强的竖立性,便于表现棱角转折清晰的造型。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和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镇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
泥板成型法可以使用泥板成型机,也可以用木槌将泥块或泥团拍打成一定厚度的泥板,还可用圆形木棒擀压成泥板。滚泥板时,应把泥块放在一块布上进行,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扩擀,注意泥块的厚度要适合所做作品的需要。由于泥板面积大,不易直立,在制作时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手法使其成型。
(三)徒手捏制法:手工捏塑成形是陶艺成型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但只能捏塑一些简单较小的器皿造型,如小碗、小盘、小罐类等,具有自然、随意、活泼的造型特点。捏塑法是用于直接对泥进行创作的最原始的方法,是训练制陶者对泥土厚薄与软硬感觉最基本的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练习陶艺的初级阶段。制作中需要使用手工转盘。
(四)拉坯成型法:适用于制作圆形、弧形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
拉胚法是利用旋转的转盘的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将转盘上的泥团拉成各种形状的成型方法。拉坯在陶艺制作中是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它的技术要求高,练习者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拉坯可以制作碗、盘、杯、罐等简易的造型,也可以利用拉坯成型后再进行切割,组合成各种复杂的造型。拉坯是体验泥性、感受泥性最直接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在顷刻间展示出旋转的魅力和成就感。
随着人们对大件土陶制品需求的出现,土陶师门发明了一种简易的拉胚机械——压胚机,由压胚机、胚窝、衣子、圈子组成。使用时先将衣子布放进胚窝,套好圈子,然后将踩好的陶土放在胚窝里的衣子布上,再用压胚机将陶土压制成型。采用压胚机制作大件土陶制品只是提高了进度,但是制作出来的还只是半成品,还必须拿到车盘上经过手工加工,才能够变成土陶成品。
(五)手工雕塑成型: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主要为浮雕和圆雕两种。雕塑是三维的实体,为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塑工具,可用刮、削、贴、挑、压、抹、泥塑和造型。
(六)压膜法。先行制造石膏模型,再将土料压入模内,待稍干时取出,再利用泥浆组接成形。
(七)注浆法。利用中空的石膏模注入泥浆,待达到所需的厚度后,脱模成形。一般市面上所见造型一致、价钱便宜的大批制造陶器,多是利用注浆法制作而成。
六、土陶的制作工序
粉碎、和泥,拉坯,晾干,上釉,码窑,烧制是制陶的几道工序。这样,在能工巧匠的手里,就能把泥土变成盛放东西的器皿,成为泥巴的艺术。
首先是粉碎。粉碎是土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土陶的原材料有粘土和矿石两种,但不管是哪种,运回来后都要先经过粉碎,使其变成粉末,然后才能够进入下一个工序——和泥。特别是后者,它虽然名叫“高岭土”,但它在科学分类时却是被划分在矿石之中的,因为在软化、粉碎前它就是一种石头,所以必须要用粉碎机对其进行粉碎(早年没有粉碎机时,则是采用先堆成墙体再用大型锯弓反复割锯,最终才能使其变成粉末)。
其次是和泥。陶泥的质地是非常讲究的,它要将粉碎后的泥粉加水搅拌和匀,直到粘土绵、软、稠、韧方可。传统的和泥方法有拍打、人踩或者牛踩(把牛的眼睛蒙上在泥潭里反复乱踩)等,现在没有条件使用机器搅拌的地方,都还在使用这些传统方法。
第三是拉坯。拉坯的好坏决定土陶是否能成型,所以拉坯非常的重要。一般有快轮和慢轮,在转盘上一转,轻轻地滑动手指,原来摊在陶车上的泥巴就变成了罐子、杯子等等东西。
第四是晾干。就是将成型土陶放在避风处晾干,待到一定的数量,便开始上釉。
第五是上釉。上釉后再晾干。
第六、第七是装窑和烧制。如何装窑,各种不同形状和规格的土陶制品分别码在窑内哪个位置;温度怎样控制,烧制火候大小,都是土陶制品能否烧制成功的重要关键。
七、古蜀国的土陶
古蜀国的制陶工艺几千年绵延不断,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相当成熟,不仅各类繁多,且具有高度的工艺技巧,为后世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到西周时制陶工艺可与中原媲美,两汉时期的陶塑陶雕,栩栩如生,富有特色,以及宋代的三彩俑和明清的随葬陶俑,它们都记录着文明的每一个脚步,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代表古蜀国文明的三星堆遗址自年以后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量埋放玉石器、青铜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
年初春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也是新世纪开篇中国考古最大的发现。
在这里,历史的迷雾渐渐散开,古蜀国的身姿缓缓显影,年前一段辉煌的文明梦幻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近年来,已在60多个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确定金沙遗址的分布范围在5平方公里以上。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址、墓地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上万件金器、铜器、石器、漆木器和陶器等。
金沙遗址内广泛分布着房址、灰坑、窖穴、水井、水塘、陶窑等生活遗迹,还出土了大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陶制品用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年前古蜀国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状况。
八、四川土陶
中国有许多因陶瓷而久负盛名的地方,其中包括素有中国陶乡之称的四川,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四川陶土资源十分丰富,品质优良,储量达数亿吨。据史料记载,四川在三国时代已设窑烧制陶器,西晋时已工艺成熟。至隋唐得到了真正的普及和繁荣,瓷窑众多,南北交辉。宋代更是名窑迭起,烧造技术炉火纯青,瓷器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元明清持续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瓷器各有千秋,造型美观多样,纹饰丰富多彩,可谓登峰造极。至清末,中国古陶瓷终于在全国各地(自然包括四川)走完了盛极而衰的历程。
内容来源:带你看风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