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哟
一、中医认识
过敏性结膜炎与中医眼科的“目痒”“时复症”“眼内风痒症”“痒若虫行证”相近,是指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张氏医通·七窍门》云:“乃痒不可忍,非若时常之小痒,皆有痒极之患”,指出了该病证的主要临床症状。本病多见双眼季节性发病,多数过季即止,来年再犯。其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痊愈。
----------
二、病因病机
多因肝胆虚热、心脾积热,复感风邪,或外感特殊之邪,白睛属肺,睑眦属心脾,邪滞腠理经络,正邪交攻,或是素体亏虚,血虚生风,导致睑眦目眼俱痒、眼红等。
1.肺卫不固,风热外侵,上犯白睛,往来于胞睑肌肤腠理之间。
2.脾胃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滞于胞睑、白睛。
3.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上犯于目。
----------
三、临床表现
双眼奇痒难忍,灼热微痛,砂涩不适,甚则羞明流泪,有白色黏丝样眼眵。
----------
四、辨证论治
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当明确发作时的症状,辨别脏腑经络,以祛风、清热、养血、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具体治法有辨证而治,别时令而治,分经络而治。外治法主要有敷眼法、点眼法、熏洗法、药丸纳眦法、针刺和艾灸。
(1)外感风热证
临床表现:眼痒难忍,灼热微痛,有白色黏丝样眼眵,白睛污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痒甚者酌加桑叶、菊花、刺蒺藜,以增祛风止痒之功;若白睛红赤、灼热明显者,可加牡丹皮、赤芍、郁金以凉血消滞退赤。
(2)湿热夹风证
临床表现:患眼奇痒难忍,风吹日晒、揉拭眼部后加剧,泪多眵稠呈黏丝状,白睛污黄,黑白睛交界处呈胶样结节隆起;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除湿汤加减。常于方中加白鲜皮、地肤子、茵陈以增强除湿止痒之力;睑内面遍生状如小卵石样颗粒及有胶样结节隆起者,可加郁金、川芎以消郁滞。
(3)血虚生风证
临床表现:眼痒势轻,时作时止,白睛微显污红;面色少华或黄;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息风。
方药:四物汤加减。方中宜加蒺藜、防风,以增祛风止痒之功;加炒白术、茯苓、南沙参以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
----------五、中医优势
临床上西医的治疗方法多以局部点药为主,主要有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此类西药长期使用会引起药物毒性,导致角膜上皮损伤,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可能会引起眼压升高,一旦停药,眼痒再作,病情容易反复。近年来有关中药汤剂内服治疗本病的研究逐渐增多,中医的治疗思想是从整体出发,因人而治、因时而治,调理全身正气,驱邪外出。应用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思想,考虑外界环境因素对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改善患者特禀体质,减除病痛,减少复发。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着眼于病因病机、结合五轮学说、针对临床症状进行选方组药,临床疗效立竿见影。例如:《世医得效方》中的驱风一字散、高健生的川椒方、庄曾渊的经验方清解合剂、刘明华的自拟中药方、马素红自拟的结敏汤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及过敏煎对I型变态反应有明显作用。常用中药如乌梅有敛肺、涩肠、生津、杀虫的功效,中药抗过敏验方“过敏煎”中就以乌梅为主药。麻黄主要功效是解表散寒、平喘、利水,其中所含的麻黄碱、假麻黄碱有收缩毛细血管抗过敏的作用。防风除了具有祛风、解表、除湿作用外,还有抗过敏、止痒作用。黄芪主要功效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退肿。其它常用的治疗目痒病的中药有蛇床子、地肤子、蝉蜕、五味子、辛夷花、薄荷等。
(2)该病的发生多与过敏体质相关,中药可改善特禀体质以降低复发的几率。通过中医药调理全身体质状况,稳定机体免疫状态,能有效的减轻或减少再次接触发作程度和次数,达到与过敏原共存而不发作的效果。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温馨提示
(1)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揉眼可有效预防过敏性结膜炎的感染。
(2)如果得了过敏性结膜炎,医院检查一下过敏原。知道具体过敏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END/06/06/星期一
供稿:眼科
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责编:王美淇
制作:宣传科
医院
医院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