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健康伴我行
夏季传染病预防
新冠疫情国外暴发,国内持续多地散发。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夏季常见疾病也悄然来到大家身边,我市的手足口高发期集中在5月---8月,我市已经进入到手足口病高发期。
小朋友一旦受到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的侵袭,小朋友痛苦、家长心疼、老师着急,因此我们要提前做好预防。
传染病具有潜伏期,我们要为孩子提前做好个人防护。
一、口腔---保持清洁
常漱口,多饮温开水
二、测体温---多观察
幼儿入园会先进行晨间检查,如果发现体温上升,及时居家休息
三、手卫生---清洁
1.小手保持干净、清洁,定期修剪指甲
2.勤洗手
3.不吃手,当心病从口入
4.洗手洗澡的时候检查幼儿的手心、脚心、臀部(排除疱疹)
四、饮食---清淡营养
五、幼儿身体不适正确请假
1.幼儿出现发热、腹泻等不适,要居家观察,尤其是头一天幼儿发热,为全园小朋友身体健康,请发热的小朋友居家休息,家长要向班级老师请假
2.晨检中发现异常,请家长协助保健老师就医排查
3.幼儿在园所中出现不适,园所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
顾名思义,就是手足、口咽部出现斑丘疹、疱疹,这些疹子不痛、也不痒,消退后不结痂也不结疤。常伴有口痛、咳嗽、流涕、厌食、低热等症状,多数症状较轻患儿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
大约1%~1.6%患儿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且会有0.03%~0.05%的概率导致死亡。
每年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多发生于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
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饮具等物品或环境进行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和手足口病相似,但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远高于手足口病,约为手足口病发病数的1.7倍。疱疹性咽峡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为主,一般从5月份开始上升,7月份达到高峰,随后降低。发热和咽痛,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述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影响吞咽,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
咽部明显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扁桃体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传播途径有哪些?
疱疹性咽峡炎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均可传播,也可通过医源性传播,如在门诊急诊候诊、采样、输液等环节均具有传播风险。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的区别
相同点:
手足口病的病毒和引起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有很多是重叠的,5岁以下儿童中,以粪口传播或呼吸道传播为主。
不同点:
手足口病:多数手足口病发热不高,热程1~2天。口部疹子、溃疡位置偏口腔前侧(唇部)及口周,同时伴发手、足皮疹(所以称为手足口病),有的患儿在臀部皮肤也可看到红疹。
疱疹性咽颊炎:由于由柯萨奇病毒不同的亚型引起,所以临床表现差别很大。重的起病急,高热起病,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2~5天后下降,还有烧的更长的。体温特别高时甚至会发生高热惊厥。患儿烦躁哭闹明显,有的患儿可有呕吐及腹泻。轻的仅有1~2天的轻中度发热。
医生检查可发现咽峡充血特别明显,舌腭弓、软腭、硬腭及悬雍垂处有浅灰色的小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2~3天破溃为白色溃疡,疱疹与溃疡常同时存在。病损数目多至5~10个,也可少至1~2个,多集中在咽颊部,偶尔可在扁桃体及舌部见到单个疱疹或溃疡,颊黏膜比较少见。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预防小贴士
1、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可增强幼儿自身免疫力。
3、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及外出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4、注意孩子用品及环境卫生,孩子的衣物要及时清洗更换;餐具使用前充分清洗;家里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每天入园前请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