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策划:于世伟
文字撰写:王书法
图片拍摄:刘树安
编务统筹:满保民
文本校对:焦伯奎
上世纪的三八理发店,已经成为丰县人的集体回忆,当年三八理发店的美女们今何在?这也是我们策划本期话题的初衷。我们要找的是至今仍然健在且正在从业的员工代表。据说顶多有三四个人,秦素云就是其中一位。
在护城河东岸,过荷花楼(早已不在)有一个小区,现在的名字叫——五门桥东区,原来的老人委宿舍,有一个理发的老太太,满头白发,动作娴熟,用的还是当年的转椅,老式的剃头刀子,光脸技术特别好,价格仍然是5元。这位老太太,名叫秦素云。
秦素云,年参加工作,今年73岁,是丰县当年老“三八理发店”的元老级理发师,且现在仍然从事理发行业。
秦素云小时住丰县的大同街,自幼父亲去世,母亲小脚。兄妹六人,秦素云是老小。生活很是清贫,上不起学。
年,丰县以响应“环境要美、人更美”的号召,成立一个稍具规模的理发店,在全县范围内招收理发学员,各店的理发师傅集体办班,共招收学员20多人,最后经考核,录用13人。
年“三八”妇女节前夕,在城关商业商贩联管理杨宏友、筹建经理王兴州及老职工们的共同努力下,丰县“三八理发店”成立了。三八理发店,在丰县完全可以称得上“环境一流、服务一流”的高级理发店了,用现在的话说,那叫高端大气上档次。
丰县城里有四个理发店,其中以“三八理发店”最为时尚。
秦素云在——这三年,属三年学徒阶段,工资每月仅十三块钱。到年后,秦素云拿绩效工资,扣除水电费后,收入一百块钱可抽二十元提成,每月生意好时也不过二十多块钱的收入。
虽然在“文革”期间,理发行业整体没有受到批斗,但由于派别原因,经常不知是哪一派断电、推下来闸刀,严重影响了生意。
到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大地,运营二十八年的“三八理发店”解散,不再归国有,秦素云此时已经是一位优秀的理发师了。解散时,她花了一百五十元购买了一座原“三八理发店”的理发椅子,准备继续从事理发行业。
(当年的铸铁理发椅子,年制造,卫星商标,秦现在仍在使用)
年后,秦素云和原来的几位同事在丰县剧场东侧合租了一间小屋,实行单干,多劳多得,收入一下提高不少。这样一直维持到年。
到了年,秦素云搬到工农浴池的门东房,自己单独营业,这样的局面到年结束。
年,秦素云的新居上房,她又搬到五门东小区6号楼5单元的现在住所继续营业,一干就是到现在。
秦素云如今工作的理发椅子还是当年“三八理发店”的原物件,铁锈斑斑,无声诉说着历史。
秦素云还有一项绝活,那就是“打眼”。旧社会各方面都不发达,风中多挟裹着灰尘、土粒,一不小心吹进眼里,形成沙(粒)眼,眼睛硌得不舒服,所以要把小疙瘩打破。还有的打眼是为了刺激眼部血液的循环,清理眼睫毛里的绒毛,起到眼明、眼亮的作用。
“打眼”过程:把眼皮往外扒撑开,找到沙眼的根源,慢慢的用木棒或者刀尖慢慢的把小疙瘩刺破,一定要注意、小心,马虎不得。万一碰到眼球或者流血了,眼睛就废了,非胆大心细,不得敢“打眼”。
因为“打眼”有危险,在当时,丰县卫生局为了卫生、安全考虑,就不允许“打眼”。所以,“打眼”一般只是给熟人打。另外,不厚道的人不给“打眼”,怕出事情,事主讹人;有红眼病的不给“打眼”、不给理发,怕传染;头上有疙瘩、脓包的也不给理发;怕传染。毕竟理发行业是公共行业,要讲究卫生。
现在从事理发行业的原老“三八理发店”员工有:秦素云、李宝莲、李爱琴三人,当年会打眼的只有秦素云一人,现在也只有她一人掌握这门“独门绝技”了。
秦素云当年经常给丰县的多位县委书记、县长、局长等领导理发,但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周克勤书记。周克勤最初是财办主任,后担任县委常委、县委书记等职务。秦素云说:“周克勤这个人最亲民了,每次理发不仅按顺序排队,还自觉付理发费,对待理发师傅很是客气。他在农村的老百姓心里威望很高,当年周克勤经常自己骑自行车下乡亲自查看,带领老百姓筹资修路,做了很多好事。”
秦素云理发纯粹是作为乐趣,她和老伴都有自己的退休工资,这么多年了,理发价格还是五块钱,有的人实在过意不去,硬塞给她十块钱。
秦素云从来不主动索要多少多少钱,有行动不便、走不动的老人等,秦素云带着家伙行头亲自去家里理发,且分文不取。只要提起她,小区人无不是翘手称赞。
(现在仍在使用的老式刀具)
秦素云从业55年还在坚持,服务邻里,可谓德艺双馨,她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生活的却踏实、快乐,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理发界的工匠精神。
相关阅读:
寻找当年的丰县“三八理发店”——李巧云篇。
出彩丰县人
赞赏
人赞赏