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结膜炎的诊疗策略

导语

变应性结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也可以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1、SAC和PAC

SAC和PAC是最常见的两种变应性结膜炎。人群中的患病率达15%~20%。SAC和PAC的症状和体征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变应原不同。SAC通常由空气中的花粉等引起,症状和体征多出现于春季或夏季,在秋冬季节通常缓解。PAC全年均可发生。

SAC和PAC的主要症状包括眼痒、眼红、结膜水肿。眼红,也就是结膜充血的表现,一般为轻到中度。结膜水肿通常为中度,一般比眼红的症状更显著。SAC和PAC通常不累及角膜。

2、VKC

VKC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或天气温暖的季节常见,通常分为角膜缘型、睑板型和混合型。多发生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1。80%的VKC发生于10岁左右男童,持续4~8年,在青春期前后逐渐缓解。通常双侧起病,有时也可单眼受累。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眼痒、畏光、黏稠分泌物、异物感。

3、AKC

AKC是特应性皮炎眼部并发症最严重的一种表现。AKC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致盲。AKC通常在20岁左右发病,直到40~50岁。

主要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烧灼感、眼痛、眼红、视物模糊等,症状通常都是慢性的,没有季节性的规律。AKC患者的眼周和眼睑部可出现严重的湿疹。如果同时伴有色素沉着,则称作“熊猫眼”。有时也可出现眼眶下部线性的褶皱,称为“DennieMorgan线”。通常累及双侧结膜,有结膜的增厚和充血,可有乳头增生,累及上下睑结膜,以下睑结膜为主。

除了慢性炎症介质的影响,由增厚发炎的睑结膜和不规则睑缘引起的外伤可以导致浅层角膜点状病变和点状角膜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病变可演变成磨损、溃疡、以及黏液斑和上皮丝状物的形成。长期炎症反应造成的角膜瘢痕及新生血管可导致失明。

4、GPC

GPC是一种以上睑结膜巨乳头增生为典型表现的炎症反应。外观上与VKC相似,但通常不累及角膜,GPC患者的泪液中IgE及组胺等物质并不升高。

诊断

变应性结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也可以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1、问诊

为了做出明确诊断,应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忌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huiz.com/hybyf/2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