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红眼病:
“红眼病”特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病例主要是急性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途径:本病为接触传染。主要途径:患眼-水-健眼,或患眼-手或物-健眼。流行季节: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以春夏季节多见。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对本病具有一定免疫力,但不同类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病原体及病因:
AHC病原体:新型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virusA24,CA24v)基因组:单股正链RNA红眼病病因:
1、细菌感染2、病毒感染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力时间很短,可导致重复感染。潜伏期:2小时~48小时,最短为2~3小时,一般为12~24小时。临床症状:
自觉眼不适感1-2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明显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临床体征:
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初为睑结膜、球结膜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继而斑、片状结膜下出血。重者出血融合弥漫,可遍及全部球结膜呈鲜红色。角膜上皮细胞点状剥脱是本病早期另一特征,裸眼检查不易发现异常,眼分泌物初为水样、浆液性,重者带淡红血色,继而为粘液性。睑结膜、穹隆部有时见滤泡,偶有伪膜形成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偶见轻度虹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转归:
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视力无损害,角膜无基质浸润,一般无后遗症,EV70大流行期偶有少数结膜炎患者在结膜炎后1~8周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腰骶脊髓神经根炎,下肢肌肉酸痛、肌张力减低、膝腱反射消失、下肢运动麻痹或面瘫,部分患者恢复,部分患者致残。红眼病的治疗措施:
原则:要求及时、彻底、坚持,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以防复发。冲洗:分泌物较多时,宜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冲洗结膜囊等。细菌性感染:10%~20%磺胺醋酰钠、0.3%氟哌酸、0.25%氯霉素眼药水、环丙沙星、金霉素或四环素眼药膏等。病毒性感染:0.1%羟苄唑眼药水、0.1%肽丁胺乳剂、0.1%疱疹净、0.1%无环鸟苷眼药水等,必要时还可应用干扰素。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诊断;确诊须待实验室病原学证实。治疗:0.5%病毒唑眼药水,0.05%环胞甘眼药水,0.1%羟卞唑(HBB)等配合抗生素眼药水以防继发感染。红眼病的防控:
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一发现患者应严格消毒隔离,积极治疗,严禁患者到浴室及游泳池等公共场所,不用手揉眼,不使用患者脸盆、毛巾等,不宜采取集体滴眼药的方法,以防交叉感染。医院眼科诊室设诊疗专台,避免交叉感染,严防医源性传播。“红眼病”防控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单位:
人群:学生、外来务工者重点场所和单位:学校、幼托机构、游泳池、来外务工者居住聚集地、集贸市场、证券交易所、理发店、浴场、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