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期丨灵石作家诗文四

灵石县作家(部分)诗文欣赏,排名不分先后,统一按收稿顺序。愿这里的文字带给您快乐!

郭忠辉的诗

中年

灿烂的季节已窥见底色

远行的雁阵被秋风追赶

缚在身上的蛛网,越挣越紧

留在心底的泪痕,被煅造为名言

激情已退守在昨天

步履何时变得沉重

那些不断吹出的肥皂泡,色彩斑斓

又重新破灭

一支用坏的钢笔,含着苦水

一把刻满刀痕的直尺,捱着伤痛

一张白纸,被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

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却越来越少

时光之水,自银河飞流直下

仿佛永无止尽

又仿佛,顷刻断流

郭香的诗

新年辞

我步履匆匆,总也跑不赢时间

一个又一个清晨里

独自面对寒冷

一个女人内心筑有高台

是幸还是不幸

孤傲和决绝披挂在身

喘息、后退没有容身之地

还雅一个俗,还日子给生活

还倔强一个温暖的怀抱

然后

等一朵花儿开

等良人入心

等遇见更好的自己

舍利塔

嗡阿喇巴札那谛

诵出的经文里,有着佛的暗语

宜低眉,宜垂手

绕塔七圈

佛啊!我一个世俗的女子

除了嶙峋的骨头

还会求些什么

上山的小径崎岖,我已走过

下山的路途依然陡峭

我知道

我还会走过

张新明的诗

在牛角鞍,读一株草

我要坐在这太岳山的制高点

用一颗敬畏之心,抚慰这.6米之上的土地

和生长在这高山之上的

茫茫劲草

透过白雾苍苍的秋光

看一滴水珠在一株草的叶子上慢慢凝集

又轻轻滴落

像在听一把古琴

在这巅峰之上弹奏出的命运低音

我试图读懂一棵草或者

整个草甸的一生

读懂这茫茫无限的从容

读懂他们曾经的萌发与峥嵘

而此刻,他们正顺着山坡的方向倒伏

仿佛倒在冲锋的途中

但我知道

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正在默默地等一场雪,一场弥漫在牛角鞍上的纷纷飞雪

那时,他们将在厚厚的白雪下

等待来年春天的

第一声鸟鸣

李振的诗

落下的即将皈依

下落的有颓废的钟声

落或者一再向下

一些事物已太过隐秘

行踪不定,你画不出

它们曾经飞行过的轨迹

杯底的或者被风吹散的

怀有原罪,大地舍弃了一个背面

从蓝色向黑色数

从一个无边向另一个无边数

万峰林立,落下的

像一小撮灰

行走的脚踝纤细

未曾读取的一根抛物线

从一只、两只、更多只手中投出

一个句点是一个坑洞

是投出之后砸出的影子

熄灭吧,或者被抹去些什么

那些转世的青草的头颅

蹲坐在地上,摇曳在土堆里

一些荒芜铸成一个石块

默默地向某个低处滚下

喉咙里发出撕裂之音

风向四方跪伏

禁锢一些事物的脸庞

(年12月《神州文学》)

蓝翎儿的诗

雷雨

天说黑就黑

先前豆大的点徐徐地落,好生客气

寺里的小沙弥在不停地做着晚课

“洗去一切原罪”,木鱼声声

一种势力倾轧着另一种势力

各种鲜艳的色彩混合成凝固的深灰

孕酿洗出七仙虹霓前搬来暗夜

十万枝清冷之剑射向大地

十万点战鼓雷鸣慌忙告急

行人和叶片一样顿时拥有

一张纸的轻薄,浮尘略去

墨空碎了

倒映晴空的镜子也碎了

条条火龙似欲喷薄出体内

在人形最高处琢磨另一场阴雨

无法倾泄的呐喊此刻规矩成哑言

随僧弥一起敲琢木鱼

傍晚。天空果真传来奇迹

汾河两岸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看,两架彩虹!”

黄河母亲,从壶口瀑布赶来

(蓝翎儿,本名曹霞)

王俊才的诗

楔子

桌子摇晃了

加一枚楔子

凳子摇晃了

加一枚楔子

当木匠的父亲

很会把高高低低的家具修理得

安安稳稳

如今

每个角落再加不进一枚楔子

生活,却总是摇摇晃晃

(摘自诗集《农谚里的麦子》)

牛兴山的诗

清明

荒凉废弃的山村

只在清明时节充满生气

破落的古庙前,苍老的槐树下

迎风披尘而归的亲人

相拥着呼唤着

眼中饱含着炽热的泪水

弯腰拄杖的父亲,领着孙儿

寻找着老宅的砖石,确认着,祖先的坟头及自己的归宿

虔诚的祭拜

一年比一年深沉

叩下去的头带着企盼

久久不想抬起,膝下已是一片湿迹

静静的故乡

刚下了一场冬雪

寒风更加肆虐

想见又不想见的故乡

牵动了我的心

好在有友人陪伴

脸上挂着笑容

心却在流着泪

站在三棵树下留影

这里有爷爷奶奶的守望

踏进充满阳光的老院

还能嗅到洞房花烛的余香

这时,我的魂回来了

静静的故乡没有了

左邻右舍的鸡飞狗叫

此起彼伏的袅袅炊烟

追逐打闹的村姑孩童

坍塌的古庙内

神仙还坐守着这方水土

残缺的堡墙

围护着堆堆碎砖断椽

孤独的老槐

几百年的枝丫上巢空鸦去

只剩半截穹顶的窑洞

早被枯草掩盖

静静的故乡

已成看不见的故乡

古堡古庙古槐

挡不住年轮和时代的变迁

随风飘落的种籽

还待来春四处发芽

夕阳下的故乡静静的

还是那样凄美壮观

我又把魂丢在了故乡

刘全有的诗

古县行

怀揣一块女娲石

在千年牡丹处焊接

神话故事

手拿王家大院的银票

去张家大院里兑换

古色厚重

关于国色和天香的想象在蜿蜒的公路上爬行

近距离亲见仙子的花容富贵仰望玉雕

神圣的不再是思绪和感慨

更是一种相见恨晚

烈日也妒嫉急急地

点燃天下第一牡丹

这样,更催生了人们朝拜的渴望

簇簇众香落落大方地招呼着客人

直到每个人都心满意足为止

暮色中的张家大院

多情地目送着我

一碗豆腐汤的情丝

挂在眉梢

张文田的诗

生日

特殊的日子

特别的方式

很多朋友的祝福

伴随今晨的朝阳

是最真挚的心动

众友同唱一曲不老的生日歌

让三月的桃花盛开

枝叶轻轻地摇曳

我要以迟到的方式

把愿许给今夜的星光

让流星传达给你们一句话

友情的背景

永远是春天……

张利文的诗

那个画家

笔刷与纸不停的摩擦

希望在虚无的世界里架构未来

这里没有雾霾和泥土

未来也没有从纸中抖落

或许是夜存在

将颜料的色彩搞错

寂静再一次

将干瘪的乳房填充

却怎么也挤不出

甘醇的乳汁

阎润钰任凤英的诗

走过尧车击壤地

灵石县静升集广村之间,

一块久负盛名的黄土地,

演绎着远古的活剧:

旧车、瘦马、从简,

陋餐未就,风尘染衣;

村边、谷场、人群,

老人击倒远处的木条,

苍发童趣的雀跃;

喝彩声赶跑了

大槐树上的鹳雀;

一曲《击壤歌》声震长野,

尧帝感慨此乐何极?

“驾”!鞭儿脆响,

车轮碾出“耕田而食”。

我轻轻地在此徘徊,

恐惊扰古人的构思;

竹简上的“凿井而饮”

将被泥浆封密。

留一张岁月的明片,

传给未来的时空;

塑几组群雕吧,

文明的曙光不再雾霾!

大过的诗

在静升古镇,我是一块木头

所有汽车载着不同口音离去

古镇吐出最后一群旅行的人

给自己上了锁

古镇像被掏空般安静,唯有灯光放亮

渐渐占领空荡荡的大街、小巷

古镇夜色饱满起来

一堵黑色的墙顶檐角凌空

旅店、超市里走出几个人

在夜市的啤酒杯里说笑,沉醉

古楼黑色的影子沉重成年久的石板路

商铺的门关上

陈旧门板的木头味未曾消失过

古镇白天的喧闹中

我在饱食了啤酒味、木头味、烟火味后沉睡

夜晚,我在安静中清醒

石阶沉默,我在古镇的胃里

像一块木头

(大过,本名宋晓明)

(年12期《辽河》)

张宝铸散文

一把酸枣乡味浓

我的家乡灵石县是个土石山区,这里的沟沟洼洼、地埂崖畔到处生长着一种野生植物——酸枣。酸枣树虽然不够伟岸高大却生机勃勃、满山遍野,每当初夏,米粒般大小的黄花缀在嫩绿的枝叶间清香四溢,到了秋天,红红的酸枣便像晶莹的红宝石挂满枝头。那时节,村里的妇嬬老少都手提篮篮、肩扛钩镰争着去打酸枣。“这山低来那山高,哎哟哟,那山的酸枣结得好……”流传在家乡的民歌小调《打酸枣》把老百姓对酸枣的喜爱唱在嘴上、念在心上。

酸枣酸甜可口,沁人心脾,是黄土高原的特产,一颗酸枣入口,顿时便感到乡味浓浓、情意深深。品读诗人王俊才的新作《遥远的乡村》,正如手捧一把酸枣,颗颗如晶似珠,粒粒圆润饱满,慢慢品来使人神清气爽。王俊才出生在农村,曾是一位乡村代课教师。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是在农村度过的,这使他对生他养他的乡村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怀念。《遥远的乡村》这个诗集名便明显地镌刻着他对乡里、乡亲、乡情不舍的记忆,而他的诗集中大量描写乡村生活的场景正是诗人才华横溢的展现。

在诗集开首的一组“乡村记忆”里,诗人通过父亲对责任田“巴望了大半辈子”的心愿,到“卯足了劲”,“多犁一犁土”的播种,再到《打麦场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的劳作,以及《拾麦穗》中“我不知道/母亲抹去的/是汗珠还是泪珠/”等一系列农家生活简捷生动的白描,使人产生了木刻雕塑般的印象,让读者久久难以忘怀。在《今冬无雪》中写道:“父亲攥紧了瘦弱的念想/踉踉呛呛地趟过麦垄/凝望”刻画了农民对“瑞雪兆丰年”的渴望和无奈;在《麦收》里“端午节的粽叶一掰/满山满山的麦子就黄梢了/父亲总不忘搬出风箱搬出铁砧/将日子烧得钢红钢红”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农民对丰收的喜悦和期待。在诗人笔下,乡村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既有槐花香、粽子甜;又有土炕热、牛声悠;还有老屋梦、桃花运,可以说诗人的青少年生活在诗集中处处闪现。正所谓“文学即人学”,现实的生活、游子的思乡在他的笔下化作浓浓的乡情、亲情、爱情,浓得化不开、抹不去、撕不断、理还乱。

酸枣虽然没有红枣有名,但它的营养价值却一点儿不比别的水果差。据科学分析,酸枣不仅含有丰富的钾、钠、铁、锌、磷、硒等微量元素,而且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维C的含量是大枣的2-3倍,是柑橘的20-30倍。所以,人们千万不能小瞧小小的酸枣哦!王俊才诗集《遥远的乡村》里的许多篇什就像小小的酸枣一样,乍读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但只要你用心品咂,其酸甜入口,美味无穷之妙处便自然会体会出来。《回家》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例证。诗人写一位农民工年关将近,盼望早日回家的归途心情,却用一连五个“我不想回家”来反比反衬,通过诗面上的“怕”更衬托出“近乡情更怯”的“盼”,把农民工对家乡的思念、对老母的挂念、对妻儿的疼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从艺术角度看,这是一首现实主义风格的警世之作,是诗人借鉴古典诗歌运用反复、排比、反衬、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精心佳作。同样的,在《我不知道》、《花祭》以及《与廉者对话》(组诗)等诗作中,诗人不仅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和怀念,而且表现出对现实的担当和直面、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对贪腐的谴责和声讨,表现出一位正义者的良知与品格。诗人通过《与廉者对话》遥寄包拯“让一场场悲剧不再重演”,仰望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借问西门豹“念百姓苦衷”“让贪者警醒”,品读板桥“伴兰草同眠,邀竹石对饮”,倾听海瑞“戴上乌纱,明镜高挂;掷去乌纱,笑傲南衙”,为我们塑造了一座座高大的历史丰碑,让读者和后人“站在碑前/廉者止步/贪者汗颜”。

在现实生活中,王俊才也是一位富有爱心的人。他曾多次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特困家庭、为重病的儿童捐款捐物。著名诗人叶延滨在读了王俊才的诗集后为他写了题为《怀揣故乡向着遥远地平线的跋涉者》的序言。我觉得,这既是名家对后起之秀的鞭策和鼓励,也是大家对王俊才的期望。

王俊才是一位近年来活跃在诗坛上崭露头角的业余诗人。他虽然身在小小的县城,但志向远大,埋头耕耘。正因为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现实社会   二十世纪年8月中旬的一天,距离董家岭不远的王禹乡中学院内,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开挖学校水塔地基,当挖至距地表1米左右时发现两堆相距1米左右的石器,这些石器共10件,包括石钺、石铲各1件,石刀8件,后经市县文物部门鉴定均为新石器时代文物,其中石钺、石铲属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至年,石刀属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年。王禹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出土,为灵石县西南董家岭周边一带是远古人类频繁活动地区提供了直接物证。

在中国远古历史中,仰韶文化时期对应的是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对应的是舜禹时代。由此可知,距今至年前,董家岭周边一带已经进入了尧舜禹华夏古文明范围。其时,“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活动中心都在汾河下游的晋南地区,而董家岭周边一带则属于其北部边缘。遥想当年,这里的先民们在“尧天舜日”中华文明古风的教化熏陶下,磨制石器、骨器,烧制陶器,掘地做穴,耕作农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董家岭下的沟谷则是他们进入汾河谷地捕鱼狩猎,转而到达晋南“古中国”统治中心的最便捷通道。

  根据上古神话,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大禹还曾多次路居董家岭周边一带。传说舜帝执政时期,洪水肆虐,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害。于是舜先后派鲧、禹父子治理水患。鲧采用围堵法治水,三年不成,洪水越堵越大。禹接过担子后,吸取父亲的教训,没有急于下手,而是沿着汾河北上,边了解水患灾情边察看地形地势,后来从董家岭通道登上了吕梁山区,在顾村(今灵石县王禹村)看到北面是风浪滔天、茫茫无边的汪洋大湖,于是顺着湖边一路行走,来来回回考察了好多次,最终才发现导致水患不断的原因是附近的峡谷河道过于狭窄,堰塞水流不畅所致,于是他驻守于此,带领当地民众劈山削石拓宽河道、疏导水流。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几年如一日,最终取得成功,留下了“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美丽传说,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顾村改名为王禹村,而董家岭通道则见证了当年大禹治水辛苦往返的忙碌身影。

大禹治水,划定天下为九州,包括整个山西在内的北方地区属冀州。在此后的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下游的汾渭、关东平原,北方则以今汾河灵石峡谷及两侧高山为界,与晋中盆地内鬼方、猃狁等羌戎系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土族方国为邻。《左传》《吕氏春秋》等先秦历史文献在论及上古海内险厄、冲要地势时,有天下“九塞”之说,据一些历史地理学者考证,位居“九塞”之首的“太汾塞”(大汾塞,古代“太”即“大”义)正是今灵石峡谷南口的南关镇一带。由于邻近边境,地当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结合地带,“太汾塞”一带并不平静,一些土族方国经常通过董家岭通道南下侵袭骚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公元前年,西周幽王在位,他骄奢淫逸,不思进取,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长驱直入攻入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自己也落得个被杀身亡的下场。他的儿子平王继位后,将国都东迁洛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列国时代。东周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天下诸侯群雄纷争,后世称之为“春秋战国”。其时,五霸之一的晋国开始在山西境内强势崛起。晋国地盘最初在汾河下游今临汾市东南翼城、绛县、曲沃一带,方圆不过百里,以后随着历代晋侯南攻北伐东进,领土疆域不断扩展。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年,晋献公统帅上军大举攻伐,赵夙驾驭君侯战车,毕万担任车右司职护卫,一口气相继灭掉霍、魏、耿三国,疆域范围迅速扩展至整个晋南地区。霍国即今山西霍州市一带,董家岭周边一带随即成为晋国的北方边境。到了晋景公时期,晋国军队已经越过灵石峡谷山地,将晋中盆地内今祁县、太原等地尽收囊中,今灵石峡谷南口附近包括董家岭一带地区由此成为晋国腹地。

  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今董家岭一带先属魏,后归赵。到了战国后期,强秦崛起,其对外奉行“远交近攻”战略,军队经常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进入相邻的赵国。公元前年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实力大减,包括灵石峡谷以南的广大河东地区逐渐为秦国所有。

  公元前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山西境内沿汾河自南而北依次为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夏县北)、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南),今董家岭一带属河东郡,隔灵石峡谷与太原郡相邻。两汉三国西晋时期,介于古界休县(后改名介美、介休)与古彘县(后改名黄城、永安)之间,具体难知归属。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包括今山西在内的北方地区各方势力混战不休,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郡县设置变化无常,灵石峡谷南口一带在战争中变无定数,小小董家岭通道湮没其中,详情不一而足。

在这一段长达余年的历史中,随着天下大势的分分合合和封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连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日益兴起,古丝绸之路重要支线——自陕西关中平原出发经由山西汾河流域北上,直达北方草原的秦晋古道也逐渐形成。在这条长达数千里的南北干线上,作为连接晋中和临汾两大盆地的灵石峡谷,其经济、军事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灵石峡谷南段已经设置关卡,和平时期官府在此盘查过往,勘验碟印,战时则是重兵聚集把守的军事要塞。“雀鼠谷”“汾水关”之名开始不断见于此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

  雀鼠谷即上述今之灵石峡谷,系指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出晋中盆地进入临汾盆地之间的一段狭窄河槽山谷。根据地质学考察勘测,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万年前的地质时代更新世和全新世交替之际。汉魏成书的《水经》称之为“冠爵津”,南北朝时《周书》谓之“调鉴谷”,俗称“雀鼠谷”,意指其崎岖陡仄,峭拔险峻,唯有雀、鼠之类才能穿越。北魏郦道元在其所作《水经注》中记曰:“汾津名,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班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这是关于雀鼠谷最为详备的古文献记述。

南北朝后期,北周北齐争战,雀鼠谷及其附近地区随之成为这一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北周建德五年(),周武帝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他派重兵分守雀鼠谷、汾水关及千里径、统军川迂回通道,以阻遏晋阳(今山西太原)齐军南下,战线在雀鼠谷南北来回推移,后来双方大战于晋州(今山西临汾市),齐军不敌北撤,北周乘胜追击,于第二年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周书·武帝本纪》记曰:建德五年冬十月,“癸亥,帝(宇文邕)至晋州,遣齐王宪率精骑两万守雀鼠谷,陈王纯步骑二万守千里径,……柱国宇文盛步骑一万守汾水关……”;十二月,“甲寅,齐主遣其丞相高阿那肱守高壁。帝麾军直进,那肱望风退散。丙辰,师次介休。齐将韩建业举城降,以为上柱国,封郇国公。”

  上述历史记载中涉及的“雀鼠谷”“千里径”“高壁”均位于今灵石县境内,有些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它们的具体位置均可确定。“雀鼠谷”即灵石峡谷;“千里径”当地称东山道,是沿霍太山-绵山西麓行进的南北向山道;“高壁”即今韩信岭上高壁村,旧时官府驿路由此经过。据此不难看出,至迟在南北朝后期,秦晋古道在今灵石县境已经形成3条分支线路:一是直接沿汾河北上,经今灵石县南关镇进入河槽峡谷的雀鼠谷道;二是翻越高壁村所在山岭最终汇入雀鼠谷的韩信岭道;三是循东山山脚北上南下的千里径道。三条分支中,最为便捷的当是雀鼠谷道,韩信岭道和千里径道实际上是雀鼠谷道无法通行时采取的绕行路线。3条分支彼此互通互连,互为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交通道路体系,保障了秦晋古道南北行进的畅通,这表明秦晋古道灵石段在南北朝时已经相当完善、相当成熟。

  此段历史记载中还涉及一处重要的古关名——“汾水关”,由于年代久远,遗址不存,该关具体地点不详,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一说为今灵石县夏门镇,一说为今灵石县南关镇)。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驻守雀鼠谷的宇文宪是面向北方齐军的第一防线,位置应该在雀鼠谷北段或中段,宇文盛把守的汾水关紧随其后,是第二道防线,大致位置当在雀鼠谷南段某处紧临汾河的险要处。今灵石县南关镇恰好扼守雀鼠谷南口,向东还通过今仁义河谷与高壁韩信岭线路、千里径线路相连,汾水关位于此处的可能性无疑是很大的。

  “汾水关”雀鼠谷南段关卡的出现,显示出此时期雀鼠谷道对南北交通的重要性;秦晋古道的分支韩信岭道和千里径道解决了雀鼠谷道路因路面狭窄无法通行车辆、夏秋河水涨溢行人无法通过、沿途厘金税卡盘剥等突出问题,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秦晋古道这条南北交通主干线正在日益走向兴盛,趋于完备。秦晋古道的兴盛、畅通使原来经过董家岭通道进入吕梁山区绕道北上至太原的距离大大缩短,原本行旅不断的董家岭沟谷通道逐渐萧条冷落,成了附近河西山区居民进出汾河谷地的普通山路了。

隋唐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雀鼠谷南口一带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也日见清晰。公元年至年,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隋师南下灭掉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为了巩固统治、宣示国威,开皇十年()二月,文帝北向驾幸并州(今山西太原市),途经雀鼠谷,“傍汾开道,取其平直,得石,文曰‘大道好吉’,乃分置灵石县”(北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十),雀鼠谷南段汾水关以北之地由此尽归灵石县管辖。

  李唐代隋之后,作为龙兴肇基之地的晋阳成为北都,与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之间的联系来往进一步加强,秦晋古道日渐繁华。作为交通战略襟喉的雀鼠谷道路上,每隔三十里就设有一处驿站,出现了“驿骑星驰,华轩云凑,往返骈阗者皆中朝名士”(唐萧珙《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碑记》)的热闹景象。络绎不绝的官府往来和客商行旅带动了沿途商业服务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军事关卡“变身”集镇开始兴起,其中位处雀鼠谷南口的“阴地关”尤其热闹。

阴地关,其名称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和文学作品,但具体位置不详,灵石现存最早的明万历版县志认为,“阴地关,在县西南五十里,即今南关镇”,并明确说,“旧志载仁义镇为阴地关者误”。该地由于扼守雀鼠谷南口,战略位置异常重要,战争时期一直是重兵云集,盛唐时期这里还是灵石、霍邑、汾西、温泉(古县名,唐初设置,曾长期拥有雀鼠谷河西之地)四县交界之地。特殊的区位优势,纵横发达的交通,往来不断的商旅让这里逐渐成为附近一带的区域中心。此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先后巡幸太原,雀鼠谷里队伍浩荡旌旗飘扬,景象蔚为壮观;崇徽公主北上和亲,徘徊阴地关头,心中哀怨难遣,留下了抓痕石碑;李商隐、张祜、李山甫诸多名士旅途往返、浅吟低唱,离愁别怨写满了诗篇。其时,阴地关对面高居西山之巅的董家岭究竟有无人员居住,我们至今尚不得而知,但那岭上的萋萋芳草、山道上的匆匆行客应该是见证了雄关古道的热闹繁华!

  纵观远古至唐数千年的历史风云,董家岭虽弹丸之地,寂寂无名,但由于地处南北通道灵石峡谷南口附近,承担着河西吕梁山区进出汾河谷地的通道功能,这种特殊的地理区位随着古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膨胀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必然吸引人口前来定居,从而导致村庄的出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旅行美文》主编:宋晓明

11

投稿:

1、邮箱投稿:

songxiaomingyouxiang

.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huiz.com/yzhyb/64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